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创世纪》和《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提示我们黑暗诞生于光明之前,它是颜色之始,而且象征着空虚与死亡(黑暗中不能诞生生命),而光明是万物诞生的前提。因此黑色与白色大概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光影与色彩,当然还有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冥朦混沌。然后估计是绿色与红色。绿色源自于植物,它是生命的象征。红色源自于火焰与鲜血,是生命力的象征。从远古的洞窟绘画到现在,艺术家们从黑色到彩色的应用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光”是客观的存在物,有其自身的物理与化学属性。“视觉”与“色觉”则是生物的感官器官对光的感知效果。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不同的生物演化出来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光学感受器”――“视色觉器官”。
人类可见光的波长从长到短依次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此波长范围之外的光人类的眼睛看不见。
据说鸟类对于颜色的感知比人类增加了一个维度。我们眼中灰扑扑的物体,可能在鸟类的眼里光彩夺目。虾蛄,俗称“皮皮虾”,可能是地球上彩色视觉最复杂的一类动物,因为它们的眼中竟然拥有多达12到16种不同的光学感受器!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它们眼里的彩虹是什么样的“炸裂”效果。
事实上,即使我们每个人都长着同样的“视色觉感官”,但在不同心理作用下,每个人对光影与颜色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因此,摄影与绘画并不完全是为了记录现实,它是一门视觉艺术。作为艺术,没有任何一幅画,一幅摄影艺术作品是严格精确的重现现实景物、光线亮度与色彩的。任何对于景物的绘画与摄影都与画家、摄影者的审美情趣与心灵情感有关。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绘画和摄影流派。
比如,印象主义画派的精神领袖莫奈的著名作品《印象·日出》(“印象派”这个名字就源于他的此作品)。“印象”形象的道出了这一画派的宗旨:捕捉眼前稍纵即逝的光与色的(主观)“印象”。如莫奈所言:“绘画时,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光与色彩之间的关系。”难怪如“干草堆”这样平凡的主题,都被他画了25遍。
相机对色彩的感知,早期经常是用氯化银控制的光化学变化,在胶片上成像。现代的数码相机本质上则是一种光电效应,它把所摄图案变成一个电信号。
尽管各种尖端科技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摄影技术和后期制作的各种可能,但普罗大众在应用这些技术表达自身情感方面似乎还远远不能够得心应手。摄影构图,光影配搭,色彩调性,……,觉得好玩就只管尽兴玩呗!
注:所有照片均用苹果🍎7拍摄制作
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