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燃面走红上海世博会
宋代李之仪的《卜操作数》 里有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说的是有情人长相思、长相望的故事,诗意动人心弦,感人肺腑。从地理位置上看,宜宾和上海正合了长江的头尾之说,还真是有缘份。去年,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燃面,欲罢还说休,终于走向了长江的出海口,走红了上海世博会。
今年春节回国,我在宜宾见到了宜宾燃面总店的掌门人赵素。她情不自禁地回忆道:“你没看那阵仗,真的是火得不得了。”由此可见,宜宾燃面代表中华名小吃,在上海世博会上着实“风光”了一回。世界各国不少政要,社会贤达,经济500强的寡头,应邀品尝宜宾燃面,趋之若骛,大快朵颐,纷纷交口称道其好口感,回味无穷。
据赵素介绍,2010年初,国内总共有几十种面食参加了选拔,以期进入世博会。宜宾燃面为了确保在世博会不“失手”,经过反复研究,多次试验,从面条制作到佐料选择,从“配汤”的熬制到“打面”的火候,都严格加以控制。后来经过世博会层层筛选,终于在全国各种面类食品中脱颖而出,被世博会官方选定,作为官方接待宴席上的唯一面食。
随后的2010年5月,宜宾燃面,象小媳妇登上了大雅之堂,成功地进入了金茂大厦。赵素经理说。“我们每天都要制作1000份以上的宜宾燃面,由于正宗的宜宾燃面离不开原产地的材料,为了保证参加世博会的宜宾燃面质量,在上海制作燃面所需的原料,除了水以外,都是从宜宾空运到上海去的。”目前,作为中华名小吃的宜宾燃面,由于在世博会上深受欢迎,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其作为宴请贵宾的重要名小吃之一,并受到各省市饮食行业与美食爱好者的关注。
君不见“松散红亮的面条,富有弹性,犹如身着旗袍的女人的纤纤细腰,面条上面覆盖的宜宾芽菜、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等辅料,宛如旗袍上的花纹。扑鼻的香味,比女人身上的法国香水味还要浓郁,挠得人心里痒痒的……”这是当年上海一媒体报导外宾对宜宾燃面诗意的描述。
文史档案记载,1961年朱德到四川,曾品尝宜宾燃面,赞不绝口,留言“多年没有尝到这种好味道了,希望继承下来”。言之凿凿,作为中华名小吃,2010年宜宾燃面作为四川名特小吃参展上海世博会,并获得面食一等奖,这一历史机确实遇来之不易。因此,可以说宜宾燃面作为一种地方小吃,不仅承载着一个沉甸甸的四川文化符号,而且超越了其本身所能包涵的文化意义。
近日又见报道,宜宾燃面学院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宣告成立,开启了本土饮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模式,彰显出宜宾燃面的文化传承将发扬光大,作为家乡人,远隔重洋,谨此祝贺。
如今,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宜宾燃面已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热干面的一种,燃面有着和普通热干面相似的外表,却截然不同的制作方法,截然不同的两种风味,各领风骚。作为家乡人,我寄望这一在上海世博会上大受欢迎的中华名小吃有更大的市场前景,与宜宾五粮液一道,做成“老字号”品牌,走向世界,名满天下。
2011年3月16日作,2021年4月1日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备注:拙文曾于2012年4月刊载于北京<中国社科院院报>。以上对联作者为原四川大学副校长龙伟教授,堪称蜀中佳联,青史流芳。谨此鸣谢。
(完)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1)
回忆八十年代初的高考阅卷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历史记忆(下)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历史记忆(上)
那座城,那碗面——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3)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 11/23/24
-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 02/25/24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 0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