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画家何多苓(1)

要说成都画家,何多苓肯定是非提不可的。在中国美术史上,他四十年前以一幅《春风已经苏醒》就占有了自己的一席。现在,已经七十几岁的他,还在继续精炼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叙事视角,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极有个性和魅力的路。

从他最近几年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中,我们再次看到艺术和科学一样,随着文明的自然发展,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之间没有什么界限与鸿沟不可融合,不可超越。艺术家自己的文化修为、情感爱憎自然会带有自己经历的社会和母文化的烙印。没有人是活在真空中的。一切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为“民族性”而民族性只会人为地给自己构造一个囚笼。

尽管网络现在如此发达,各种信息如洪水般几乎泛滥成灾,但在国外要对国内一个艺术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虽然没有见过何多苓,也一直关注他,也有朋友认识他,回国时常常会听到他的一些故事。但对他的了解一直都比较零散。最近花了些时间在网上查了查,对他这几十年的历程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看法。

何多苓

何多苓是48年出生的成都人。77级进四川美院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基础。大学第二年就跳级成了研究生。他和很多77、78级的大学生一样,在上大学以前都有一番丰富的经历。无论是学理工还是文学艺术,77、78级这群人中的不少会因为特殊的机遇在当代中国史上获得一席。而四川美院的那一批学生,更是还在学校就已经让所谓的“四川画派”异军突起名扬天下。最近看到一个陈丹青的短视频,他提到几个“来历”“非主流”的艺术家的作品贴近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比很多“根正苗红”的学院派学生的作品更有创造性。高小华也曾经说过,因为远离共和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川美这批学生有过更大的空间,从而让川美以伤痕美术独树一帜。

高小华《为什么》 1978
程丛林《1968年×月×日雪》 1979
王亥《春》 1979

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出现在《美术》杂志封面时,我刚刚从数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几个画画的前辈看过他这幅画后回来说,被他的用笔给震撼了。我在《美术》上看到它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中国版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春风的气息和生机因为那只小狗生动了起来。虽然大多数人都说画里那个小女孩是大家熟悉的山村女孩的模样,我想问哪一个中国山区农村的女童眉眼五官会是那样的结构和造型?妥妥的西方基因啊😉。以后看到何多苓画的女性每一个或多或少都有西方基因,我也不奇怪了。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1982
《春风已经苏醒》局部
《春风已经苏醒》局部
何多苓画《春风已经苏醒》

我80年代中期出国以后,有十几年都没看到什么国内的美术作品(其实不止美术作品。那时候留学生能看到的国内的东西只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直到90年代后期,才又可以收到家里在国内订的《美术》杂志。偶尔在《美术》里可以看到一些何多苓的作品。

那时候对我来说,何多苓的功夫技法当然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但觉得虽然他的作品当时在国内还是很有特色有开创性,但他更像一面折射镜,把西方绘画思想理念和自己的过去调和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投射出来。那些投影里当然有他的影子。但从它们我只是看到一个朦朦胧胧的他。

何多苓《乌鸦是美丽的》1988

我大概是2000年以后才看到他80年代的连环画《雪燕》和《带阁楼的房子》。虽然我只是在文革后期才开始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我们那个年纪的启蒙读物除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一类高大全的作品外,从文学到艺术,大部分接触的都是私下里流传的各种“封资修”的东西。其中苏联、俄国、欧洲的影响最大。所以我能感觉出他受俄罗斯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真的很深。比大多数同代人都要深的多。

何多苓《雪燕》1984
何多苓《雪燕》1984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1986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1986

他们那批人完完整整地经历了文革前后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动荡的变迁,受到的冲击按那时候的话说是真正的“触及灵魂”。何多苓80-90年代的作品充满了那段历史扭曲的投影和压力。那些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几乎又用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淡去,很有些挣扎的味道。

我前段时间看到他一些最近十来年的画,感觉他很像在追求和传统中国画的融合。比如他的笔触更多在“写”,而不是在“画”。造型和用色也把传统油画的手法尽量弱化。行笔敷色比现在很多中国画画家还像中国画。最近有看他的一些作品和访谈,他自己提到确实从90年代就开始了融合西画和中国传统画的探索。

在他最近十来年的作品中,传统西画、特别是苏俄体系的特点越来越淡。构图用笔用色越来越飘逸灵动朦胧,用笔写意更浓。两千年的前10年他的作品就开始逐渐有了现在的风味。这两天又看到介绍他2011年的一个画展和2021年一个画展。2011年的画展已经看得出他大体有了自己今天的语言。而2021年的这批画,更纯粹的映照出他自己心性。他不再是一面外界和过去的折射镜,而是一盏柔和的光源,散发出他自己的光。

他的每幅画都像是一首诗的舞台和空间。当你的眼光落在这些画上,它们就会拉你进去聆听里面的吟唱。他以前的诗总是很厚重、很纠结。现在的诗已经不再有多少沉重,更多的是细细地品尝和发散的思绪。我猜想,如果他当初没有学画,多半会去做个诗人。听说他学画画以前有一段时间想当音乐家。也许他真做了音乐家,也是用另外一种形式来写诗吧。

这些年国内当代艺术品在国际艺术市场成绩很好的原因之一是艺术市场的顶层买家很多时候买的,除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以外,常常更看重历史价值。而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来自其反映的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各种剧烈冲撞。何多苓的作品隐晦象征神秘,并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舞台的中心,另有一番滋味自在心头。但在他们同代艺术家里,他现在的作品从画的角度来说更有看头。一杯清茶一幅画,反反复复看它半天一天还可以再看。

下面是他各个年代的一些作品。以后我们再分享更多的。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1984
何多苓《小翟》1987
何多苓《行走的女人与跳跃的狼》1991
何多苓《迷楼系列-秋》1994
何多苓《狼》1996
何多苓《落叶》2007
何多苓《惜春》2012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2016
何多苓《俄罗斯森林(黄金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 2017
何多苓《野苑女墙No.2》 2019
何多苓《杂花写生》2020
何多苓《原上草No.6》2021
何多苓《石榴残》2021

1 2 3 4 5 11 12 13 14
Total Page Visits: 1230 - Today Page Visits: 3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