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文革”浩劫时期,我从成都乘绿皮火车去北京看望三叔三婶,那时还是少年人,与叔婶住在北京文化局下属的北京艺校教职工宿舍里,楼前有一个小池塘,约莫篮球场大小,塘里有不少荷花,夏季盛开时,煞是嫣然。那年月,校园里不仅教学楼,食堂外墙上都糊满了大字报,在这处水榭旁的宿舍楼墙上也刷上了大标语,都是一些“打倒”或“万岁”之类的文字,在青青校园里显得颇为扎眼,与艺校的艺术氛围格格不入。与艺校一墙之隔的是北京政法学院,彼此有一道宽不足二米的小门互通。出了艺校,乘车往东去北太平庄买菜,约莫两站地儿,还要经过北京邮电学院大门,那时为省下几分钱的车票,常常步行往返。若往西走,不远处即是蓟门桥,沿着桥下的人行道往北行,不到一支烟的功夫,便可走到北京电影学院大门口,再往前行,路旁有一茬毫不起眼的残垣断壁,约高三米,长八米,许是年久风化严重,已成土旮旯,顶着尺余高的萋萋杂草,突兀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地述说着自己经历的历史沧桑。
![](https://www.78621.org/wp-content/uploads/2022/12/ydd02.png)
在我的记忆里,原汁原味的元大都遗址就是那个模样,不修边幅,也不与红尘世界争宠,大隐于市,存在于这个芜杂的社会之中。千禧年后我再去寻访,大街边上不见了那截土墙的踪迹,早已让位于现代城市的发展。若顺着小树林往里走,那一带已辟为元大都遗址公园,惟有在一段坡地犄角处尚可看到一点冒出地面的土坷垃,据说那也是残存的元大都城垣遗址。有一条名字很美的“小月河”流经那一带,沿河还有几处元大都城墙坍塌后形成的土坡,若是无人引领,指点迷津,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它们太不起眼。如今人们在遗址公园里可看到的,除了现代仿古建筑与艺术雕刻,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真实遗址,让梁思成们曾经奔走呼吁,竭力保护的古城,早已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历次运动中被陆续拆毁殆尽,消遁得无影无踪。据附近健身散步的老大爷说起,早年连接海淀和朝阳曾有一大片城廓,蒙古人的行辕兵营与汉人民居错落其间,便是最早的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大都出现的时候,故宫尚未修建,连影子都还没有。
![](https://www.78621.org/wp-content/uploads/2022/12/ydd03.png)
元大都曾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语称为Dayidu,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这个词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几种西文译本里有两种拼写形式,Cambuluc和Kanbalu,常见于当时的西文文献。我留意到成书于1252年的《蒙古秘史》十五卷本里记载,蒙人通常只说“大都”和“上都”,汗八里Khanbaliq这个词不为蒙人所用,以此推理,它或许并非一个蒙语词汇。“汗八里”有可能是包括畏兀儿在内的突厥语和伊朗语各分支语言人群所使用的。后来元朝北撤,蒙人失去了江山社稷,但仍保留着对大都的怀念和记忆,他们中不少老人至今仍用“大都合托”(Dayidu Qota)一词称呼北京,就是佐证。
史料记载,元大都由元代命官刘秉忠率领数万汉人工匠打造而成。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以琼华岛(今北海)为中心兴建皇城和坛庙等。至元九年(1272年)命名为大都,二十一年(1284年)全部建成,周长28.6公里,位于如今北京城以北。明洪武元年(1368)攻克元大都后,随即将北城墙向南收缩约五里,为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原有的元大都城被隔在城外,蓟门桥附近已消失的那段城墙遗址,即是见证,还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正所谓一位大学问家感言:“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作为醒世恒言,确实值得反思。那里的遗址公园里有碑文,记载了1957年“土城”曾被北京市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批准建园,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但令人遗憾的是,新政建立之后,那一带经历过多次城建工程改造,几百年前幸存下来的不少土墙被夷为平地,再也不复存在。
![](https://www.78621.org/wp-content/uploads/2022/12/ydd04.png)
回望历史,蒙古帝国实行诸子分封制度,今日蒙古本土及中国大部地区曾被称为大元帝国或元朝。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以来已分裂,演变成为忽必烈的元朝(大元帝国)以及位于其西部的四大汗国。那时以元上都为都城,但是上都位置偏北,对控制中原不利,因此在1264年忽必烈在解决了与其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后,决定迁都至燕京地区。
燕京地区当时尚有“金中都”故城,然而此城历经金朝末年的战争,自1215年5月31日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将上都作为陪都。在突厥语里称“汗八里”,有帝都之意,忽必烈迁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
![](https://www.78621.org/wp-content/uploads/2022/12/ydd05.png)
(未完待续)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 11/23/24
-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 02/25/24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 0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