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不负责任的人说中国出兵是早已谋划好的阴谋,还言之凿凿地说有苏联的官方文件证明。这种人只能说是中阴谋论毒太深,已经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如果中国早有出兵朝鲜的阴谋,为什么不在战争最佳时间出兵,而是在麦克阿瑟认为不可能出兵,而且也不是出兵最佳时期出兵呢?事实上当时中共考虑的头等大事是解放台湾。初期入朝的宋时伦9兵团本是用于解放台湾的主力,后被急匆匆投入朝鲜,连御寒的棉衣都没来得及换,致使后来的长津湖战役,9兵团因严寒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超过了战斗减员。如果早就谋划好了,会这样匆匆忙忙入朝吗?
再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正义性也是常遭人诟病。很多人认为是北韩打响第一枪就说中国入朝参战缺乏正义性。这种看法我也不认同。朝鲜内战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谁打第一枪,这个战争肯定要爆发。既然李承晚每天叫嚣要武力统一朝鲜,所以谁打第一枪已不是什么重要的正义性问题,而只是一个开战的借口问题。在《朝鲜战争》中,王树增也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历史背景来说明战争的不可避免性。
还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应该立即改革开放,恢复经济建设,而不应继续穷兵黩武地参加韩战。其实,这种考虑也正是让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非常纠结的。入朝参战是经过反复权衡、掂量和讨论之后才做出的艰难抉择。幸亏我们当时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军队使抗美援朝没有失败,否则的话,这种指责就更有市场了。在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竞争刚刚开始,谁对谁错,谁优谁劣还没有结果。除非是立场问题,否则任何一个人也无从判断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更有前途。在朝鲜战争后,钱学森那批在西方的科学家之所以会冲破阻力、毅然回国,不是想回国享受的,而是看到中国的希望,看到中国崛起和光明的一面。因此,这种对入朝参战的指责也是那种马后炮式的历史穿越性思维作怪,他们是要求50年代初期做这项决策的中共领导先穿越到90年代之后再回到50年代做决定。
其实以上这些话都不是我写这个贴的初衷,那些有关政治得失、国家利益得失及有关意识形态的话题,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也是辩论不完的。我写这个贴的初衷和想要说的是:在朝鲜,志愿军让世界看到的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其实,我的初衷王树增也替我说了:“所有在战场倒下的官兵都牺牲的惊天动地,这是我用四年时间写作《远东:朝鲜战争》最深切的原因。”
《朝鲜战争》是一部军史作品,不是煽情和意淫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对志愿军的赞扬和敬佩多是出自美军之口,正是这样的真实的故事,让我读的时候总是一次次地热泪盈眶。我承认,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英雄情结,也许这是我前世带来的。从小我就很少为那些缠绵悱恻的故事感动流泪,却常常会为那些民族的英雄们而感动。小时候看《血碑》、《卖花姑娘》我一滴眼泪都流不出,可看《岳飞》、看《英雄儿女》我却总是忍不住泪流。毛泽东时代有诸多的不好,政治斗争严酷,极左路线盛行,但我们如果不是选择性记忆的话,我们就应该承认,那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毛泽东的军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军队。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也许我们不再需要尚武精神,但我们却仍然需要英雄主义传统。
看看《朝鲜战争》所记录的那些那些英雄是如何感天动地的吧。
在云山遭遇战中,中国第四十军的士兵石宝山手握爆破筒冲入蜂拥到阵地上的敌群中。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在朝鲜战场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在此后三年的战争中,志愿军中像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
“在肃清云山外围的战斗中,第三十九军三四八团二营的官兵创造了一项朝鲜战争中的纪录。他们沿着三滩川东岸向云山方向攻击,在一座公路桥上与美军士兵进行了白刃战之后,一班副班长李连华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中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四个房屋大小的物体。李连华在战前曾到这里侦察过,这里原是一片开阔地。他谨慎地向前摸过去才看清楚,这里居然有四架飞机!
原来这个开阔地成了美军的临时机场!守卫机场的美国士兵立即与中国士兵短兵相接了,在战斗中一班伤亡严重,仅仅剩下李连华和另外一名战士。这两名中国志愿军士兵固执地向飞机接近,在接近的过程中两个人虽都已负伤但始终没有倒下,直到把最后一个抵抗的美国人从一架飞机的座舱里拖出来。”
云山之战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作为模范战例,被日本陆军自卫队干部学校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该书说:“对中国军队来说,云山战役是与美军的初次交战,尽管对美军的战术特点和作战能力并不十分了解,还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对孤立分散的美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进行包围,并积极勇敢地实施了夜间白刃战。”(摘自《朝鲜战争》)
38军335团团长范天恩是唯一入选日本《朝鲜战争名人录》的中国军人,他被选入名人录的是因那场惨烈的厮杀,即著名的松骨峰阻击战和飞虎山阻击战。
在松骨峰阻击战中,“没有了子弹的中国士兵腰间插着手榴弹,端着寒光凛凛的刺刀无所畏惧地迎面冲了过来。刺刀折断了,他们抱住敌人摔打,用拳头、用牙齿,直到他们认为应该结束的时候,他们就拉响了身上的手榴弹。共产党员张学荣是爬着向敌人冲上去的,他已经身负重伤,没有力气端起刺刀,他爬到美军中间拉响了在牺牲的战友身上捡来的四颗手榴弹。一个叫邢玉堂的中国士兵,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击中,浑身燃起大火,他带着呼呼作响的火苗扑向美军,美军在一团大火中只能看见那把尖头带血的刺刀。美军士兵在这个“火人”面前由于恐惧而浑身僵硬,邢玉堂连续刺倒几个敌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紧紧抱住一个美国兵,咬住这个美国兵的耳朵,两条胳膊像铁钳一样箍住敌人的肉体,直到两个人都烧成焦炭。
美军的第五次冲锋终于失败了。松骨峰的三连阵地上只剩下了七个活着的中国士兵。
松骨峰阵地依然在中国士兵手中。”
松骨峰战斗最后结束的时候,一个从中国来到朝鲜的作家魏巍来到松骨山,当他看到那惨烈的战场,听到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的事迹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挥笔写下那篇著名的战场通讯,名为:《谁是最可爱的人》。
回国头来我们再回想当年清军在朝鲜的表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散步偶遇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2024年大家过的好吗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观后感
荒凉的牧场,温暖的文字 — 李娟《冬牧场》赏读(3)
荒凉的牧场,温暖的文字 — 李娟《冬牧场》赏读(2)
荒凉的牧场,温暖的文字 — 李娟《冬牧场》赏读(1)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9)
从甲午战争到抗美援朝:两部书中不同的中国(三)
从亨廷顿的预言到特朗普的MAGA(8)
李娟、刀郎和李子柒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27)
从亨廷顿的预言到特朗普的MAGA(3)
从亨廷顿的预言到特朗普的MAGA(1)
我是一个面条控(一)
《观剧偶感》(十)
边读边聊《翻身》记(二十一)
边读边聊《翻身》记(二十)
边读边聊《翻身》记(十九)
边读边聊《翻身》记(十八)
边读边聊《翻身》记(十七)
散步偶遇兼忆老友
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 (7)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