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文化路上的香香

注:昨天一个同学群里分享的一篇网文没有激起大家对成都科大的哀悼,反而启动了大家对老川大和成都科大之间的小吃一条街 ”文化路“ 的怀恋。

当初从九眼桥下来左边去老川大在锦江河边的大校门,一直往前走就是成都科大的一个后门。文化路就是从科大的这个后门从两个学校之间穿过,中途又川大的一个后门,然后到科大的另一个后门。从80年代初,这个文化路上就开始有些小馆子,是两校学生下午晚上经常光顾的地方。后来出现大量的”苍蝇馆子“,成了有名的小吃一条街。一直到1999年两校又合并成四川大学,2000年把文化路封闭,文化路成了学校的一部分。

49年以前的九眼桥
这个大概是70年代的九眼桥。往左一直下去就是老川大和科大之间的文化路
现在的九眼桥,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了

方磊(计算机)《最不可思议的大学合并-消失中的成都科技大学》

宁勇(高材): 最令人难过的是,合并后,文化路小吃一条街不复存在了😭

宁勇 (高材) : 多少苍蝇馆子、火锅店、麻辣烫摊摊、冷淡杯、台球室、录像馆、茶馆、网吧……😢

方磊 (计算机): 应该把这些馆子都开到中国科大门口去,把他们也拉下水🤣

王赤(数学):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那里就是经常光顾的地方了。就一碗排骨面,留下的深刻印象今天的山珍海味都拼不过 😍😍

宁勇 (高材) :那个时候能吃串串感觉好甜蜜 😍

吴亚(管理研):一两鸭肠子的回忆

吴亚 (管理研) : 三和泥酸辣粉

宁勇(高材):😍😍😍

王赤(数学):🤝🤝🤝 😍😍😍

王赤(数学):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学校内外都还没有那么多吃的。学生食堂当时”摆摊”一样的买饭就算是全国的”改革”标兵。晚上下自习后去九眼桥就是三合泥和叶儿巴,不记得其他还有啥了。不过那时候串串还没有被发明,火锅都莫得呃 。。。

王赤(数学): 78年79年我在校球队,练了球洗了澡学生食堂就关了。去九眼桥头吃饭还只有去一个国营餐馆,我基本上都是要一份宫保鸡丁,完全还没有后来满街吃食的选择。文化路都是我们3,4年级,81,82年才热闹起来的。偶尔去来一碗排骨面,就满足非常了。

王赤(数学): 我85年出国以前记得吃的麻辣火锅都是在重庆去考托福的时候吃的,成都都还没有流行起来。

郁明可(电气):文化路上的苍蝇馆子,大约是85年左右开始出现。在那之前,川大通往文化路的出口,边上有一条阳沟,其味妙不可言,一直通达第12中学门口。12中在49年以前是川大附中,现在又该回川大附中,但是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郁明可(电气): 文化路走向科大东门的叉路,在85还是86开了一家共和茶园,应该是最早的一批了。没过多久,边上开了一家面馆,好像叫陋室居。再以后,就多如牛毛了。比如川大门口正对着的白家肥肠粉。科大东门外的,我以为首推锅盔摊摊,然后才是三叉口上的面馆。蒸饺馆子,基本上属于高消费了。

郁明可(电气): 90年代以后,无穷的烧烤摊,为各位同学们的消化系统,提供了良多的锻炼机会。

郁明可(电气): 至于火锅,85年已经开始有了。不过,更多的是更机动灵活的串串。基本配置是,两人一组,一个便携式蜂窝煤炉子,一锅底料,开始的时候,主要销售兔腰子。经营方式基本属于游动摊贩,时刻准备着跑路。

郁明可(电气): 坦率地说,77,78,79级老师兄师姐们,给俺留下的印象,就是打架狠,下得了手。看到过3次打小偷,那叫一个狠。人后来都成血葫芦了。在俺幼小的心里,留下了trauma. 后来,还看过川大77级中文系的作品,才知道其中一次还是冤枉的。77级还有一个出版物,好像是叫《望江》,基本上属于伤痕文学一类,出版社开始就占用了川大礼堂的一间屋子。 这个出版物,是学生们自己写,自己出版,自己买,那个叫一个火。大概出版了5期左右,就收工了。原因嘛就不说了。

肖小军(水利):还记得三和泥,排骨面, 如果再加一份凉拌猪头肉,就不摆了.😍

王赤(数学):就是呃🤣😍

On 10/07/21 @ 02:22

Total Page Visits: 1285 - Today Page Visits: 1

2人评论了“众人:文化路上的香香”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