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美国最大的新闻媒体《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发了一篇惹眼的文章:《AI赢了一场艺术大赛,艺术家们怒了》。来由是有人用人工智能“画”的画参展,还得了奖拿了钱!有人抗议,说这是欺骗,还有人夸张的说这代表艺术的末日来临。
事情其实很简单,也完全没有CNN的标题那么夸张。8 月,科罗拉多州的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用在一个AI系统上产生的几幅“画”参加了当地博览会(State Fair)的美术比赛。并且得了一个第一名和300 美元的奖金。他的获奖作品叫《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 (空间歌剧院)》。下面就是其中的两幅。你可以点开看放大的细节。
艾伦用的是 MidJourney。这个系统只需要你输入文字,就给你产生几幅图。你可以继续修改你的描述,希望系统产生的图向自己希望的样子发展。艾伦说他花了大概80几个小时才得到这些“画”。自己觉得很漂亮,而今年的博览会正好新开了一类“数字艺术”,规则说可以用“数字技术作为创作或展示过程的一部分”。
他首先用短语让 MidJourney 生成穿着褶边连衣裙和太空头盔的女性形象,并且把维多利亚风格的服装和太空主题混搭在一起。然后他对提示做了很多细微的调整(如光和色彩的和谐等)。经过大概900多次的迭代,才得到最后三张图像。以后他又在 Photoshop 中清理了这三张图像,例如给图像中的一个女性人物一个带有波浪状深色头发的头部。用Gigapixel AI 提高分辨率。最后打印在画布上。
艾伦参加的这种博览会其实就是美国各地都有的每一年一度的“庙会”。并不是什么很有影响有代表性艺术展。一共也只有有11个人18件作品参加这个类。艾伦自己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他就是被那个AI系统吸引了,觉得效果很漂亮去玩玩。这种“庙会”一般除了各种游戏,就是各行各业来展览一下自己和自己的产品,也许卖点小钱。其中可能一半都有些科普的味道。如我们州的博览会就有很多农场展位。除了他们的农作物以外,就是搞很多很多猪牛马,让孩子们看。也有很多小商小贩专门游走于各地的博览会摆摊买点什么。
这种博览会一般都有音乐比赛,厨艺展,艺术展,然后评几个奖。比如学乐器的孩子们大多会报名这种比赛。因为毕竟代表了全州业余水平。对中小学生而言,就是自己年龄段的一个州最大的比赛。我家王小丫同学也在我们州的博览会上拿过几个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但这也不能和各种专门的比赛同语。厨艺比赛就是烤点心什么的。美国的家庭主妇大都有自己的几样拿手点心。参加这种展览/比赛就是个好玩。
博览会的艺术展常常分不同的类和年龄段。谁都可以参加。专业的业余的都有。美国搞艺术的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就是你能不能靠艺术养活自己。美国只有学校的美术老师和教授们可以拿着工资画画。没有中国那么多体制内的“美术工作者”拿百姓的钱画自己的画给自己赚钱。总的来说,这类比赛其实没有什么分量。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大家都不是把它很当一会事。艾伦得奖以后也就是在MidJourney的用户群里说了一下,让大家高兴高兴。
MidJourney这种AI图像生成软件越来越多。其他包括谷歌的Imagen,和OpenAI 的DALL-E 2。任何人都可以通过 Discord使用Midjourney ,而 DALL-E 2 需要邀请,Imagen 尚未开放。这些系统早期的东西也不是很有意思。但是随着它们的进步,时不时会引发它们是否能够真正制作艺术或帮助人类制作艺术的争论。这次艾伦的获胜又带起来这个话题。
艾伦自己说很高兴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用来制作艺术的争论引起了如此多的关注。只是他现在有些后悔。这些作品已经被他标价750美元一幅卖掉了。也不知道买主是谁。因为这次争论,这几幅”画“可能就青史留名了。增值的可能性很大😁
“与其憎恨技术或技术背后的人,我们需要认识到它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并永远使用它,这样我们才能向前迈进,而不是为此生闷气,”艾伦说。
作为比赛评委之一的艺术家和艺术教师杜兰表示,虽然艾伦的作品中提到了这个系统,但他在评判时并没有意识到它是由 AI 生成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将其授予同类产品第一名的决定,他称其为“美丽的作品”,“我认为这件作品涉及很多内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为那些无法以传统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的人们提供更多机会,”他说。
看到这个新闻以后,我也去MidJourney 上登记了一个账号,看到很多人在上面玩。下面是几幅其它人做的:
最后,我也简单地试了试这个系统。十几分钟我就已经登记了账号,下载了客户端。新用户可以免费做25幅画。最便宜的付费是5美元一个月。下面就是MidJourney的界面。进去就看到很多人。一组文字进去,就给你产生4张图。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张放大或者重新应用不同的风格。
第一幅我用了湖、柳、月、桥、米纸 等词汇。产生的几张里面我选了下面的放大。一共几分钟的时间。没有进一步去调整。估计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种“脏兮兮”的味道。我觉得“米纸”大概是“脏”的根源。取个名字,《陈湖晓月》。
然后我又输入一组短语: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梵高的向日葵。于是得到下面很梦幻的场面。人是九个,和《最后的晚餐》一样。也是在桌子的同一边。人物之间的呼应还有点那意思。耶稣的位置和姿态也一样。但那是向日葵?几分钟的时间,开了脑洞,没有什么可苛求的。不妨叫做《向日葵的拯救》。其实也许应该叫《沙哈拉敌后武工队摸上餐桌郁闷采摘香蕉皮花裹腹》。
最后我希望来一幅“干净”点的。也是湖畔、树林、游船、月亮。又是几分钟。选一幅”干净“的。取名《霜月寒渊》。
《霜月寒渊》
这个系统看上去是根据用户提示抓取视觉元素,应用形式美法则做构图和层次的布局,然后选择风格模版做笔触、光色和机理处理。
这里面当然人的因素还是很重要。我看了系统里不停产生的各种画面。每个人的“画”差别还是很大。大家都在文字描述上做各种尝试。有的看上去很成熟,有些却很简单。所以不能说完全是AI的产物。
但是人的参与仅限于立意,对视觉元素、气氛和风格的描述。其他就不是作者自己可以控制的。出来的“作品”即不代表作者的审美意识修养,更谈不上技法什么的。虽然大家画画也不是每一个细节在完成之前都完全了然于心,这个系统就是完完全全的隔着口袋买猫。但是好处也很明显,它不受你的脑子的禁锢。
这样的东西能够被称为艺术品吗?数学的图论里有名的四色定理的最终证明就是用了计算机去验证近两千个特殊结构。这些结构是不可能用人力一个一个验证的。数学家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才让计算机验证成为可能。四色定理对这些特殊结构的成立证明了所有的平面地图都可以用最多四个颜色覆盖而且没有任何一条边界两边的颜色会相同。那是1976年,人类第一次借助计算机来证明一个定理。当时在数学界就有很大的争论。这样的证明能不能被接受为一个“数学证明”。因为计算机验证不能转换成传统的抽象逻辑式的数学证明。甚至到2004年,数学家们还在用计算机去检查当初验证四色定理的程序是否能够确实有效的验证所有的特殊结构。直到今天,仍然有数学家在继续寻找四色定理的“传统”证明。我们可以想象,现在到了艺术的头上,这种争论会更纠结,要更长的时间。
当初照相技术第一次可以在几十分钟拍出一张照片的时候,就有人高声宣布绘画(painting)的末日到了。今天又有人说同样的话。但是我们今天回头看,照相技术实实在在推动了绘画的发展和现代艺术的产生。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今天的人工智能也应该起同样的作用。只是,这个压力会更大。
看看计算科学、心理学、神经美学等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兴学科这些年的发展和成果,仅仅根据目前大家对人类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能力的机制的有限了解,我就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终究有一天会具有不亚于人类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因为这些能力可能并不是我们以前以为的需要那么大的计算量。我甚至觉得那一天不会很远。这”不远“的意思不是说我这一辈子能看到,而是用不了千年万年,可能就是一、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艺术家们,你们的思想和审美与技术支持下思想和审美不同在什么地方?你们怎样才能始终走在技术的前面?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 01/16/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 01/13/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 01/12/25
感觉这个与计算机作诗、算命差不多,还没有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