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名的纠结

路小云同学的《数学家的故事》系列发出来以后,有同学说文章里面只有英文名字,不容易和以前知道的中文名字对应起来。

这让我又想起当初才到国外时感受很强的一个和人交流的痛点:不知道那些早已熟知的翻译成中文的名词原文是什么。常常我听了了半天才知道别人在说谁或者说什么。我描述半天别人才知道我想说谁或者什么作品。而日常交流里面大多数情况大家都不会在一点上深入。于是大家都说到别的了我还没有搞懂他们在说什么。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

即使在国内,我们每天涉及到的各种译名用多如牛毛来形容都嫌不够。这些译名都是大家在多年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什么时候去从头再学一遍它们的原文。因为太多了,一时找都找不全,还不要说是不是马上记得住。

初到国外,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会觉得很难和周围的人深入交流,然后自然就很难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和周围自然融合。有切身体会的人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其实不是语言不好文化不同观念不同的问题。在国外和国内一样,正常交往聊天的时候大家都不会仅仅局限在一个谈资上,更可能天马行空同时涉及到很多不同方面。如果你一个学数学的除了和人讨论数学问题以外其它的都没法加入,学数学的都会觉得你无聊乏味。

大多数人出国以后都可以很快地掌握足够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事实上仅从日常交流来说,也不需要很多这些词汇。但是名词就不一样了。名词是没法随便代替的,也常常很难描述。你想用其他方式让别人知道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的名字,你就需要用更多人和事物来解释来描绘 。你会重复掉进这个说不出名字的怪圈。而不管聊什么,你都躲不开具体的人名地名作品名。不管你怎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不知道戈登拉姆齐乔丹斯皮尔伯格乔布斯艾尔顿约翰拿破仑贝多芬马蒂斯黎曼图灵的名字该怎么说,你就没法和人聊下去。

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名引起的麻烦,绝大多数的我们初到国外时都不会有很大的交流问题!

所以,每每遇到为翻译名的原文纠结的时侯,我就痛感国内的书籍应该注意给译名提供足够的原文参考。至少在教材、学术性、科普类、文普类书籍中对重要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和电影作品等给出原文。这样就能自然的减少这个障碍。最简单的事情可以就是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品在一个名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用下面最简单的方式。然后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提供重要名词的索引。

约翰·列侬(John Lennon)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Tchaikovsky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这种方式。天长日久,大家就不会为译名纠结了:)

On 01/07/21 @ 19:08

4人评论了“译名的纠结”

  1. 我和我儿子交谈,至今都有这个问题。他说英文名字,我说中文名字,他说了半天,我才明白:喔,你说的是这个。

    1. 这个问题只有从头着手。到后面来补很难。比语言本身影响更大。到国外来了语言的一般动词形容词副词、语法、用法可以很快就好了。但是这个名字问题属于知识层面的问题,会引起“知识断裂”的现象:在国内积累的很多知识没有重新接触重新学习就无法很容易的交流和应用,你知道却说不出来,真正的茶壶煮汤圆:)

  2. 这个问题还真有点重要!也的确“只有从头着手“!最近有四位年轻人合作翻译了一本书,叫我帮校阅,我发现他们各自对人名的译法和表示方法很不统一,就去查了一下国内最近出版的新书,参考别人的做法:所有外国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写出原文全名。另外,最近我们自己写的书稿也正好交科学出版社出版,编辑部在审读意见中就有一条:图表中的物理单位、元素符号、外国人名等不用翻译。而在全书正文中,我们对外国名字也都没有翻译,编辑通过了。可见,都在开始注意这个事情。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