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分的补充

这里是一些校友和朋友在群里关于《啥子是工分》的留言(名字都省略了)

:我下乡在现在的黄龙溪镇(当时叫黄佛公社)所在生产队工分值只有8分钱,干了一年,还要“倒找”!

:一样,但我的公分只评了六分,所以全日工作4分八厘。这是我出来时的证明。看起还可以,其实最后是五块二毛八。不过那时候很亡命的,每锄都是满满的,倒钩甩出去都是很漂亮的瓦片。下乡一共两个春节没回家,想弄个沼气池,可惜没成功。高考前不让请假,不然每天扣五毛。

:我下乡的地方是中江县悦来公社六大队2队,劳动日2分钱,还要评10分才挣得到。

:我刚下乡为生产队守红苕窖,晚上红苕被偷了,这是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课,不过那时生产队没有为难我。

:我们那儿有个69年的老知青,"照山",抓偷柴的,每次抓到了就命令其把柴、柴刀、背篼等送到我们这里,他顺便在我们这个自己组织的知青小家吃顿饭。那时候知青还是团结的

:@丙 那农民到年底也要补吗?知青还可以从家里补贴,农民哪还有其他的来源?

:拿什么补啊!就是欠生产队的,然后用修水库等劳动抵啊。我只下了2年半,第一年还有国家的补贴,第二年7在乡村小学代课,还能维持,那里的农民真是穷哬,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家庭是一天两一顿,一锅开水就炒的干碗豆就算一顿。

洪时明的补充

这是我们队的另一位知青当记分员时的照片,群里有人说当时没有计算器,让我想起,当时就是靠算盘。

这是冕宁县城关公社的七中知青高南薰姐弟的工分记录。

按上面那张工分记录计算,城关公社的工分值明显要比我们队的高得多。那是与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的。

1人评论了“工分的补充”

  1. 记得69年2月初,送我们学校下乡的车队翻过泥巴山,进入汉源境内时,公路边上聚着一些前几天刚下到当地的知青,他们齐声朝着车上反复吼着:“一角!一角!”,那是告诉我们,当地工分值只有一角钱。——用那样最简单的方式,传达着大家最关心的信息。我一直以为那里就算是最穷的了,今天看到上面各位的“补充”,才知道还有更穷的地方!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