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系列》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米金铭的一个水墨画系列:地老天荒中一抹突兀的蓝色让人心跳。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联想和感受,或是灰涩无望中的一缕生机,冷漠无情中的一丝温情,温柔娴静中的一抹诱惑,又或是不安悸动中一瞬平静,万籁枯寂中一声禅韵,天地洪荒处的一线希望。如果你试试把这些画一幅一幅来回看几遍,也许可以感觉那一抹蓝色象精灵一样神出鬼没,有生机,有灵性。那一点蓝色留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
米金铭的这组《旷野系列》和前面介绍的《大渡河系列》都属于现代中国画。画里宣纸的水墨晕染效果在传统中国画中常常看到。但是它们的构图布局和虚实处理却有西画的味道。尤其是那一抹碧蓝色的运用精妙,很有装饰趣味。米金铭这些年来在现代中国画上做了很多探索。这一组画体现了他的一些收获。
说到现代中国画,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中国画还会怎样发展,以后的中国画还会是什么模样。毕竟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创新才是目的。重复前人走过的路、玩前人玩过的花样只是业余爱好者和工匠们做的事。如果比较从内往外看和从外向内看两个不同的视角,从内向外从现在看未来我们会问中国画还可以怎么变怎样继续发展; 从外向内从未来看现在我们会问什么样的变化仍然可以被我们接受为中国画。不同的时间不一样的心态很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
几千年来人类对美的表达形式和超越形式的审美感受一直充满了执念,希望去理解去掌握去驾驭它们。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试图定义和理解美。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身”。“美学之父”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在十八世纪将美学定义为“感性知识”的学科,给了美学“Aesthetic”的正式名称。从鲍姆嘉登的“艺术哲学”的美学到今天活跃的神经美学(Neuroesthetics)、计算美学(Computational Aesthetics),计算神经美学(Computational Neuroaesthetics),美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从理性分析到量化研究的跌宕起伏的道路。今天的美学研究已经和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和数学融合在一起。
中国虽然没有西方意义下的系统的美学,但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对美的形式和应用同样不舍不弃。最早有记载的画论是东晋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叙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提出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
也许艺术中有一些东西是科学和理性永远无法触及和解释的。科学更多是对普遍规律和共性的认识和表达。而艺术则越来越充满对个性和新异的追求。但是还是有许多人试图缩小弥合它们之间的鸿沟,而且得到不少让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兴趣的结果。近代科学的发展似乎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总是会在合适的时候和角度给我们展示它们内在的归律与趋势。这成就了我们对科学思维的信心,对量化分析的信心。今天的科技虽然还没有产生让人信服的“艺术机”,却已经在方方面面被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工具,为艺术创作服务。
现代美学和科学相结合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计算美学和计算神经美学。早在1933年美国数学家Birkhoff 就引入了审美测度(Aesthetics Measure)的概念,把秩序与复杂度之间的比值作为一种美学度量。这被认为是计算美学(Computational Aesthetics)的开端。神经美学注重从审美知觉与理解去研究审美主体。计算美学则企图用科学方法来量化美并建立人类审美感知的模型。生理学、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计算神经美学的诞生,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审美机制的理解。
计算美学和计算神经美学当然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研究就是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对象性质和结构的量化关系。这些关系和它们的表达因为符号和公式的应用变得清晰简单。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复杂且千变万化的自然想象和对象可以被非常“简洁”的数学模型描绘得惊人的准确,帮助我们更容易的去接触问题的本质。自然,我们也可以试试用类似的方法来看看中国画发展的可能。
米金铭的这一组现代中国画是我们讨论如何给中国画的发展建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介绍米金铭的下一组作品时我会继续这个话题。
生命的轮回与哲思的沉淀:读辜学耕《枯荷的思考》
Luo Zhongli: Bridging Eastern Expressionism and Western Influences
云水写生:阿坝马尔康昌列寺
MoMA的历克斯·卡茨《四季》
情感与乡土的交响:罗中立的东方表现主义探索
周边转转
种瓜得瓜种花看花
山石纹理中的艺术哲学与情感表达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 01/16/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 01/13/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 01/12/25
On 08/11/22 @ 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