为柳永“平反”(二)

但他离开汴京不再科考,并不是皇帝断了他的仕途,让他去“奉旨填词”。柳永写《鹤冲天-黄金榜上》是在他第一次科考失利之后。 他是通过自嘲的口吻,试图从失败中获得解脱。那时候宋仁宗还没有出生。柳永第四次科考失利时仁宗才刚刚登基,不过是一个12岁的少年,朝政多由刘太后通过垂帘听政来操办。这时的仁宗绝不会去关心一个屡试不第的文人写了些什么。所以上面的第二则故事基本上是属于戏说。

看官需要明白的是,柳永并非在江湖上漂泊了一生。他人生的后20年是做官的。前面第一个故事,说柳永最后死在汴京妓女家里,纯属子虚乌有。

在柳永50岁左右的时候,宋仁宗亲政,推出“恩科”,那一年(1033年)科考的标准降低,柳永再次放手一搏,终于进士及第。在地方上当了9年小官之后,柳永几经波折,终于在1043年近60岁时成了京朝官。又过了多年,柳永终于升为太常博士,有机会作为升朝官上朝见到皇上了,虽然只是七品官,站得靠后,但对于柳永来说,人生近乎圆满了。

这时候柳永已经年近70。当时官员70岁即退休。于是没过多久,朝廷给了他一个“屯田员外郎”的虚衔让其致仕(退休)。柳永的后半生有20年的从政生涯且善终。然而此后不久,柳永却是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去世的,让后人有些不解,也有一些猜测。

一种比较符合逻辑的解释是,柳永是死在退休后离京回归故乡的途中。那时从中原往家乡福建的交通,最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水路。而润州是大运河进入江南的第一个重镇。据推测,他在途中生了病,于是下船暂居润州休养,未料想竟然卒于此地。柳永的棺木存于僧舍多年,这说明是是要准备移至他处的。因为古代的通讯极不发达,突然的离世的信息可能无法及时传达给异地的亲人。

20年之后的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任润州知州时,得知了这件事,便出资将其安葬。此后不久,柳永的儿子柳涚也了解到父亲的情况,便辞官而卜居润州,改葬柳永于北固山下。此后柳家的一支便定居镇江,他们的后裔也多居住于此地。据说当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徵,著名企业家柳传志等都是柳氏后代。

关于柳永的婚姻状况有各种说法,没有定论。比较肯定的是,他儿子柳涚是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进士,曾官著作郎。嘉祐六年(1061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守陕州司理参军,改大理寺丞。他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们不清楚。但那年头能考上进士,除了基因好之外,家里应该是有一张书桌的。在熙宁年间,当得知父亲客死于润州时,他自己也应该是花甲的年纪了,也已经入仕为官近30年。这时候辞官去安葬父亲,也符合古代的人伦情理。

行文至此,柳永生平的一些事情已经比较清楚了。但为柳永“平反”的另外一些论据还没有涉及,比如,柳永40岁前在汴京生活放浪,写过一些狎妓词。这应该怎么看,是否反映他道德人品的低下。另外,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学者,包括同时代的晏殊和上世纪的王国维都贬低他,这是不是有失公允。还有,宋词“老大”苏轼,一生多次谈到柳永,而且还要跟他比试。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反映什么样的潜意识,这对我们理解柳永和柳词也是很有意义的。 ——  这些,留待后面再说吧。

(未完待续)


我的其它文章

1 2 3 4
Total Page Visits: 236 - Today Page Visits: 3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