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4年上的小学。头一年我曾跟彭叔家的小妹一起报过名,可招生的老师问过我生日后就说,明年再来吧,你还没到年龄,结果小妹被录取到和平一校,没录取我。第二年我们大院一帮一般大的孩子都被录取到南京一校。我们那个班的同学差不多一半都是我们大院的,其余也是大院周围的孩子。也有几个住的稍远点的,如住在沈阳军区大院的徐菲就是走后门来的,不过当时也不知道还有走后门这事,也没人在意。一个小孩子去哪个学校,当时的家长当回事的不多。
我现在能数出来的同学有:东二楼的陈为民,南二楼的江小涛、王政钢。东三楼的阎伟和吴宁莎。北二楼的徐萍和小克,北三楼的刘伟,汤浩,隋丽佳。南三楼的刘杨、焦凡平。西三楼的刘桂英和于谦。一楼的王丽、尹庆铭,刘骄,杨力思,王朝明和李义。应该还有,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黑体字的这几个同学现在都已经去世了。
南京一校距离我们大院仅一步之遥,坐落在南京街和北二马路的交界处,对面是消防队,东北角对着医大的西南角。南京一以前是个庙,学校老师就在那个庙里办公,我们在学校南边的一排平房里上课,背面还有个二层楼,也是教室。那时,外校的学生总是嘲笑我们:南京一,是破庙,老师是和尚,学生是老道。
文革前的小学生活记忆已经模糊,只记得每年都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扫完墓,老师会顺路带我们去北陵公园游园。小时候就是感觉那个烈士陵园太远了,从北陵公园下车后要走很远的路。
我总觉得我真正记事是从文革开始的,印象文革一开始是批读书做官论,后来又批读书无用论。再后来就是跳忠字舞,学毛主席语录,背毛主席诗词。我们小学第一个造反的是体育老师王秉恒,造谁的反也忘了,但他是第一个贴大字报的我还记得。那时的王老师二十出头,精神气气十足,如今王老师早已去世多年,可他当时的样子我还记忆犹新。
鬼火飘忽的黑夜
我的奶奶(5)
我的奶奶(4)
我的奶奶(3)
我的奶奶(2)
观剧偶感(十四)
我的奶奶(1)
文革时的学习乐器热
与书法无缘的我
烹调心得
弗兰西斯酒馆
关于纽约的冷知识(六)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33)
人类野蛮的足迹 — 数不胜数的杀戮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32)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31)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30)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9)
法律与人情: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8)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7)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6)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5)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24)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