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 Zhongli: Bridging Eastern Expressionism and Western Influences

Luo Zhongli’s work in the Chinese art scene has been monumental since his first groundbreaking piece, “Father,” in the early 1980s. Known for his deep focus on rural life and profound explorations through his art, Luo has successfully navigated and transcended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mediums. His work from 2004 to 2007, which falls under 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beyond medium,” demonstrates an intense engagement with Expressionism, a style well-celebrated for its vivid portrayal of emotions and dynamic use of color and brushstrokes.

月光 2004年

The Textural and Emotional Depth of Luo’s Art

Luo’s paintings, particularly those like “Moonlight” (2004), “Crossing the River” (2007), “Shadow” (2005), and “Blowing Dust” (2006), dive deep into the textural essences of peasant life, layered with a complex palette of emotions. His technique involves a rich palett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contrasts of light and shadow, sharp brushstrokes, and the bold application of pure colors. These elements work together to not only depict the harsh realities and simple beauties of rural existence but also to imbue the scenes with a potent emotional resonance. This emotive force is a hallmark of Expressionist art, which seeks to express meaning or emotional experience rather than physical reality.

The drama in Luo’s work is palpable. For instance, “Moonlight” bathes its subjects in a surreal, luminous glow that transcends simple narrative, becoming a profound commentary on the interplay of light and life. Similarly, in “Crossing the River,” the turbulent waters and strained muscles of the figures crossing it convey a metaphorical crossing, reflecting perhaps the societal transitions or personal tribulations of the subjects depicted.

过河系列 2003年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Expressionism

The textured dynamism and expressive coloration in Luo’s paintings bear a notable resemblance to the qualities seen in the works of Mexican muralists like Diego Rivera and David Alfaro Siqueiros. These artists used their works to portray significant social and cultural themes with stark vividness and intensity, similar to Luo’s portrayals of Chinese rural life.

Diego Rivera’s murals, which often depict scenes of everyday Mexican society alongside potent cultural narratives, echo Luo’s depictions of Chinese peasants in both style and thematic substance. Siqueiros, known for his dynamic and somewhat violent brushwork, parallels Luo’s expressive and sometimes chaotic use of the brush, especially evident in works like “Blowing Dust,” where the swirls of dust seem to echo the turbulent emotional undercurrents of the scene.

Moreover, the Expressionist movement in Germany, with artists like Ernst Ludwig Kirchner and Emil Nolde, also showcases similarities with Luo’s style. These artists’ emphasis on the emo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scenes, often through distorted forms and exaggerated colors, can be seen reflected in Luo’s intense color contrasts and dramatic representations.

过河系列 2005年

Luo’s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What sets Luo Zhongli apart is his ability to synthesize these Expressionist influences with the indigenous themes and sentiments of Chinese rural life. His works do not merely mimic the styles of Western Expressionism but adapt its techniques to serve the narrative and emotive contexts unique to the Chinese experience. This synthesis allows Luo to create a poignant commentary on the lives of his subjects, making universal themes of struggle, resilienc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accessible and relatable.

雷雨系列 2005年

Cultural and Social Commentary

Luo’s art goes beyond aesthetic pursuit; it is a profou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raw, almost visceral representation of peasant life in his paintings brings attention to the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of rural China. This aspect of his work invites comparisons with the social realist approach of the Mexican muralists, who also used their art as a tool for social change, portraying the plights and struggles of the marginalized.

吹渣渣 2006年
雷雨系列 2005年
约会 2006年
影子 2005年
过河系列 2007年

其它作品

从死神手中抢人

新冠疫情过后,昨天是第一次我管床的一个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叫Code Blue,二十六分钟后,抢救成功!心跳恢复正常。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转ICU。

十年前心电监护病房隶属于ICU,改转并入全科前,ICU老板要将我调过去工作,被我拒绝了。因为ICU经常要Code病人,如果是我的管床患者Code,我会失眠,会反复责问自己是否有哪点没做好,有没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干预。昨天也是一样,事后一直自问,尽管同事们一再安慰,我还是内心难安,晚上尽做噩梦。

患者四十四岁,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及酗酒、药物滥用史。二十三天前因贫血、肝区肿块待查入院。入院后,行肝脏穿刺,肿块活检定性术。术后併发腹腔内血肿,连续输三个单位的血才将血红蛋白值从五点三升到八点零。血象显示白细胞增高,血培养提示败血症。各类检查做尽,找不到具体的原发病灶。二十三天内,每次准备出院回家就出状况。病情发展到昨天,已经变成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血液透析治疗。还伴有菌群失调痢疾,停用抗菌素三天后,又出现便秘。

夜班同事交班说她病情稳定,只是前天血液透析后诉食欲不振,伴有精神萎靡、虚弱、不愿下床活动。接班后,对她进行初步护理评估,给我的第六感觉是不吉祥。好比手中有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患者面色苍白,脾气大。诉恶心、低下背部疼痛。医嘱给4 mg Zofran 舌下含服,Norco 一片口服后症状缓解。早餐后入睡。因为她面色苍白,医嘱急查血象,检查结果基本上正常,血红蛋白值是九点二,生命体征也在正常范围内。中午十二点诉腹部疼痛,跟我讨价还价要阿片类止痛药。平时给血液透析患者阿片类止痛药我都是非常小心,所以反复给她解释最好不用,她坚持要药,有医嘱,我不能拒绝,又给她一片Norco口服。服药后出现嗜睡,但容易被唤醒。下午三点多继续诉腹部疼痛,我没有胆量再给阿片类止痛剂。下午四点左右,管床医生到床旁评估,除嗜睡、面色苍白外,生命体征正常。腹部疼痛部位偏右侧肝区,腹胀加上三天无大便,医嘱急症腹部B超。下午五点送患者去B超,六点回病房时,接送病人的工人叫我快到床旁,说患者看上去不对。我小跑过去,发现患者面色灰暗,呼之不应,观察十秒左右,无呼吸运动。拉响急救铃,三十秒钟内,抢救人员全部到场,一场有条不紊的急救行动开始,二十六分钟后抢救成功!而我,按规定在床旁回答所有人员的提问,只动口没动手。

在床旁工作四十一年,参与抢救的病例不计其数,有成功也有失败。而每一次抢救成功都与团队有条不紊的合作分不开。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只要Code Blue铃拉响,每层楼的医护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急救铃会在一秒钟内齐呜。十秒内至少三位以上的工作人员能到床旁。急救车,除颤器、气管内插管箱等抢救设备三十秒内会到床旁。立即会有一位有经验的医生举手当抢救指挥长,发指令。到场的医护人员按照自己的专长各尽其责。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高的自行排队,轮流上阵;呼吸道治疗师专门负责气道管理;除颤器操作高手执行除颤;静脉穿刺能手自觉建静脉通道;药剂师负责传递急救药品;还有专门负责写抢救记录的等等。二分钟后ICU的专业抢救团队到位,会马上接管抢救,个个都是训练有素的能手。每次经历这样分秒必争的场面我总是感慨万千,下班后所见所闻都会一遍又一遍地在眼中浮现,夜不能安寐。

昨天,最令我感动的是跟我在一个单元工作的孕妇同事,她预产期在四周后。听到急救铃声,定位后,她不顾自己是双身人,跑去将笨重的抢救车推到床旁并立即投入抢救工作。因为抢救病人,她耽误了其它工作,推迟下班近二个小时。回家的路上一直有不规律的宫缩,我陪着她花了比平时多一倍时间才慢慢走到停车场。

人们常常将医护人员比作“白衣天使”。每次看见同事们奋不顾身地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人,我会从内心深处地说:“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第六章 现代社会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引言)

现代社会,把经济活动交给了自由市场,把政治活动,也就是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交给了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分离独立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以人字的架构,相互依赖相互支撑。自由市场平稳有秩的运作,需要强大高效,同时又不能被当权者滥用的公权力来维护。现代社会,在赋予政府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的公权力的同时,通过分权制衡,地方自治,媒体监督,从制度入手,铲除当权者滥用公权力的土壤。

说民主是人民做主,人人做主,就像孙中山说的,四万万人是四万万皇帝, 是望问生义,拿民主做幌子,有意曲解哗众取宠。人人做主就是没人做主,不是民主而是无政府。民主也远不是事事投票多数决定那么简单。现代民主,是欧美世界以英国的光荣革命为起点,经过三百多年的探索实践,一场又一场的社会革命,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四句话十六个字:分权制衡,地方自治,直接选举,媒体监督。 这四句,不是抽象的原则口号,每一句的内容,在自由民主世界里,都很具体。这一章和下一章,我们拿美国做例子,讲这四句的具体内容, 讨论民主社会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作。

这一章分四节。第一节讲分权制衡,地方自治的共和政体,讲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第二节讲政府公权力的组织运行;第三节讲联邦司法系统;第四节讲地方警察司法系统的运作。


凡间面相 (68)

凡間面相( 68 ) 圖一 U37創意倉庫 打卡拍照的姑娘 20.7.24 圖二 康庄街 卖气球的人19.7.24 圖三 一朵小紅花咖啡花店 能人買買提陶 20.7.24 圖四 KBC潮玩广场 小孩 29.6.24 圖五 双林中横路 屋頂上的小朋友 圖六 老峨山 向上看11.7.24 圖七 U37創意倉庫 金魚缸後面拍照的姑娘 20.7.24 图八 柳江古鎮 梦乡 9.7.24 圖九 老峨山 匆忙的人 11.7.24


【沁园春】夏意

关于《九眼问律》 《九眼问律诗刊》文库

摄影/刘敏(应用数学系 成都)

【沁园春】夏意

作者/朱兴益
(电子学 成都)

蝉唱蛙鸣,鹭懒鸥慵,夏意正浓。
更熏风徐剪,婆娑杨柳;碧波轻浣,婀娜芙蓉。
渠水西回,巴山北峙,欲把清凉锁蜀东。
斜阳里、向长街沽酒,意绪朦胧。

经年未放襟胸。在故里闲居便不同。
惯几杯陈酿,难分醒醉;一壶新茗,可悟穷通。
湖海飘蓬,桑榆归客,想是家山最见容。
沉吟久、任云移星斗,月上帘栊。


【破阵子】探亲

作者/章光祖
(力学系 成都)

陆上暖风易季,家人应运徂徕。
高屋错排遮眼界,幽径深园七彩开。此情常挂怀。

绕膝逐天使转,萋萋乱草生苔。
一片森林添悦意,自有天成竟和谐。何须人为哉!


本期全部内容请看下面链接

《九眼问律诗刊》第八十七期 (2024-8-16)


哥德尔定理、民科及其他

哥德尔定理、民科及其他
杨益民
2023/05/26

近几天,龙冰兄在川大77级数学群连续转发了卢小云师兄在78621发表的“Gödel的不完备性定理(一 ―― 五)”。并推荐了几本关于哥德尔定理的专业数学书。坦白地说,我以前没有读过关于哥德尔定理的专著,估计读了也是云里雾里,到头还是老鼠落在大鼓上――扑通(不懂)(这里是四川话哈)。

由于龙冰兄的转载,今天川大77级数学群里另一位师兄转了一篇惊世妄文:“重磅!百年哥德尔定理被中国科学家推翻!数学界迎来巨震!”。

我们一般认为民科来自民间,其实博士和大学教授也可能是民科。民科不同于业余科学爱好者,他们之间最大区别是:民科都对自己不曾接受过基本专业训练的学科富有着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和“颠覆性独特臆想”,都认为自己推翻了某个世界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解决了某个科学专业几百年未曾解决的世界难题。而且以其毕生精力不懈地推销自己。

记得大学同窗赛时兄曾经说过,凡文章标题有惊叹号的,一定是忽悠,无一例外。那篇惊世妄文的标题居然有三个惊叹号。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哥德尔的推导基本上是严格的,只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希尔伯特,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图灵,以及近百年来的科学家都没看出来。 只有追到最后一步,才发现哥德尔的起点本来就是说谎者悖论。这样,百年哥德尔定理就被推翻了,数学界将迎来巨变。 ”

拜托!哥德尔定理的起点是说谎者悖论,只要读过关于哥德尔定理科普书籍的人都知道。希尔伯特,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图灵,以及近百年来的科学家岂能不知?

标题三个惊叹号、一段没有起码常识的胡扯,再加上下面这段自吹自擂:“发起了‘哲学科学化,哲学家说人话’运动,解决了二律背反,乌鸦悖论,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停机悖论,休谟问题,盖梯尔问题,忒修斯之船等一系列哲学问题,重塑了逻辑系统和认识论。 ‍‍”

尽管这个作者自称是清华博士,世界著名通讯专家,但他绝对不能自证他不是一个哥德尔定理民科。

哥德尔将说谎者悖论中“这句话是假的”改为“这句话不能被证明”。需要指出的是“真”和“能被证明”并不相等,同样“假”和“不能被证明”也不相等。

哥德尔证明了在皮亚诺公设内可以说出“这句话不能被证明”。任何一个公设系统若能说出“这句话不能被证明”,则此系统若非不一致,就是不完备。

自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和Paris和Harrington找到组合学Ramsey理论中的一个命题,它是真的,但无法用皮亚诺公设证明,以及其后其他学者陆续发现的许多类似的命题之后,数学家们知道:他们也许有信心说:“被证明了的就是真的”(实际上由不完备性定理可知这个信心也是无法证明的),但他们再也无法说:“真的一定会被证明”。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何一个足够强的一致公设系统,皆是不完备的。

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何一个足够强的一致公设系统,皆无法证明自身的一致性。

爱因斯坦说:“欧几里得原本是逻辑体系的奇迹,……,推理这种令人惊叹的胜利,使人类的理智为今后的成就获得了信心。”

二十世纪数学界的亚历山大希尔伯特更是充满信心的宣称:“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自然须交出它的所有问题,而人类必会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

呜呼悲哉!如今哥德尔定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真的,但我们无法证明它。这是对数学和人类理性局限性的巨大挑战和甚至否定吗?

其实我们不必对数学悲观,数学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一一次次的数学危机。哥德尔定理的出现不是数学真理性的终结宣言。对于任何一个命题,如果既不能证明其真,也找不出反例时,或许就该去证明“此命题无法被证明为真(或为假)”。以往数学家只有两条路:证明命题为真(或假),如今哥德尔为数学家多提供了另外两条路――即证明不能证明命题是真(或假)。

数学中有各种公理化系统,各种不可能性定理,以及各种悖论和危机。数学一直就是在无数的矛盾冲突,否定之否定中不断深入发展的。

人类发展史也类似,当今世界有许多尚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各式各样的危机,社会制度之争,冲突与战争、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

佛郎西斯·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信心满满地坚信西方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自由民主制度将作为唯一合理的政治制度,在人类历史上最终实现,构成“历史的终结”。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却指出,后冷战时代世界的暴力冲突不可避免,只不过不再起因于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而是来自于主要文明之间的差异。

这两部书似乎为都在为人类新世纪指明方向。世界历史的终结是实现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而在实现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历史进程中,文明冲突在所难免。

“911”、反恐战争,如今的美中对立和俄乌战争属于哪种冲突呢?

数学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其实数学也应用于政治学研究。对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研究中,在关于美国众议员席位公平分配和各种选举制度的优劣,以及投票系统权力指数度量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政治悖论。也有两个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

一、Balinsky & Young 席位公平分配的不可能性定理  该定理给出了公平的席位分配必须满足的十分合理的五条公理:

公理1(席位单调性公理)当州数和各州人口比例不变时,总席位的增加,应该使各州分配的议员名额数不减。

公理2(人口单调性公理)当州数和议员席位总数不变时,各州人口有所变化,不应该导致分配份额增加的州失去席位。

公理3(无偏性公理)在整个时间轴上平均,每个州应接受到它自己的按人口比例分配的份额。

公理4(公平分摊性公理)任何州分得的席位都不应该偏离其分配份额。               

公理5(接近份额性)没有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的席位转让会使得这两个州都同时接近于它们应得的分配份额。

但该定理证明了以上五条公理的互不相容,即:完全公正合理的席位分配方法根本不存在!

二、Arrow公平选举的不可能性定理 该不可能性定理也给出了公平选举必须满足的十分合理的五条公理:

公理1(选举的自由民主性)选民对候选人的任何一种排序都是允许的。

公理2(选举规则与选民投票的正相关性)如果进行两次投票,在第二次选举投票时,若在所有选民心目中对候选人x的相对地位没有改变,甚至有所提高,则在第二次选举结果中x对其他候选人的优先性不应改变。

公理3(无关候选人的独立性)对两个候选人的优劣排序,只取决于选民对他们的相对排序,而与其他候选人之间的相对位置无关。

公理4(选民的主权性)如果无论选民怎样投票,即使所有选民都认为x比y好,选举规则也不能判决x比y好,那么这样的选举规则不尊重选民的一致愿望(主权)。这种选举规则就应该淘汰。

公理5(选民的非独裁性)不允许操纵选举的独裁者存在。

但Arrow公平选举的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了:当选民数大于2,候选人数大于等于2时,不存在满足Arrow公理1~5的选举方法。

Kenneth Arrow(肯尼斯·阿罗)(1921―2017),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Balinsky & Yang席位公平分配的不可能性定理和Arrow公平选举的不可能性定理说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也非百分之百合理。

虽然,这使得西方理想主义者们的美好愿望破灭。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却已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同时也使人们从理论上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无论从社会发展历史和这些相关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民主制度并不完美。或许正如丘吉尔所言: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不坏的制度。

从数学控制系统论的角度看:言论自由、公民选举权、三权分立、独立媒体监督、从国家、州政府到郡县层层的分权控制。这是一个闭环反馈控制自由调节系统。

这种系统当受到干扰影响与期望出现偏差时,控制主体将根据偏差反馈信息,自动调节控制,纠正偏差,抵消干扰的作用,使整个系统达到较高的稳定性。这或许是对自由民主制度纠错机制的一个合理数学说明。

从美国的建国史,可以看到美国的社会制度经过许多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律师等的认真严格论证。是美国共和制、联邦制、民主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产物,也是多种利益间相互妥协与协调的结果。总之,它似乎是美国人理性的选择。

这个说法或许没错。但是不见有人提及,民主制度的具体实行过程,所依赖的并不是人类理性,而恰恰在于人类的感性。所有的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更多的是人类的直觉和感性,而非人类的理性。

因为,毋庸置疑,人类的学识见解,理性分析能力等分三六九等,特别是讲到科学、经济和政治问题更是如此。但是,如果天赋人权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同等的权利。那么一个流浪汉与各个领域的专家,以及显贵们一样有同等的自由意志。他投出的一票,也和这些显赫的人物一样重要。

而且如果将选举完全交给所谓的社会精英,谁能保证精英们会秉公投票?谁能保证精英集团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吞噬大众的利益?不一人一票,哪里还能体现“天赋人权”?何谈人人都享有的平等的选举权力?因此,虽然民主选举制度或许是理性的选择,但民主选举制度的具体操作和实行,却更多地依赖社会大众的直觉与感性。

从此角度看,人类的感性比起理性具有意义更深远的“自由意志”。自由平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类的直觉和感性才是的自由平等的本源。

实际上,民主选举一方面是一种理性的、程序化的、人人基本平等(绝对平等不存在)的选举制度。

另一方面芸芸众生基于个人的生存状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直觉与感性体验,投出反映个人自由意志的、或左或右或弃权的神圣一票。

这种通过社会大众表面上的直觉和感性的“自由无序”投票,对民众感性或“心”的依赖,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众感觉现政府太过“左”,下次就选“右”的;反之亦然。最后由大多数民众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谁更适合当选。

执政者的一项关键任务,是恰当地调节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永远是矛盾的,问题的关键是寻找一个平衡点。这很难,不是偏左,就是偏右。普通民众通过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觉得太平均了,反而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整体下降,就选注重效率的党。反之就选注重公平的党。

大众的这种选择并非基于理性分析,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生存状态的感性体验。民主制度可能正是通过这种对民众感性或“心”的依赖,具有了很强的纠错机制。因此,这种制度暗含一种从表面感性无序,而达到制度内部动态有序稳定的良好纠偏机制。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主制度对民众直觉和感性或“心”的依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由于乌合之众的从众心理,媒体的反复抹黑与推波助澜,两党的相互制肘攻讦,以及群体和有组织的团体之间的“感情传染”的强大的暗示作用,于是初期些微的偏激的非理性行为,就可能随着各种因素的推波助澜而越演越烈。导致整个族群的撕裂和一段时期的社会动荡。

这种对民众直觉和感性或“心”的依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时代,可能会使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因为,本质上讲,人类感觉的基础表面上看是人类的所谓的直觉和灵感,但本质上是大脑里无数神经元,利用所获信息不自觉权衡推算后的结果,换言之感性也不过是生化程序或生物算法。

人类之所以有自由意志,其根基在于任何其他人都无法看到和操控人类的内心。但当生物技术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相融合,在超级人工智能时代,统治者或精英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施无孔不入的监控,可以通过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抹黑,巧妙地引导和操纵我们的内心感受。这样自由意志就可能会大打折扣,情感也可能很容易被操纵利用,乌合之众心理可能会形成与固化,理性与感性两者均可能都丧失,最终成为统治者或精英们的玩偶而不自知。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地不断进步,要操控人类最深沉的情绪和欲望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于是,“跟着直觉和感觉走”会越来越危险。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想为自己的存在与人生的未来保留一点控制权,就得始终抱有质疑的精神,不断学习独立思考,争取别让舆论、算法、以及政府操控你的思想。

当然,更可怕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对人民实施全面的监控与控制。

哥德尔确定了定理证明、计算、人工智能、逻辑、数学本身,以及人类理性的基本局限性,对20世纪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现代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之父。

人们应当如何面对没有证明的事情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既无法接受,也无法否定,人类该如何抉择呢?还相信什么呢?这样数学问题就又变成了永恒的哲学问题,甚至宗教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时时刻刻都站在惊得合不上嘴的边缘。

明天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发生。作为这个时代的莹莹众生,无知的坎井之蛙,只有莫名惊奇、惊讶、惊异、惊诧、眼珠蹦蹬和叹息而已。

最后,说个笑话:“鬼”存在吗?我们无法证明其存在,也无法证明其不存在。甚至我们也无法证明“不能证明鬼存在(或不存在)”。俗语云:“只有鬼知道。”所以,大概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你死了就明白鬼是否存在了!”这样数学与哲学问题又变成了神学问题了。

本来是说哥德尔民科,说着说着就走远了。不过瞎思无罪,民科无理!这就是发神经与民科的区别。😂 😅


云水写生:阿坝马尔康昌列寺

视频可以点击后全屏横放。

继续分享云水的藏区写生作品。这幅画同样采用了细腻的线条,强调了细节和纹理、整体的韵律和节奏。云水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的透视和构图元素。创作出一幅幅精彩的藏族风景。

云水的写生永远充满川西藏区的宁静和雄伟。起伏的山丘、广袤的平原和复杂的植被,都有细腻独到的体现。山脉的广阔和平原的宁静唤起一种永恒感。与藏族文化重视精神自然连接。尽管人物与广袤的自然景观相比显得渺小,但体现了这里人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画面中放牧的动物、远处的村庄以及孤独行走在景观中的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叙事层次,表现着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这种生活方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维系着藏族社区。独自行走在风景中的人是云水自己,是他穿越这些神圣土地的精神旅程。

植被中的细致描绘以及景观中纹理变化的表现,简约优雅。细致与简约之间的这种平衡,表现了云水将复杂的对象整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能力。

远处村庄中的建筑的详细描绘展示了藏族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群体位于景观之中,几乎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也是藏族建筑的哲学,即与环境和谐相处。这种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原则,在云水的绘画中得到诠释。

下面的局部细节可以点开滑动双指放大。


其它作品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黑神话:悟空》的错误之处

黑神话悟空一开篇,就是说玉帝对从西天取经回来,回到花果山修养的退休老干部悟空不放心,派人剿灭悟空的花果山。

悟空借他们的手,自杀转世,脱离紧箍咒的约束,意志不灭再战江湖。

这个开头,就是非常不合乎政治学的规则。是不可能发生的。

要知道退休老干部悟空,现在已经不是自封的齐天大圣,而是如来封的斗战胜佛,

哪怕是他退休了,也是有组织的人。没有如来的同意,玉帝绝不敢对悟空动手。

要知道悟空当年大闹天宫,玉帝的人拿他没办法,是如来出手才镇住悟空。

如果现在玉帝去惹毛了悟空,如来不出手,倒霉的就是玉帝。

而如来绝对没有对悟空出手的理由。

首先,悟空是自己的老干部,挂了佛号的,而故事的假设,是玉帝和如来的灵山矛盾开始聚集,那在将来的对抗里面,悟空如果需要站队,绝不可能站玉帝一边,肯定是站如来一边。所以如来没有理由除掉悟空。

玉帝在没有如来同意的情况下,主动出手除掉悟空,那是打如来的脸。

悟空再次大闹天宫,如来只会在暗中推波助澜,最后才会出来调停,并且拿玉帝的好处。

如果悟空打不赢,甚至会暗中出手帮助,这个才是政治学常识。

而这种情况下,玉帝绝对没有打赢悟空的可能,只会发生第二次大闹天宫。

所以,玉帝对于悟空,躲都来不及,还会去惹他?

绝无可能派人去抓他。

如果玉帝对悟空不放心,真正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每次蟠桃宴会,都给悟空留一个蟠桃,让二郎神三天两头请悟空喝酒,有空玉帝也来和悟空聊聊天,给他带个蟠桃什么的。

再在天庭的部队里面,安插几个悟空的猴子猴孙中的得道者。

建立感情,建立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助,共存共荣,才能把矛盾化解于无形。

这个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好办法。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 (三)

美联储除了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监督银行、发行货币、银行之间的结算等),还肩负国会赋予的两个使命(dual mandate):维持最高就业率、稳定物价(控制通胀和通缩) 。

一般来说,失业率低于5%就算是最高就业率(全就业),因为总有一部分人不工作或临时没工作。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和消费,因而提高社会总需求和增加工作岗位。

稳定物价主要靠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把通胀率定在2-3%,过高过低都对经济有负面影响。适当的通胀对经济有促进作用,促使人们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而不是放在银行贬值。

与中国的中央银行不同,美联储不发布行政命令,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行使货币政策,其主要手段就是两个:1.控制货币流通量,2.调整利率

美联储通过买卖债券来调控市场上的现金流量。当需要刺激经济时就用现金买入债券,等于向市场投放货币;当需要减缓经济时就卖出债券,回收货币。

另外就是调整利率。美联储不向商业银行下达利率指令,而是通过调整隔夜拆借利率来达其目的。

根据银行法,商业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资金作为应急之用,且这笔储备金必须存放在美联储,当然美联储也付利息。但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有些银行短暂缺钱,而有些银行的储备金有剩余,有剩余的银行可以把多出的钱借贷给缺钱的银行。这种在资金周转上出现的短期借贷经常发生,通常是当天借第二天还,所以叫做隔夜拆借。由于这种银行间的拆借是通过美联储进行,其利率就由美联储决定。美联储调高利率,银行的借贷成本就会增加,相应的就会增加放货的利率,因而使各行各业的借贷成本增加,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一个银行不缺钱,不用向别的银行借贷,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忽略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但现实中没有一家银行这么干。当其它银行上调利息,自己也会跟进,谁不想趁机多赚点钱?当其它银行降息,自己也必须降息,否则就会失去客户,这就是市场规律,美联储四两拨千斤。

人们常常误以为美国总统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其实美国经济与美国总统没有多大关系。美国对总统的权利限制太多,国会不拨款,总统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别看总统高调宣称要制造业回归,或者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来刺激经济,华尔街耸耸肩,当成耳边风。谁会相信政客?就算有这个愿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实现了也不知是猴年马月。

反倒是美联储主席在美国经济中站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联储主席一讲话,整个华尔街都停止上厕所,想从中听出美联储决策的蛛丝马迹,有些当场就抛售或买进股票。美联储的一个举动常引起道琼指数涨跌几百个点。

前段时间有议员提议,如果川普再次当选总统,应该修法把独立的美联储交给总统管辖,华尔街吓了一跳。如果总统不顾经济规律,为了讨好选民大肆印钞发福利,或者在大选年降低利率来制造虚假繁荣,哪该怎么办?

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就拿阿根廷为例,阿根廷曾是世界前十的富裕国家,而当今阿根廷的人均GDP还低于中国。

阿根廷经济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通货膨胀是主因之一。政客为了讨好选民大幅增加工资和公共开支,这都需要钱,钱不够就只有印钱,结果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通胀率一度高达5000%。

阿根廷也曾试图控制通货膨胀,把阿根廷货币跟美元挂勾,这下真的就把通货膨胀控制住了,可见美元的稳定性。问题是这下阿根廷就不能乱印钱了,庞大的政府开支和已经习惯了的社会福利从哪里弄钱?没过多久阿根廷政府就承受不了缺钱的压力,又开足马力印钞,结果又是通货膨胀。

民主选举有个弊端,那就是民选的政客大多是地方利益和背后金主的代言人,为了讨好本区选民和利益集团常常置国家大局不顾。美国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民主选举的这个局限性,民意代表只代表部分人,不代表所有人,把他们放在国会为各自代表的利益打架可以,但不能让这些三教九流、满嘴放炮的人插手专业机构。美国的联邦法官就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总统提名,律师协会打分,参议院批准,而且是终身制,政客无法随意更换。

美联储也是建立在这种理念之上,把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专业机构独立出去,由专业人士掌控。美联储的各级董事都是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领袖等,没有一个政客。

美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和自愈能力,能够保持持续发展和货币稳定,美联储功不可没。美国95%经济学家赞同美联储的独立运作体系。如果美联储失去独立性,由政客掌控,那么美国行之有效的四权分立就将失去一条腿,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七绝】运河故事

关于《九眼问律》 《九眼问律诗刊》文库

摄影/刘敏(应用数学系 成都)

【七绝】运河故事

作者/吴中远
(华西医学系成都)

边塞烽烟狄马鸣,南粮北运铸干城。
长河便利农桑茂,鱼米江南软语轻。


【七绝】青溪镇

作者/刘代俊
(化学工程系 成都)

青峰羌堡烟云里,碧水廊桥暮色徊。
几缕钟声至窗过,山门崖柏燕飞来。


本期全部内容请看下面链接

《九眼问律诗刊》第八十七期 (2024-8-16)


大串联记忆之二: 奔向北京

成都学校大规模批斗学生实际上是北京八月红色风暴的余波,无论强度还是规模都要小很多。我校也是没有延续几天就归于沉寂了。无论从开始斗领导教师还是后来斗学生,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需要斗这些人的,从头至尾就是喊几句空洞口号,发泄一下淫威而已。无理可说!此后教师学生到校的越来越少,又没有开课,学校就只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不知道有谁在维持着学校的事情。

八月的中国,人们看到的最重大的事情就是毛泽东接见红卫兵。8.18.以后,8.31.再次接见,红卫兵成为全国的唯一力量,唯一具有活力并表现出来的力量。北京则成为学生们心中最神圣、最向往的圣地。

与学校的平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上的人员流动幅度加大。北京9.15.接见的红卫兵队伍就出现了外地学生的加入。以后,每次规模都有所扩大,而且革命师生的提法也出现了。首批红卫兵的地位逐渐降低,“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说法也受到批判。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他们中有些好汉很快就要变成混蛋了!原来是国务院于9.5.发出《关于组织外地高等学校革命学生、中等学校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职工代表來京参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组织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革命学生全部、革命教职工代表和中等学校革命学生、革命教职工代表从九月六日起分期分批來北京参观、学习,相互支援,交流革命经验,以利於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全国学校停課,學生全國大串联系,学生的旅費和食宿均由国家支付。一个全新的局面出现了。

十月中后旬的一天,我像往常那样间或回到学校,校内人员稀少得可怜。偶遇三班的一个同学,谈到很多同学都去串联了,他建议我们一起出去。我立即答应,于是去校办公室开了张我们是革命学生的证明。过程出奇地简单顺利,我是好一阵子激动。当即决定去北京。

按照约定,我俩进入成都北站。站台上同时停着几辆火车,打听到其中一辆机头向着天迴镇方向的车是去北京的,我俩立即不顾已经挤满了人,从窗口翻将进去。因为没有行李包裹的负担,硬生生在行李架上都是人的车箱里站住了脚。好在不久,开动的火车就向北呼啸而去!

这列火车完全失去了正常的行驶时刻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由于人员太多,举目满是人体,哪里知道外面是什么景象啊!只在翻越秦岭时,车速特慢,呼哧呼哧地,有人说在翻山了。后来我觉得好困哦,幸运的挤到一个座位下去卷曲着睡了一觉。车上还有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上厕所,那个挤劲真的非常难以想像,需要跟很多人错位,还要把厕所里的人都错出来,可想而知……谢天谢地我俩还算平安“顺利”的度过了这段旅途。

2021.6.14.

章光祖:大串联记忆

【唐宋韵】54.《终南别业》王维

《终南(1)别业(2)》

王维

中岁颇好道(3),晚家南山陲(4)。
兴来每独往,胜事(5)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6)林叟(7),谈笑无还期。

1.  终南:即终南山。

2.  别业:别墅。

3.  道:这里指佛教。

4.  陲(chui2):边缘、边境,此处指山脚下。

5.  胜事:美事、令人高兴的事。

6.  值:遇到。

7.  叟(sou3):老翁。

王维(701—761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官员,他出身太原王氏大族,父亲做过汾州司马。王维少时聪颖,诗、书、画、乐皆通,14岁便到长安宦游。由于他的多方才艺,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王维20岁时中状元,其中除了学识的因素,也凭借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王维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入仕,早期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等。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问罪但被豁免,降职任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终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享年60岁。

王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创作山水田园诗清贵两全、形神兼备。王维凭借清新脱俗的风格和他的绘画才能,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效果。加之王维笃信佛教,作品中又有“诗中有禅”的意境,他因此被称为“诗佛”。王维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豪放壮阔,也很有价值。另外,王维的一些精美的抒情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王维的作品集《王右丞集》由其弟王缙在唐代宗要求下编成(王缙时为宰相),共10卷,收录作品400余篇,其中古体诗150首,近体诗282首,其他文体72篇。当代较好的选本有陈贻焮的《王维诗选》,由中国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唐风:青年时代的王维似乎是上天特别眷顾的。他出生于名门、官宦家庭,从小才华过人,诗、画、乐、书法皆通,14岁时一入长安便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凭借能力外加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他20岁便高中状元。在盛唐中期,这样一位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宋雨:你的意思是王维的人生高开低走了?我看也没有嘛。王维一生虽然不是官运亨通,但也没有大起大落,只是官做得不是特别高。他唯一的危机是在安禄山叛军中被迫做过伪官,但也被赦免了。王维的诗名流传千年,这岂是一时为官显赫所比得了的。

唐风:我的意思不是他官职的大小,而是他后来为官期间有些赋闲期,而且中年后就过着隐居或半隐居的生活。他二十几岁就开始笃信佛教禅宗、正式拜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王维三十岁发妻去世后就没有再娶。他虽身在长安为官却热衷写田园诗等等。这些在盛唐官员中有些异类。

宋雨:王维笃信佛教是受家庭影响。他母亲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名维,字摩诘,连读便是“维摩诘”,即来自佛教的著名经典《维摩诘所说经》。这就是为什么王维虽然也在朝中为官,但心态恬淡,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也透着佛性。王维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这首《终南别业》中略窥一二。

唐风:本诗标题《终南别业》中“别业”二字的意思就是别墅。有白字先生把别墅念成“别野”,听起来也差不多,哈哈。“别业”这个词现在用得少了。但其“别业”顾名思义就是“别的家业”,在古代一般指那些在市内拥有住宅者,在其他地方(通常是郊外)拥有的第二幢住宅。

宋雨:当时朝中的官员,有上朝和日常公务活动,在城里必须有住所。即使郊区有别业,也只能少数时间住在那里。那时的别业未必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郊外别墅”,它可以是简单的住所。这些郊外比较朴实的房子,还可作为赋闲者和隐居者的居住场所,住在那里既安静闲适,又可减少“长安米贵”的压力。

唐风:“终南”二字当然指终南山。现在确切知道王维约43岁(公元744年)时在长安东北的蓝田县辋川购置了别业,且王维另写过《辋川别业》一诗。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到底是一处别业的不同叫法呢,还是在两个地方的两处别业?从地理角度讲,终南山范围很广,也包括蓝田辋川在内,所以从地理概念上讲辋川别业称作终南别业并不为过。

宋雨:然而在我们经过考证,特别是阅读了“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先生的长篇文章之后,确信王维诗中的“终南别业”不是他后来居住的“辋川别业”。通过对大量王维诗歌的分析,该文作者发现在王维诗中,“终南”与“辋川”有严格区分(这与当时普遍的习惯一致)。而且,他从对王维诗的释义中还发现,居辋川时王维在做官,而居终南时他赋闲。

唐风:确实,根据我们的查询,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自岭南归长安后,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隐居了一段时间,这比他购买蓝田的辋川别业早三年左右。王维在《答张五弟》一诗中说“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也暗示终南别业不是后来辋川的那座大宅。

宋雨:本诗首句“中岁颇好道”中,“道”是指佛教的道行和道术。由于王维在终南山的隐居发生在他40岁时的中年,第二句“晚家南山陲”中的“晚”字就不应该是“晚年”,而是“近来”、“晚近”的意思。

唐风:颔联“兴来每独往”,表明自己是兴致一来就去野外走走,并无任何计划,而是随心所欲。“每”字表明他当时信步山林很频繁,不是偶尔为之。由于此时王维的妻子已经去世10余年,他很可能是只身前往终南山隐居的,所以事事“独往”。而遇到高兴的事情(胜事),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宋雨:“胜事空自知”中一个“空”字,字面上看似有许寂寥、无奈的意味,比如在“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李白)等诗句中就有这个意思。但这里我认为作者并无这样的感觉,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愉快的。而且从王维的作品来看,这段时间他与张諲(即张五,画家)、裴迪(山水田园诗人)等互有唱和,并非独自寂寞。这句或有几分好事独享的味道。

唐风: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显示王维水平的名句。从语法上讲,这两句是关于地点和时间的片语(状语),而非完整的句子。但作为诗并无不妥,它足以让人感受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让读者去想象在山穷水尽、云雾升腾下的妙境,而不直接描写,我感觉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佳句还要更胜一筹。

宋雨:另外,云在佛教中有广阔、无常等意向,“坐看云起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禅意。有一年深秋,我曾经在New Hampshire叶红草绿的山里体会过类似的意境。我逆着潺潺的溪流而上,到了山高水穷的地方,坐在石头喘口气,看到云雾涌起,飘忽不定,顿时有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

唐风:隐居的王维不是一个完全离群索居的人,他在与人交流中依然能得到乐趣。所以尾联中他写道“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中遇见老翁,谈笑甚欢把回家都忘了。把这种偶尔出现的与人交流作为结尾,显然是作者的构思。

宋雨:王维诗歌的题材、风格前后期有较大不同。前期较为进取、激昂,他的边塞诗基本写于这一时期。而中后期则多转向山水田园,表达闲情或禅理。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通篇是叙述和表达自己的心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情寄山水、心怀禅意,同时又有一定生活气息的人。

唐风:在盛唐时代,杜甫无名,李白名气不小,而王维则是名气最大的诗人。王维是信奉禅宗者,他以从容、闲适的态度去看待人间事物,并能以独特的眼光去领略大自然的幽静和美好。他那些带有禅意的诗语言清淡,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风格与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境界相契合。我问你一个问题:王维的这类山水田园诗你喜欢吗?

宋雨:王维的山水诗多有禅意和妙境,但总的来说山水田园诗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或许二、三十年后会更喜欢。相比较而言,现在我更喜欢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实,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许多都是不仅要“写境”,而且要“造境”(这里借用王国维对词的说法),而边塞诗所描绘和虚构的情境,反映了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胸襟,这是我尤为欣赏的。

唐风:就王维而言,他的那种隐居和寄情山水是有条件的。王维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以为然。陶渊明弃官归隐,落得后来贫穷甚至乞食,在王维看来是“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与魏居士书》)。他又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偶然作六首》其四)。王维与陶渊明显然不是一类人。

宋雨:实话说,王维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在我心目中却有几分缺乏担当的形象。他一生为官,但乏善可陈。他在官场上软弱、识时务、多逢迎。他中年后过着半官半隐的“朝隐”生活,寄情山水又低调炫耀,与他名字和“诗佛”的称谓似乎不太相称。他晚年说自己“偷禄苟活”,虽带有自嘲,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


我的其它文章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5.3. 政治经济体系平行独立相互支撑(2)

经济体系的运作,以市场为主导,以对私有财产的绝对尊重和买卖双方的自愿交易为原则。政治体系的运作,以区域自治的选举制度为根本,以公权力的分割和相互制衡为原则,用法制,而不是人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自由市场的秩序。任何个人,任何利益群体,在现代社会,都没有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力量;手握公权力的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大众严格的监管之下。政治体系,不再凌驾于经济体系之上,不存在谁是基础,谁是上层。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统治和被统治的阶级划分。经济体系内部的变革,不再会从根本上动摇政治体系的安定。现代社会,生产手段时时更新,生产关系日日变化,但是,她的政治体系,只有渐进的改良,没有革命性的变革。

约瑟夫·熊彼特 (Joseph Schumpeter), 是二十世纪最深刻的经济学家。 他早年学亚当史密斯,研究现代社会的财富来源。马克思说劳动创造财富,社会财富,是劳工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熊彼特不同意。他说现代社会财富的增加积累,根源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但是有新科技新发明,不等于就有新的社会生产力。把新发明转化成新的社会生产力,有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 问题是这个过程,到底是什么人在主导推动,这个转化的工作,是什么人在做?他的结论,是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推手,是Entrepreneurs,投资创业的资本家。现代社会的巨大财富,是创业者们钻山打洞玩命想发财的成果。

熊彼特还发现,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就是无论现有的生产方式有多么强大,更好的生产手段一出现,旧的方式就会和平退出。 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创造性毁灭 (Creative Destruction) 。 自由市场主导的生产关系的新旧更替,自然而然,一般情况下,是随风散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才会有熊彼特的前赴后继,玩命想发财的创业者。自己钻山打洞,千辛万苦挣来的钱,有可能被别人想拿走就拿走,还去为他人做嫁衣裳,玩命挣钱的傻瓜,不存在。有了独立自主的商品市场,经济体系才可能有自我更新,创造性毁灭的能力。旧文明金字塔型的社会组织,政治体系主导掌控经济体系,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官僚集团就有了明确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本能地在如何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上下功夫。社会生产力原创可持续的发展,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思想还停留在旧文明里的人们,也知道现代社会,政治体系没有了凌驾于经济体系之上的优势,但是他们没有办法理解这种新的人字型的总体架构,于是就有经济体系操控政治体系,国际资本集团是现代社会的主宰这样的说法。几千年了,皇帝是主宰,教皇是主宰,国王是主宰。 你告诉他现代社会没有了这样的主宰,说破天他也不信。现代社会的主宰是法律。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体系中,钱做主,政治体系中,选票做主。


凡间面相 (67)

凡間面相(67)圖一 柳江古鎮 化妝 7.7.24 圖二半世錦嵐 回眸 13.7.24 圖三 老峨山 倆小孩 11.7.25 圖四 太升路 看 18.7.24 圖五 老峨山 新娘 11.7.24 图六 柳江古镇 生活 7.7.24 图七 马王廟街 疲憊 15.7.24 圖八 小吃街 川戲 18.7.25 圖九 草市街 老人18.7.24


离开古老的村庄

有一天我乖坐小木船离开了熟悉又古老的地方,这是一个雾蒙蒙细雨的早晨,古老的小石桥在雾中消失,山坡上古老的村庄在雾中消失,黄桷兰树也在雾中由近变远不见了,我心中没有别离只有远方,我不知道远方是什么?我沒有这么多的疑问去想为什么,我生在长在一个没有教会我思考的土地,可多少年后的一个夏天我却迷失在这座又熟悉的小城里,弯弯的河流,古老的石桥,古老的村庄及古老的树在哪?麦田稻田在哪?在哪?在哪?我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古老的江两岸,两岸的芦苇,船工的号子消失,水灵灵的小城失去了灵魂,麦田,稻花,黄桷兰,豌豆甜,胡豆的清,红薯,玉米,锅巴的饭菜香,乌黑乌黑的水泥森林,孤独的江水悠悠的流着,哭泣的寻找万年的同伴弯弯的小河,天知道,万物巨变,一座古老村庄消失了,千万座孿生古庄诞生,是悲是喜留给后人评述,我迷失在那个夏天熟悉的每一个角落的地方,陌生的城市,我会牢牢记住乌乌的黑发,呆呆的童伴们坐在石桥上望那颗古老的树,我会时不时的想起村庄里飘来的红薯锅巴香。


【水调歌头】游鳄鱼村(毛滂体)

关于《九眼问律》 《九眼问律诗刊》文库

摄影/刘敏(应用数学系 成都)

【水调歌头】游鳄鱼村(毛滂体)

作者/张昂
(出国培训部 成都)

一向畏猛兽,今去鳄鱼村。
燕飞莺啭,故山能得几回闻。
疾步穿林寻兽,突见血盆巨口,训鳄太惊魂。
只恐獠牙利,鳄怒易伤人。

爪若钩,牙似剑,口如盆。
随时下口?吓得老幼汗流奔。
乐莫乐生惊险,恐莫恐兴酷惨,长叹善心存。
尘世本无事,惹事喊天神。


【苏幕遮】夏日高铁上梦醒方知父亲节有感(范仲淹体)

作者/冷发光
(水利土木系 北京)

返京城,离武汉。
日夜奔波,记忆头中乱。
电视传来声几段,睡眼惺忪,好像亲情唤。

猛抬头,微出汗。
直播频来,节日氛围漫。
忽悟今天应伏案,摘句寻章,一首诗词叹。


本期全部内容请看下面链接

《九眼问律诗刊》第八十七期 (2024-8-16)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 (二)

有人说世界各国都有中央银行,这有什么特别的?但美国这个中央银行与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在中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国务院属下的一个部委,没有决策权,只是一个办事机构,执行上面的决策。

而美联储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完全自主行事,总统和国会都不容置喙,就连其预算和经费都是自己决定,以免政客掐脖子穿小鞋,通过削减经费来施压和影响其决策。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为了防止被政客操纵和照顾各方利益,其设计挖空心思,把美联储搞成了一个公私合营的怪胎。

现在具体看看美联储的构成

美联储其实是一个系统,全称《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由联邦政府和三千多家商业银行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是联邦政府机构,由包括主席在内的七名成员组成(The Board of Governors)。七人均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连任。但其他委员的任期长达14年,以此防止总统替换委员来控制美联储。所以美联储很稳定,不因政客的更替而变动。

联邦储备委员会 logo

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s)并不是一家单独的银行,而是由12个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组成。这些银行不是政府机构,而是非营利性的私营组织,与联邦储备委员会一起承担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能。

联邦储备银行分布

大多商业银行都是美联储银行的成员,并持有一定股份,成员银行买进的股份有分红,但法律规定收益不得超出年率6%。美联储余下的收入(约占净收入的94%)上缴美国财政部。

纽约美联储银行

纽约美联储银行还是世界最大金库,存放着6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吨黄金,占全球官方黄金储量的30%,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

12个美联储银行各有9个董事:6个由成员银行选举产生,3个由联邦储备理事会任命。选举产生的懂事中必须3个职业银行家,3个农工商界代表。政府任命的董事则是公众利益代表,以专家和学者为主,不能是银行雇员和股东。这种安排保证了董事会能够代表各界和公众的利益。

芝加哥美联储银行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 由12名成员组成:美联储理事会的7名成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余4人由剩下的11个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值,轮值任期为一年。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聚会八次,决定银行利率。这是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决策,每次会议结果都可能对股市造成动荡,影响美国甚至世界经济走向。


消失在明家河的石板(埻)桥

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家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明家河这条清澈弯弯流向嘉陵江的小河却在记忆深处留下深深地痕迹,随着通讯的方便,我首先给自己取了明家河为名,一是记住那段时光,用上这个名子后,在网上去查了一下好像只有一个同名,当时也想用嘉陵江之子的名字,可这个名字用的人很多,明家河相对嘉陵江对我而言要亲切得多,明家河就是我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夏令營天地。至从用了明家河后,不认识我的人都称我明哥,明姐,明姑,明伯,可能不久明奶奶,明爷爷。认识我的人很多也纳闷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字。但在我的发小群里,他们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个院子出来的人。至于是谁不需介绍就知道这应该是发小。有了这个名字凡是有关明家河的涨潮,退潮,建房,拆迁安置的新消息都会转发給我,好像我就是明家河上那明家院的后人,专写明家河的历史,传说,说实话我在不自觉或偶尔的回忆短文中真写了一些小字关于明家河游泳,搬包谷,冲浪,漂流,过渡船。疫情前每年回去都没时间去走一走,看一看,一是变化太大不认识路,二是假太短,总是来去匆匆。

昨日侄儿转发一文关于明家河石板桥消失的记忆,实际上是消失的一代人(几代人)的记忆。 我读完后将文转发给几个发小和家人。

发小跃说:满满的童年记忆!明家河上来坡坡上的小路左手边有家小卖部不知你还有印象没有,偶尔游泳上来饿了会在那里买上一个4分钱的大饼或5分钱一个的里面是红糖芯表面有花纹图案的饼子,几个小伙伴们分着吃~还有就是游完泳后回家的路上我们会在路边的稻田边上边捕捉各种颜色的盯盯猫儿或者草蜢,然后或跑或走的一边追逐一边嬉闹…回想起来我们的童年真是金色欢乐的童年啊!那时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还是比较奔放自由的。我说: 你那時可是我們中的富翁啊,躍又說:我那时也只是帮家里买菜或买调料时偶尔揩油揩出来的分分钱而已。我那时基本上是我家的粮油菜采买,所以才有机会揩油。

我將前幾年寫的石板橋發給弟,弟說那有這麼多的歡樂童年喔,那時我到了進學校的适齡沒有學校进,你不到或才十歲,家里就一個剛十歲出頭的姐姐管我們,父母在不同的地方勞改,我們每天跟着院子里同齡或稍大一點的從院子後面附小的門出去,沿着一尺寬的田間泥洼路到明家河,有時漲水,河邊的水都比我們高,就別說中間的水了,河急又黃,每年明家河也會淹死或冲走小孩,院子裡也有被淹死的或衝到下游赤著腳哭着走回來的,如果我們那時無論誰淹死,勞改中的父母是回不來的,這樣的童年不去回憶還好,一回憶幾天都不舒服,就𣎴說讀書認字一生都受到的影響。

丹說:明家河对于我们这群院子裡的娃儿来说,确实有不少的故事。很多往事现在还出现在梦里。遗憾的是承载着我们青葱岁月的地方也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

英說:非常遗憾的是我妈一直反对我们几兄妹下水游泳,二毛和建康都是偷偷跟着杨伯伯和邓学界到明家河游泳,我和二姐不敢去,去了回来就要挨打。

明家河桥上游那颗黄桷树是我同学家的,我去过她家好几次。

姐夫說:女儿几岁时,,我们1家好几次去跳澄河游玩,我用28杠自行车前驮着女儿,后搭上你姐,带上钓鱼杆和小食品…1玩一整天,回来时还有1~2斤小鱼…当年水山青水绿,田园好风光…。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记忆,明家河的石板桥离院子的宿舍,就当时七八岁的娃娃一路慢摇,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那时的我们就觉得好远好远,每次游泳回来又饿又喝,总会喝一大碗绿豆清汤稀饭,大口咬着泡江豆,红豆腐,凉办腾儿菜,炒丝瓜很过瘾,当时最不喜欢吃的是食堂里白油冬瓜,南瓜汤(一滴油都没有)。

明家河随着两岸的高楼重叠,河床现在可能变成小溪,清澈见底的水是否已经变成臭水沟我不得知道,但河段上的桥都一座座消失,历史最悠久最简单又实用的石板桥也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而消失得一干二净,几代人的记忆就在商业化的时代浪潮中结束,随着我们这一代,下一代的退出,明家河的石板桥的名字就再也没人知道,就别说这桥上记载的辛酸血泪和平常人家的故事了…….。


【七绝】都江堰

关于《九眼问律》 《九眼问律诗刊》文库

图片来自网络

【七绝】都江堰

作者/黄庆宏
(水利工程系 多伦多)

都江古堰孽龙收,灌溉从人洪涝休。
天府四川天下慕,先贤功绩耀千秋。


【七绝】入伏

作者/蔡德全
(水利工程系 乐山)

夏至三庚伏入堂,乾坤从此换阴阳。
高温大暑易生病,洪水成灾风雨狂。


【七绝】桓侯祠

作者/黄波
(中文系 绵阳)

嘉陵浩荡向前流,阆苑光阴永不休。
豹眼桓侯曾驻此,草木萋萋护古丘。


本期全部内容请看下面链接

《九眼问律诗刊》第八十七期 (2024-8-16)


北游(10) Banff山上

坐缆车上Banff的最高峰, 山顶上有一个栈道通到另一个山头。我们没有走栈道因为山上风大气温低,年轻人都去爬了。

在山项的餐馆午餐,一群山羊突然出现在离游人们不远的地方悠然自得地吃着草, 看山羊的人越来越多,把山羊吓跑了。原来人们到这里放松旅游却打扰了它们的平静生活。

下山到山谷里的古堡洒店,女儿预定了一家法国餐厅,请我们吃了法式晚餐。


从身边案例浅谈增加中国产品进口关税对美国的影响

昨天Trump 说他会把进口关税从10%上涨到20%,之前也表示要对中国进口产品收取60%关税。 并号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失去的就业机会拿回来。 同时,他还承诺要end inflation, raise Americans standard of living (停止通胀,提升美国人的生活水平)。

我一向不愿意谈政治,因为没什么意义。 但是关税问题关乎切身利益和未来,就不得不就这个问题跟客户深入谈论他们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几个跨国大公司都在两三年前提前做好了全球布局,比如在新加坡,墨西哥,甚至是日本等地新建了工厂或者做好了随时扩产的准备。这些工厂,基本只是做简单的blending 等活儿,投入上和在已经过剩的中国产能基础上再去投入更高成本的设备相比,要小得多。但是却可以规避“中国产进口税” 。 当然,把“made in china” 换成“made in Singapore, Mexico …” 不是简单的混混,换个包装的问题,大多数国家都要求产品60~75%的价值是本国产(本国人力做的)的才能出该国的原产地证,这样才能免去“中国进口税” 。新加坡的要求最低只要“25%” 。 大公司这样布局,就意味着,关税的增加,不仅仅没有bring jobs back to America, 而是让原本还保留在美国的工作机会流失到了那些个有人工成本及关税优势的国家。

而对于没有实力做全球布局的公司来说,他们只能顺势而为,边走边看。在其他国家地区的供应链没有成熟之前,他们只能接受成本的上涨,并将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售价上涨和销量下跌的对应关系,会让他们减少产能,减少工作时长。 bring jobs back to America 在这类企业的应对策略里,又落空了。 而上涨的物价,该如何end inflation. 

我相信,trump 团队里是有人懂经济原理的,我相信他们是有一套推演体系能够预测到这些策略会带来的影响的。 但他们还要那么说,估计只是为了讨好某些不明就里的人。这不太可能是因为无知,那么这只可能是因为“坏”。

民主党,其实也在玩关税,只是玩法不同。他们这两年已经在我工作的领域搞了不少“反倾销” ,在他们能确保有同盟国backup 供应链的品类里,搞反倾销,一加就是500%的关税。这种不声不响,搞一个死一个的做法,其实目的和Trump 一样。 只是他们不能大肆宣传,他们打的是公平公正的旗号,如果加入到竞选口号里,那么这“正义”的反倾销,就变成彻头彻尾的政治迫害, 无法自圆其说了。

这些公司,为什么不“抓住政策机会”在美国建厂?因为政策带来的短期“优势”是不可预测,没有长期可持续性的。少有人会去投这个机。 特别是那些需要大的设备投入,或者大量配套产业的类别。而非这类的产业,早已移出了中国,到了东南亚各国。 资金和工作机会,永远会去往低洼地区,这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法阻挡的规律。 处于“高地“的美国只会成为流出地。当然,在没有人为阻隔的情况下,低洼地区终究会被填平实现The world is flat(地球是平的),区域国家的差距将会被抹平。人和人的差距,却将永远存在。 西方国家普通大众感受到的短期的地域整体优势带来的舒适生活和优越感,终将消失。这不过是低洼地区的人口比例被均匀的分散到了各个地区。

从高处跌落到低洼之地的人群的不适感,是没有解药的,只有致幻剂和小糖丸,比如,那些个用来置换选票的熟悉的口号和政策。 不管是披着蓝色的还是红色的外衣,里面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差异。 毕竟,核心的策略都出自同一拨人,且不能与外人道也。 可以给我们看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转移视线的话题,纷纷扰扰里,让大众产生了严重的参与感,为不是事儿的事儿争的脸红脖子粗,为了捍卫没有立场的立场瞧不起某人,……

又扯远了,打住。


我的其它文章

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一)

说起美国政府构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三权分立,但美国实际上是四权分立(三权分立+1)。

为了说明这个,先简单说一下三权分立。

现代社会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法!

所谓的三权分立,就是把“法”的三个方面,既立法(make law)、执法(enforce law)、释法(interpret law)分割,从而形成国会、总统、法院三个独立的政府分支。其目的是相互制约和平衡权力(checks and balances),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被滥用。

在美国,法的定义很广泛,任何文件只要国会通过,总统签字就是法律,就连每年的联邦预算都是法律,钱怎么分配都有明文规定,都有法律的强制性。

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就是保证法律能得到贯彻执行:刑法、劳工法、教育法、环保法、商业法、贸易法、金融法等成百上千法律的实施就由各部委负责。

而法院则是通过判例来解释法律,最高法院的裁决就是对宪法的最终解释。

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离。

其实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名义上也都是三权分立。不过有些国家的三权分立是忽悠人的,国会就是一个橡皮图章,代表们假装很认真,其实强忍着睡意听完报告,然后全票通过决议,走一下过场而已;而法院则是行政部门的一个单位,法官由领导任命,审判结果往往是上面的决定。这些国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政府之上还有一个实际掌权的大神:宗教领袖、国王、或者英明伟大的党。像朝鲜这种国家,党之上还有一个亲爱的领袖,领袖的话就是圣旨,高于法律。

再说美国,美国人极度不信任政府,认为个人权益高于一切,为了控制政府的权力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比如陪审员制度,审判一个人是否有罪不是由法官决定,要12个陪审员一致的决定才行,有一个人不同意都不行。宁可错放一个罪犯,也不让政府冤判一个人。

正因为美国人民对限制公权的极端执着,认为三权分立还不够,这才又搞了一个政府分支,进一步分散政府的权利,从而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四权分立政体。

知道这个政府分支是哪个机构吗?

这个机构的重要性绝不低于立法、执法和释法这三个政府分支,有人甚至说是美国最有权利的机构(most powerful institution),只因其低调和幕后运作而被大众忽略了。

有人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个机构就是美联储(Fed),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 Federal Reserve

防止人工智能模型对错误答案过度自信的方法

防止人工智能模型对错误答案过度自信的方法

Adam Zewe | 麻省理工学院新闻

2024 年 7 月 31 日

温度计是一种校准大型语言模型的方法,它可以帮助用户精确地找出模型对错误预测过度自信的情况。

人们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从翻译文章到识别金融欺诈。然而,尽管这些模型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和多功能性,但它们有时会产生不准确的响应。

除此之外,模型可能对错误答案过于自信,或对正确答案不够自信,这使得用户很难知道何时可以信任模型。

研究人员通常会校准机器学习模型,以确保其置信度与准确度一致。经过良好校准的模型对错误预测的置信度应该较低,反之亦然。但由于大型语言模型 (LLM) 可以应用于看似无穷无尽的各种任务,因此传统的校准方法无效。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IBM Watson AI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推出了一种针对大型语言模型的校准方法。他们的方法称为“温度计”,涉及构建一个较小的辅助模型,该模型在大型语言模型上运行以对其进行校准。

温度计比其他方法更高效——需要更少的耗电计算——同时保持模型的准确性,并使其能够对以前从未见过的任务产生更好的响应。

通过对各种任务的 LLM 进行高效校准,Thermometer 可以帮助用户精确定位模型对错误预测过度自信的情况,最终防止他们在可能失败的情况下部署该模型。

“借助温度计,我们希望向用户提供清晰的信号,告诉他们模型的响应是否准确,以反映模型的不确定性的方式,让他们知道该模型是否可靠,”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 (EECS) 研究生兼温度计论文主要作者 Maohao Shen说道

与沈一起参与该论文的还有住友工程学教授、电子研究实验室信号、信息和算法实验室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IBM 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成员 Gregory Wornell;资深作者、麻省理工学院-IBM 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 Soumya Ghosh;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IBM 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其他人员。这项研究最近在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

通用校准

由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通常设计用于执行单一任务,因此校准它们通常需要一种特定于任务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 LLM 具有执行多项任务的灵活性,因此使用传统方法校准该模型以完成一项任务可能会损害其在另一项任务上的表现。

校准 LLM 通常需要多次从模型中抽样以获得不同的预测,然后汇总这些预测以获得更好的校准置信度。然而,由于这些模型有数十亿个参数,因此这种方法的计算成本会迅速增加。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型语言模型具有通用性,因为它们可以处理各种任务。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处理许多不同任务的通用校准方法,”沈说。

利用温度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多功能技术,该技术利用一种称为温度缩放的经典校准方法来有效地校准新任务的 LLM。

在此上下文中,“温度”是一个缩放参数,用于调整模型的置信度,使其与预测准确度保持一致。传统上,人们使用特定于任务的示例的标记验证数据集来确定正确的温度。

由于 LLM 经常应用于新任务,因此几乎不可能获取标记数据集。例如,想要部署 LLM 来回答客户关于新产品的问题的用户很可能没有包含此类问题和答案的数据集。

研究人员没有使用标记数据集,而是训练了一个在 LLM 上运行的辅助模型,以自动预测执行这项新任务所需的温度。

他们使用一些代表性任务的标记数据集来训练温度计模型,但是一旦训练完成,它就可以推广到类似类别的新任务,而无需额外的标记数据。

例如,在一系列多项选择题数据集上训练的温度计模型,可能包括一个代数问题和一个医学问题,可以用来校准回答几何或生物学问题的LLM。

Ghosh 说道:“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让它能够完成任何任务,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   

温度计模型只需要访问 LLM 内部工作原理的一小部分即可预测正确的温度,从而校准其对特定任务的数据点的预测。 

一种有效的方法

重要的是,该技术不需要多次训练,并且只会稍微减慢 LLM。此外,由于温度缩放不会改变模型的预测,因此 Thermometer 可以保持其准确性。

当他们将温度计与多个任务上的几个基线进行比较时,它始终能产生更好校准的不确定性测量,同时所需的计算量要少得多。

“只要我们在足够多的任务上训练温度计模型,它就应该能够很好地推广到任何新任务,就像大型语言模型一样,它也是一个通用模型,”沈补充道。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他们为较小的 LLM 训练温度计模型,则可以直接应用于校准同一家族中较大的 LLM。

未来,他们希望让 Thermometer 适应更复杂的文本生成任务,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更大的 LLM。研究人员还希望量化训练 Thermometer 模型所需的标记数据集的多样性和数量,以便该模型可以推广到新任务。

这项研究的部分资金来自麻省理工学院-IBM Watson AI 实验室。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MIT News http://news.mit.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