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张庄一直处于沦陷区,没有经历过渐进的土改和减租减息运动,因此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没经历过革命的农村的原始样貌。与其它地区比,张庄算是幸运的,土地集中程度并不严重,地主和富农占有和控制的土地只有全部土地的31%。这主要是因为张庄处于太行山区边缘,土地贫瘠,不值得投资兼并。
在韩丁的眼中,张庄是破败不堪的:
“多少世纪来,虽然村子里总盖新房,但老是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景象。土坯砌的墙和泥抹的屋顶都取自于脚下的泥土,日久失修,经不住夏雨的淋刷,渐渐又还原成泥土。倒了的墙,塌了的院门,下陷的屋顶,几乎到处都是。……有的乡绅用砖盖房。这种房子相传几代后还是完好的,而农民的茅屋却一次又一次地被雨水冲垮,再一次又一次地重建。”(P42)
张庄全村二百多户,总共人口一千多。虽然名为张庄,但张庄姓张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村里的人口变化很大,每当歉收之年,张庄人口就大量外出逃荒,很多人都一去不复返,过不多久,外边的人又会把张庄人口填满,所以,张庄的姓氏特别杂。村里有土地六千余亩,平均每人大约六亩地,按理说,六亩地是可以养活一口人的。可因为大部分农民拥有的土地很少,而且收成大部分都交了地租,年成稍有不好(这是常态),就有农民饿死在自己的窝棚里。
张庄农民平时吃的很简单,主要是玉米面疙瘩,晚上则是饸饹渣子小米粥。只有七月份收麦子的时候,才能吃上两顿白面条。能吃上一个月白面条的只有村里最富的几户人家。除了粮食,大部分农民一年到头都是以腌萝卜为主菜,其它蔬菜择优茄子、白菜、韭菜,再就是野菜。
“张庄也经历过封建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千百年来,这个封建帝国不断地遭到侵略,并且两度被征服。它的统治在国内也曾被十八次之多的大起义所震撼,涉及的一省一县的起义更是多的不可胜数。但无论是外来征服还是内部起义,都始终没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基本形态。”(P49)
这个所谓的基本形态就是土地私有和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广大贫苦农民没有土地和拥有很少的土地。“即使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危机和动乱,也没有能够打破地主豪绅对于土地和佃农的支配关系。。。直到1949年,中国内地的许多地主还以为不可能发生什么根本的改变。”(P49)
这让我想到电影《活着》里那个荒诞的情节,对土改浑然不觉的那个龙二,在解放前设计夺得了富贵的土地和家产,结果却成了富贵的替死鬼。龙二之所以绞尽脑汁夺取土地,就是这种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形成的超稳结构带来的信念。消灭这种地主统治的农村社会,在地主看来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一样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韩丁书中语)。
我的其它文章
五七大院(22)
五七大院(21)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谭若思(Ross Terrill)
兰德公司政策报告:避免长期战争- 美国政策与俄乌冲突的轨迹
观剧偶感(十二)
观剧偶感(十一)【医院五日】
五七大院(20)
五七大院(19)
五七大院(18)
五七大院(17)
怨气
什么是成功的婚姻?
五七大院(16)
五七大院(15)
五七大院(13)
五七大院(12)
五七大院(10)
五七大院(9)
五七大院(8)
五七大院(7)
五七大院(6)
五七大院(5)
五七大院(4)
疫情过后的春节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