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系里不少老师都参加了九三学社,外语系的叫做三支社外语小组,有王德华、任子昭、黄鼎业、孙本义、何大年、罗家齐、张振瑞、陈怀英、杨磊、周军、陈桔子、蒋勤、黄显光、汪亚琴等。前面述及,我于1985年加入九三学社后,与他们的互动交流便多了起来,常常一道参加社里的活动。九三同仁里,任子昭老师热心公益,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为我所敬重。张振瑞老师亦是系上的“活动家”,热心为老师们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人缘很好,受到老师们的拥趸。他于90年代初调离外语系,去了九三市委任职,人走茶不凉,多年还与老师们情谊不衰。我记得1992年九三市委组建了行业职称外语培训夜校,需要不少英语,俄语,法语师资,张老师回到学校,物色外语老师,我也被选入,参加了夜校工作,为那些各行各业的干部授课,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人生知识。何大年老师与我交往也很多,源于我们的小家都在城里白果林小区的同一条街道上,常常出门买菜都能碰见,停下脚步来聊天,交流人生况味,这一友谊持续了多年,直到他前几年因病去世。
2002年初春,我回国访学,到川大讲课,主管人事的党委副书记罗老师和人事处处长,一位精明能干的年轻老师,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二人闻讯特地相约,请我到居家附近的青羊宫路口陈麻婆豆腐酒楼见面,盛情邀请我回母校工作,说是外语学院急需发展博士点,学校的殷殷之情令我感动。为此,他们还帮我约见了时任外语学院院长的石坚老师,我到他的办公室见了面,他亦表示欢迎,述及我学的语言哲学和符号学会有用武之地,正是外语学院规划中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也令我心动。但后来因种种原因,终未归去。如今浪迹天涯,寻觅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历经艰辛,始现绿洲,不觉中已近耳顺之年。回首当年,有感于“胡人”曾作乱的校园,叩别琴瑟声声的故国教书生涯,去国万里,另起炉灶,幸矣非矣,已无从谈起。虽已回不到最初,当年的青春理想与抱负却不仅没有消遁,反而弥久欲新,如果还有机会,定当回报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片故土。这一情愫常在心中萦绕,挥之不去。每念及此,就想起了祖父母对我自小的厚望,以及与那丛茂密参天的芭蕉树林的灯下心语。
行笔于此,让我想起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同是川人的廖昌永君吟唱的一首美丽歌曲《故乡的目光》,唱词里有云:“走过那么多地方,经历那么多风霜,一条熟悉的小河,总在心头流淌。也许沧桑会黯淡时光,也许泪水会矇胧眼眶,因为你,前面的风不再冰凉,你慈爱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我的心,印着你,你的脸庞,路再远也没忘你的模样,走过那么多炎凉,经历那么多徬徨,一声亲切的乳名,总在心头激荡。也许心海会装满惆怅,也许终将会飘落远方,因为你,明天的路不会迷茫,你期待的目光,指引着我的方向。”这首歌曲的意境隽永,其中涌动的乡愁,唤起我的记忆,许多过往的岁月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九三同仁,前辈师长黄鼎业和罗义蕴赠我雅句:“宜川,宜川,宜在四川。”言之物华天宝,水旱从人的川西平原,人杰地灵,唯有这方土地才是我赖以发展的空间,占卜不宜远游。尽管不期斯人早逝,丝竹之音的琴弦已断,然那份友情,拳拳之心却依然留驻在我的记忆里。人在天涯,又承蒙前川大副校长,文友龙伟兄惠赐风水墨宝“川流不息”,我深以为念,浪迹天涯,四海为伴,苦苦寻觅到了那一方的精神伊甸园,那一块适合自己的学术生存空间,作为一介中国书生,似乎感到天空更为湛蓝,空气更为清新,雪泥鸿爪,海天尽处的心田里充溢着流淌不完的情思,正是“江流几湾,云山几盘”,纵有秦关汉月,归心已随烟云散去,留下的唯有与昔日老同事们友谊的温馨回忆,永驻心田。
2022年11月6日初稿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1)
回忆八十年代初的高考阅卷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历史记忆(下)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历史记忆(上)
那座城,那碗面——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3)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 11/23/24
-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 02/25/24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 01/30/24
On 11/19/22 @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