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那天的一句话震到了我,“读书的,将死;不读书的,鲜活。”当然,姚顺语境里的将死和鲜活也许和我心中所思不同。姚顺大概是说喜欢读书的人都老了,而鲜活的年青人都不读书了。
而我想到了另一层,这就是孔老师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读书多的人往往头脑复杂,理性,但同时也容易变得“史”,也即迂腐,固执,其对事务的判断往往依赖知识,而不是本能。不读书的人,往往头脑简单,对事物的判断都是基于本心。
不读书的人是质朴的,他们活的更真实更清爽更鲜活。就像《人世间》里的周炳坤,没读过什么书,但心眼好,厚道,重情重义。我之所以对不读书的人有特殊的好感,不是因为周炳坤,而是因为我们家就有两个不读书的人。一个是我的大弟弟,一个是我的儿子。
别看我大弟弟拥有博士学位,还是医学院教授,脑神经外科专家,可他却是个不读书的人。按我小弟的话说,他二哥的文化水平就是连环画级的。我这个大弟弟从小除了小人书,就没看过什么课外读物,甚至连复杂点的电影都不看。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老舅拿来两张《列宁在1917》的电影票。我那时在大连念书,不在家,两个弟弟去看的。上中学的小弟看明白了,可上大学的大弟看的一头雾水,白看了。从此就更不爱看电影了。一直到今天,我大弟弟看电视也是只看体育节目,其它时事新闻,电影,电视剧什么的一概不看。当年他和我一起考上大学,全靠数理化的成绩,政治和语文两科加一起的分数都没及格。
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也就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以为是,更不懂什么什么身份感。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干啥的都有。他媳妇没少跟我叨咕:一个教授成天跟开出租的、卖杂货的,甚至乡下农民一起喝酒,也不考虑考虑自己的身份,我弟弟却不以为然,他也确实对身份感浑然不觉。在他眼里,只要跟他好的都是好人,一旦发现对方有毛病或说谎,又立马觉得人家是坏人。他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二极管思维的人,喜怒形于色,没有城府,一辈子都没变。如今都六十多了,心里还是藏不住事。可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人真诚,富有同情心,故事太多,我就讲两件事。
他刚当上脑外科主治医生不久,就遇到一个来自哈尔滨的脑胶质瘤患者,是一个中学退休教师。老两口去了很多家医院,都因为老教师有糖尿病,没人敢给他做手术。可这个病非常折磨人,疼起来要命,只有手术切除肿瘤,才能缓解疼痛。我弟弟一开始也犹豫是否接这个病人,同事也都劝他不要接,可看老两口痛不欲生的样子,他就动了恻隐之心,冒着风险收下了这个患者。准备手术的期间,他天天翻查同类病例,找导师取经要指导,找相关科室来会诊,最后制定了一个可靠的手术方案。手术做完后,我弟弟一夜都在病房监护患者血糖,一小时测一次,随时准备急救,直到患者度过了危险期。
正因为他没有身份感,才让他对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他一个农民朋友的老乡,得了脑中风,失去知觉,医院说没法治了,就回家瘫在炕上等死。我弟弟听说了,就把片子要过去看看,然后说,可以治啊。让他来找我,可以手术。手术后,患者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从此,村子里就传开了,说我弟弟是个神医,把死人治活了。朴实的农民有时就是这么无知又可爱!:))
我大弟弟就是我家的周炳坤,他的故事我以后会专门写一篇。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20)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19)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8)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7)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6)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5)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4)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1)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0)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9)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8)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6)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4)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3)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2)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1)
《隐入尘烟》的艺术特色及所反映的三农问题
《观剧偶感》(九)
中秋月
《观剧偶感》(八)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