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2
文/王军

2024年1月22日下午1:15,我提前75分钟来到成都画院琴台美术馆,观看了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主办的癸卯弄潮•天府草书提名展,以期能够从头到尾聆听专家学者和人文书法家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令笔者耳目一新的是:每人一面,各有千秋。章草、小草、大草,千姿百态。笔者也从中得到三点感悟:
一、与展览体的差别在于:这些作品,不是书者作为书奴在写字,而是书者在书写人生。这些作品,都是书者自己的思想、情性、审美倾向和人生意味的自然流露和真切表达,反映了书者的人文主体精神。
二、书者的天赋、才情与学养跃然纸上。没有天赋,没有才情,没有学养,何以能成为艺术家呢?!那些被媒体操作或自封的艺术大师、艺术大家、艺术名家、艺术家,绝大多数都会像尘埃一样在无情的历史风云中风吹云散,更不消说,还能够在艺术史上会留下什么痕迹?!
三、书者不仅能用笔自由地书写自己的心声与心画,而且能阐明书学学术理论。比如,田旭中(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画院原院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著有《中国草书艺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汉字草写百年》(四川美术出版社2017年4月版):








邓代昆(成都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原主任、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译》(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版):




杨代欣(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评注《弄翰余沈——书学纵横谈》(刘咸炘著,杨代欣评注,巴蜀书社1991年5月版):




《增订<弄翰余渖>评注》(巴蜀书社版本):



侯灿、杨代欣编著《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三卷本,天地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综观草书作品,品味书者其人,总体印象是:其书写也掷地有声,其心态也自然平和。更专业的见解,请参照专家学者和书者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发言。
反之,以史鉴曰:油滑则俗,气盛则躁。故吾谓之:
“点画入纸金石响,正是心平气和时。”



笔者从草书研究会田旭中会长那里获悉,
这次提名展的意义至少有五点:
一是群体性。20位天府草书家集中亮相,为蜀派草书提供了共生发展平台。
二是文献性。通过梳理历代先贤草书文脉,确证了传承发展这一文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是探索性。提出临创结合、道技双修,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作品说话,突出个性发展。
四是学术性。通过研讨会形成一系列关于传承发展汉字草写的学术观点。
五是示范性。长期以来草书乱象纷呈,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有之,脱离汉字乱涂乱画有之,依样画葫芦,食古不化有之,而这个提名展书家既坚持了汉字的本体性又注重了情感抒发,这对于正本清源,回归汉字草写正途有积极作用。
以上五点齐备,可以说在四川还是没有先例的。它的影响必将冲出四川,扩展和影响到整个书坛。
【现场•花絮】
















在开幕式上,四川省原副省长徐世群宣布开幕,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王元勇致贺辞,策展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会长田旭中致辞,四川省公安厅原厅长吕卓,四川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王增建,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秦琳,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兵,成都市财经委员会原主任廖先成,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史处一级调研员伍文,成都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李志权,四川省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总编辑蒲秀政,成都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敬素秋,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杨帆、常务副所长刘志超,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安如等嘉宾出席。开幕式由四川省草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龚光万主持。
详见《现代艺术》杂志《百家文艺网》、《成都画院》、《四川书法家网》微信公众号新闻报道,《入蜀方知画意浓》微博今日头条学术报道《草书之美 | 从甲骨文到蜀派草书的千年传承》。
【开幕式•讲话稿】
#王元勇致辞
王元勇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对本次提名展暨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举办的祝福:
一是祝贺。四川省草书研究会成立快三十年了,期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创作和研究活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祝贺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也祝所有参展书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是期待。当前全党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艺术家更应当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精品。期待在下一次提名展中,看见各位艺术家有更出色的表现。同时,也期待全省有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进入省文史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把四川建成文化强省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问候。再有半个多月就是新春佳节,借这个机会向到场的各位老领导,各位新朋友,各位艺术家提前拜年,祝大家新春吉祥,阖家幸福。
#田旭中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冬阳暖身,心情爽然。我们在这里举办”癸卯弄潮一一天府草书提名展暨学术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地欢迎。
天府文脉渊深。早在1800年东晋时期,书圣羲之就曾在他著名的草书信札《十七帖》中专门写下“成都帖”。信中有“远想慨然”之句。可见成都是他的向往之地。他虽然没有到成都,但留下“成都”二个草书,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题写成都的草书墨迹。从历史上看,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黄庭坚、陆游,明代的杨慎、清代的李调元、民国的郭沫若等先贤都曾在这片土地留下过草书遗墨。这足以证明,成都这座城市所独具的草书传统和草书精神。
当前,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应当重视这一文脉,研究这一文脉,发展这一文脉。这正是我们举办这个提名展的初衷。
天府书家众多,擅长草书者数不胜数。这个提名展虽然只有20位作者,但管中窥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天府草书的发展现状和水平。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研究草书的学术团体,有责任为繁荣草书创作,推动草书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些年我们也曾举办过不少展览,开展过不少研讨会,但以这种提名展的方式办展还是首次。我们想以此为契机,通过持续举办提名展,把它做成天府书坛的一个品牌,进而推动我省书法艺术的高水平发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最后,对参加提名者的所有书家,对光临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对参予协办的单位再次表示衷心感谢,也对参与报道媒体朋友表示感谢。新春佳节将至,借此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祝龙年平安吉祥,家庭幸福美满,事业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2024年1月22日
#作者代表刘舒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艺术家朋友,大家下午好!
癸卯岁末,20位天府草书书家,在四川省草书研究会的召集下,来到古雅的琴台路,展心性、舒胸怀,弄潮天府。我有幸代表20位参展书家发言,感谢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省文联、省社科界联合会的大力指导。感谢成都画院美术馆、成都风马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倾力协作。感谢主办方、承办方的辛劳工作。更要感谢今天莅临现场,光临指导的各位朋友,谢谢你们!
草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之一,历史悠久。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我爱草书。爱它简省的结构、飞动的点画和连绵的线条;爱它天成的气韵、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草书之美,如诗篇之意韵美宛,如舞蹈之神形飘逸,如绘画之苍茫斑斓,如音乐之跌宕起伏。草书是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和高尚的享受。历代书法大家无不深谙此道,并积极探索和建树。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先贤们留下了美不胜收的草书精品,每每置于案头,读之,则心潮澎湃。临之则神清气爽。兴之所至。快意纵笔,笔随意走,心手双畅至天人合一。这样的书写、这样的纸上弄潮,何等的快意人生!
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希望你们在展厅的每一件作品前驻足,品读鉴赏,批评指正,我们一起,为草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谢谢!
舍予于有闲堂
2023年1月22日
【学术研讨会•文献资料】
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开鑫主持。王元勇在会上表示了祝贺、期待和祝福,他专心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不时做着记录,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以下是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要点散记(依发言先后为序编辑整理,或有不周,或有遗漏,或有差错,皆系笔者学养不够造成,与发言者无关)。
田旭中在主旨发言中讲了三点意见。其一,汉字草写,是文化概念。草书,是书体概念。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其二、汉字草写,守正创新。正道,正念,正途。王铎的临创经验。其三、字外功:文化修养。变俗为雅,惟多读书。王铎的诗词造诣。以坚实的文化功底作支撑。
龚光万:艺术,有乐趣,无终点。
柏波:回忆当年草创草书研究会时期筚路蓝缕的历程。音乐、字外功、通感。艺术不讲理,讲理不成艺术。艺术,重在寻求变化中表达出作者自己的个性。
杨代欣:对“书法是线的艺术”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和自己的看法。什么是线?点画,才是基础。除了写,还要学理论。
廖方俊(嘉州画院原院长、四川省草书研究会乐山创作中心主任):用艺术来滋养体育。妙用谢赫六法,讲究气韵生动。作为嘉州画院院长李琼久的接班人,提出了嘉州画院的组织管理经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你写王羲之兰亭序,就要明白王羲之是个什么人?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倾吐自己的心声。要从文化中悟到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道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叶清概(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读书人的聚会,文人的雅趣。文学修养,精彩纷呈。
刘世崇:作为地方的父母官,要有人文情怀,重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凝聚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草书,真情性。
杨帆(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田会长提出的汉字草写,很有见地。汉字草写,是可以溯源的。篆书草写,而成篆草;隶书草写,而成隶草;行书草写,而成行草。草书研究,很有必要。写草书,除了依照草法外,还得懂一点文字学。《说文解字》,是习书者的基本功。我是写章草的,也得讲究章草的字法。
刘志超(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帆70后,我80后,向各位前辈学习。看到90后的作品,人未老,书已老(辣),甚是欣喜。很乐意做杨帆的助手,期待与草书研究会加强合作。
邓代昆:草书的草,是书写的简化。临帖,变则通,通则深。出帖,不做书奴。讲求笔墨节奏。从章草,小草到大草,循序渐进。博与约关系。人品贵于书品。
更详细的意见,参见【延伸阅读】。
王飞:临帖,绕不过去。规范用笔,入古。积累笔墨技巧。怀素,小草千字文。漫长修炼过程的启发。金石,摩崖,民间书法对草书的启发。黄宾虹的学习方法。启功“透过刀锋看笔锋”学习法。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中国书法史。消化、吸收各种养料。
陈沫吾:草书是书法诸体中最具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的一种书体,其灵动多变、笔画缠绵、纵横奔放、气势磅礴,在潇洒挥毫间体现出书家痛快淋漓的豁达情性,在率真自然中蕴含了桀骜不群的文人风骨。
对当今草书创作的观察:1、“有形无神”的设计式创作霸占了书坛。2、“千人一面”的作品带来的审美疲劳。3、“伪古尚权”的创作思想泛化时下书坛。4、“轻学误道”的书法教育模式弥漫书坛。
更多具体意见与建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煮墨艺术”,参见2024-01-22陈沫吾《感悟当今的草书创作》
刘崇寿:拿刀出身(篆刻/刻字)。实与虚的种种表现方式。在篆隶中,找到古气、古意,大王比二王更甚。
齐建霞:齐建霞:篆书、隶书、魏碑,具金石气,可锤炼线质。小字欲写大,须融入篆隶。传统(入古)与非传统(融入自己的综合素养)的契合。草书,要将心灵深处的丰富情感书写出来。
刘舒:道家哲学,散淡。大草,自由自在。留白处,观察气韵的通达。把握提按顿挫的节奏感。怀素的线条弹性,张旭的篆籀笔法。写出自己的心性。
赵安如(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祝贺草书研究会提名展(第一回)取得圆满成功!期待第二回。
何开鑫:本次由草书研究会发起的天府草书提名展,对于推动草书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各位专家学者和草书实践家作了很好的发言。草书,离不开汉字的草写方法;草书,离不开文史哲等学养;草书,离不开真情性;草书,离不开临创;草书离不开时代精神。
【延伸阅读•文献资料】
邓代昆:
《关于草书学习创作的一点心得感言》
草书的“草”,应当是指对书写载体——汉文字的一种简化,是对书写自由度的一个放大形式,而绝不是胡乱潦草的意思。草书一样是具有规范法度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做法,永远也写不出一个草书家来。在事实上,对墨色的把握、点线的驾驭、笔势的酝酿、结字篇局的“骤谋”,其技术和心力都是难于任何一种书体的。凡是初学书法者,一开始便涉脚草书的,为什么都不能写成器,其原因就在于草书在技术上的高难度。
书法是传统的艺术,草书尤然。因此,学习传统自是其入学的门径,研深的阶梯,创造的根本。书法艺术的传统获得,就是临帖。非临帖无以入门、非临帖无以研深、非临帖无以创造。临帖的要领,在专致、在用心,在有帖无我,在維肖古人。一切蜻蜓点水,信马由缰,有我无帖,“照猫画虎”的临习方法,哪怕是笔冢墨池,废纸三千,也只是徒耗岁月,实是不可言于真得的。临帖,是学书的重要过程,是胎息孕育,但非是目的。当巳经熟临法帖、把握了法帖特点,能够运用自如了,则须走出法帖,求其变化,变则通,通则生,分娩脱胎,呱呱坠地而成为自己,在创造中自由成长,让艺术创造中充满真情个性,淀放出生命激情,化育出自家风格。此即所谓“出帖”。不然,纵使倾其一生临习法帖,就算与法帖面目依稀、维肖古人,而最终也不会有自家的独到面貌,只能是前贤所说的“奴书”而已,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的。
明人谢肇淛《五杂俎》中说:“作草书难于作真书,作颠、素草书难于作二王草书,愈无蹊径可着手处也。”草书比真书难,狂草又为草书中之至难,因“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而不违笔法(佚名《六艺之一录》)”故也。笔一狂驰,点画难全,笔势难周,鸦栖蛇窜,心乱手盲,蹊径难寻,没有一点点韵致。故学草书必应先在篆、隶、楷三种书体中各选一、二种以固基础,精熟其笔法,熟谙其笔、墨、结字、章法等的取势变化,如此循序渐进,然后再选数种行书名迹学习,此时要更加强调对笔墨节奏感的体味,谋篇构局的应变把握等等。只有完成了以上过程,学习起草书来,才能认识到古人草书的精妙处。才能得心应手地把这些精妙处拿过来作为己有。
既然我们知道草书越是放逸便越是高难,那在选择学习草书时,也应该依次而行,先章草、再小草或先小草、再章草。章草多隶意,小草多楷法,参而习之,各有裨益。然后可以学习大草,大草多变化,故也就多奇姿异美。而奇姿异美的产生赖之心灵,奇姿异美之表现,则是赖之技术的。技术的获得,在于学习要博,用功要勤,取之要精,博而后约,约而后精,精而后化,便自然用之无碍,得于心而应于手了。
诗人陆游论诗歌时说:要“诗在工夫外”,仅在诗中求诗,是不可能妙造高境界的。学书也一样,也是书在工夫外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句话就正是大书法家苏轼道出的心得之言。人品对于书品的高下是至关重要的,切不能只注意功夫技巧的修练,而忘记了对人品的修练。当然对人品的修练,绝不仅止于读书,还包括着对它种艺术的学习、工作事业的热爱、人际情感的交流、人生社会的观察、生命宇宙的思索等等,都是有所获益的。
何开鑫:
贺《第一回天府草书提名展》并寄赠各位作者:
琴台藏古韵,
卷轴见精神。
幽处难为语,
兴来别是春。
流光随变化,
守笃志初因。
徒手虽雕技,
挥毫唯写真。
胡建锋:
《书法是一场没有边际的游戏》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中国书法无疑是一场千年不竭的无限游戏。由无数文人墨客,禅宗祖师,方外之士拓展书法艺术的边界,这么把书法与前人不同的方式玩下去,不断的开拓创新,让整个书法史璀璨夺目。
但很遗憾有太多的玩家把书法玩成了一个有限的游戏。明代《书法雅言》有记:温而未厉,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歉润,屈伸背向,儼具仪刑,挥洒弛张,恪遵典则,犹之清白旧家,循良子弟,未弘新业,不坠先声,四之正源也。
翻译成今天的文字是说:这类书家,看似温文尔雅,但缺少决断的气魄,恭敬谨慎但不同坦然安定,威严有余而平实亲切不够,清奇超群但欠缺滋润绵厚,倚仰相背,严格遵守法度,挥洒张弛,也尽力以经典为模板。这就好像清白人家,善良子弟,虽不能开拓更大的家业,但可以做到保存和延续家族的荣耀,毫无创新,扼守陈规,作前人书家之奴仆,这就是第四等的书家正源。
这类书家就把书法玩成了有限的游戏,如同他自己的人生和品格。
有限游戏需要有入场的资格,有限游戏的人需要在这场博弈中获胜,最后得到一个奖杯,
无限游戏的玩家不需要,不在乎入场的资格,谁都可以参与,玩的是无限游戏的边界,好的艺术家 ,文学家 ,哲人,圣人要做的是怎样去拓宽整个人类思想的边界。这是何其的精彩。
在有限游戏这个存量世界中,资源是有限的,就他们而言,期待周末和法定假期,已经成为宗教般的救赎,而为了争取在一块不大的蛋糕上切出来比别人更大的一块更是不择手段。因此,在一定任务总量之下,如何公平分配任务,是管理者最大的难题,其解决办法无非是多劳多得,这种鸵鸟式的分配方式囿于工作无法量化和每个人心里的傲慢,效果总是维持着表面和平。
而在无限游戏者眼中,世界是增量的,合作、创新、开荒带来的更大的蛋糕,使切分利益趋向于慷慨,因为合作带来的利益远大于自私,在这个世界中天赋与努力才是得利的标准,而不是切蛋糕的人喜不喜欢你。
更具体的意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想山房”,参见2024-01-23慈鉴同名文章。
【汉字草写观点】





















【汉字草写实践】
















































































笔者声明:部分新闻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欲知田旭中、邓代昆、齐建霞、汤文俊、刘崇寿等更多人文信息,请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化石者说”,或www.78621.org.网站“果壳里的书法”专栏。
20240124 01:59一稿于无为阁
16:23二稿于皇商
20240125 11:58三稿于悟道斋


更多文章:
因无光而永光 — 癸卯春兴四首
文化乃书法之母一一从赵安如讲书法理念中得到一次验证
无用之用一一从杨帆的文字学讲座所想到的
癸卯三八节有寄
书法批判一一中国书法大会出了两次洋相(纰漏)
DeepSeek对王军《果壳中的书法——试论书法美的基因(纲要)》一文的简要评价
甲子已然过 忽如春风来
“巴山蜀水承一脉 翰墨丹青写双城”——观春熙路遇见解放碑书画展小记
- 因无光而永光 — 癸卯春兴四首 - 04/01/25
- 文化乃书法之母一一从赵安如讲书法理念中得到一次验证 - 03/30/25
- 无用之用一一从杨帆的文字学讲座所想到的 - 03/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