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物:李惟宁 (2)

民国大诗人徐志摩虽然没有到过成都,却与成都人也多有交集。

在清华期间,李惟宁四弟李惟建(四郎)深受新月派影响,与徐志摩、沈从文等人交往甚密,创作了大量诗篇,李惟建还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书信往来。并将西洋的十四行诗引入到中国的新诗之中。

可以想象:在清华大学,李家四兄弟再加上后来成为李氏兄弟妹夫的谢灏龄生活是多么充实。

关于歌曲“偶然”,顾鸿乔老师在所著《西蜀长歌行》一书写到:

偶然的一次机会,李惟宁为徐志摩的诗歌《偶然》谱曲,并成了经典音乐。书里是这样记录的:

1926年5月27日,北京东安市场,一个初夏的清晨,李惟宁正在一家餐厅用餐,顺手翻阅着刚出版的《晨报副刊·诗镌》。一首新诗映入眼帘: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遇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新月派代表人物徐志摩发表于《诗镌》上的新作——《偶然》。

浪漫优雅的诗句吸引了李惟宁,打动着年轻音乐家的心。顿时灵感如泉涌,随着诗韵,乐音在胸中跳动!李惟宁身边没有纸和笔,只好用手指蘸上酱油,在向店家要来的白纸上急速地划出一串串音符,紧接着顾不上用餐,激动的他离开餐厅奔回住所,将心中流淌的旋律记了下来。

就这样,《偶然》诞生了,并广为流传。李惟宁作曲的《偶然》,还被收录进于1937年5月初版的《独唱歌集》之中,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如今,李惟宁作曲的《偶然》,依然受到音乐界的欢迎。

    李惟宁1926年从清华退学,在北平师范大学附中教习英文至出国留学前,在1927~1929年间,李惟宁为《新乐潮》还不定期的发表自己的文章。

按说李惟宁是要去美国研究自然科学,因此才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科,可惜李惟宁最终并没有从清华毕业,其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由于清华当时并没有设置音乐专业,李惟宁由于过分热衷于音乐,故荒废了学业;但李惟宁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他一心想从事的是音乐。二是由于战乱,他随老师躲避到上海,致使李惟宁有两门功课没有完成。三是他亲人流传,他当时很喜欢一个当时据说与周小燕齐名的女歌唱家周德华(其父是外交官)。该周姓歌唱家为了躲避他,避到了上海,李惟宁也追到了上海,死缠烂打周。最后,周避到了国外。据笔者分析,第二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其时他的大哥李惟果和三弟李惟远,四弟李惟建,还有后来成为他妹夫的谢灏龄也在清华求学,兄弟氛围十分和谐,故不可能仅李惟宁一人避战乱逃去上海。第三种说法仅见于他的亲人,但也不是不可能,因为李惟宁后来也选择了赴法国及奥地利维也纳自费留学音乐。据其亲人介绍:为了筹措留学的经费,李惟宁甚至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并获兄弟们的赞助才得以成行。但也能看出李家的民主、兄弟间的情分和对每个人的选择的尊重。李家的这一传统似乎有遗传,后来,他六弟李惟锦的儿子李恕权原本在美国休斯敦太空总署工作(李恕权十八岁即获全美十大杰出青年和美太空总署杰出优异奖),因酷爱音乐,后竟辞职专事音乐,是八十年代格莱美史上唯一被提名的华裔流行歌手,也是唯一打入Billboard杂志排行榜的华裔歌手。

李惟宁先来到巴黎师从丹第(Vincent D, indy)。丹第十分赏识他的天赋,至此李惟宁成为有名的Schola cantorumde1门徒,李惟宁在此主修钢琴和理论作曲,并以优异的成绩获中法文化基金会奖金,二年后李惟宁转学至维也纳国立音乐院深造,师从马克思(Joseph Marx)、韦格尔(Karl Weigl)、霍克夫人(Mrs.Ieonic Gombrich-Hock)。在法国和维也纳,李惟宁还举办过个人音乐会。其在音乐上展现的才华使欧洲音乐家给与极高的赞誉。

李惟宁1933年6月通过了奥地利教育部音乐国家考试,获优等毕业文凭。

1933年7月李惟宁的钢琴变奏曲、赋格曲及独唱歌曲经维也纳Ravag国家电台介绍“中国作品”特别节目中演出,被维也纳日报评为现代中国人在西方音乐中获得的优异成绩。

1934年李惟宁学成回国,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邀请李惟宁去中央大学任教,而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也邀请李惟宁去上海音专担任作曲系主任。李惟宁后来选择了去上海音专任教,那个时期是李惟宁音乐创作的高峰期。

1934年创作《玉门出塞》

1938年李惟宁《爱国歌集》,商务出版

1938年李惟宁创作《雪花的快乐》(徐志摩词)

1939~1940年创作复混声合唱《秋之礼赞》、《逍遥游》、《嘉礼乐章》(均为龙榆生词),《相见欢》(李后主词,混声四部和唱)。

旧时,国内大学多以专家教授(校务委员会)治校,由于李惟宁除本身具有较高音乐素养外,且教学有方,故在上海音专威望较高。1940年12月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不幸逝世,李惟宁被校务委员会推举为上海音专代理校长。

1942年4月后,上海沦为孤岛,教育部曾令国立音专内迁,但因困难重重,无法移动,不得已仍留在上海维持课业。盖其原因,当时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不愿意离开上海。其后李惟宁被汪伪政府任命为国立音乐院院长。且不说李惟宁担任此职是否有因,但此事被认为是李惟宁一生污点,也是淡出国内报道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李惟宁出任汪伪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有受其祖父李立元的影响,对日本抱有良好的印象有关。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汪伪时期的经历,李惟宁离开音乐学院,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及玛利亚女中教钢琴。1947年因受车祸伤及脊柱,去美国动手术。病愈后,前往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教授理论作曲、配器、钢琴,和指挥17年。入美籍。李惟宁在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过室内乐,任过合唱指挥。后在后在福克斯博罗城公立大学任音乐总监16年。1976年退休。

(未完待续)

Total Page Visits: 1378 - Today Page Visi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