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言,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马斯克最近又有大胆设想,他认为当生产进入智能化时代后,具有学习能力的机械人完全可以取代人的劳动,那时的人类就可以从枯燥乏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把劳动当作生活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
不管这个传言是否真实,但其逻辑是合理的。工作岗位的稀少,会让其成为大家争抢的目标。因为不劳动者也可得食,躺平没有了后顾之忧,按马斯洛得需求理论,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愿望就变成了人生重要的目标,劳动就真的成了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因为在物资极大丰富,躺平无忧的时代,物资多寡对幸福感已经没有影响了。这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一样,收入也符合这个规律。收入获得带来的边际幸福感在收入低的时候最大,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其带来的幸福感也会减弱。比如亿万富翁不会因为增加一百万收入而感到幸福,可对一个年收入不到十万的人来说,一百万会让他幸福感飙升。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太物质了,和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差不多,把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只是物质意义上的社会,却忽视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把劳动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前提条件。以前非常不理解马克思这个说法,人都是好吃懒做的,怎么会把劳动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呢,不可能人人都是工作狂啊。现在多少有点理解了,人在物质生活上获得满足后,劳动还真可能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这还真不是乌托邦。
其实马斯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钱多的花不过来的马斯克依然满怀激情地工作着,虽然我没到他那个层次,不敢乱说他努力工作是为了啥,但我敢说他肯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如果现在不让马斯克工作,恐怕比夺走他的钱更让他难受。就像很多歌手和演员,你不给他钱他也愿意唱歌演戏,因为那是他们喜欢的事。所以,我觉得给歌手和演员那么多钱真没必要,不给他们钱该唱的依然会唱,该演的依然会演,因为那已经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须臾不可离了。毛时代那些演员和歌唱家都是挣工资的,谁能说他们的表演比现在的演员差呢?
八零后学者胡伟在其《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国内商务印书馆受政府委托,要编写一本普什图语词典,当时国内掌握这门语言的屈指可数,车洪才就是其中之一。当商务印书馆将编撰普什图语词典的任务交给车洪才是,他正值42岁的壮年。一个人要完成一部小语种的词典,这种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大家熟悉的商务印书馆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那是动用近百个博士毕业的学者工作了二十多年才完成的,可想而知一部词典的编撰工作量有多大。
接到任务的车洪才,一头埋进书斋,孤独地耕耘。因为时间太长,商务印书馆都忘了这个事,可车洪才在无经费、五助手、无声誉三无情况下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三十六年,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词典的编撰任务。这时的车洪才已经是满头白发的78岁的老人了。而面对采访,车洪才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就算别人忘了,但是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像车洪才这样具有使命感的人就是尼采眼中的超人。
所以,对车洪才这样的超人来说(或许还有马斯克),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感受。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自由人。
(完)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8)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7)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4)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3)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0)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9)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8)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7)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6)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5)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4)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3)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2)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
《观剧偶感》(七)
《观剧偶感》(六)
《观剧偶感》(五)
《观剧偶感》(四)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20)
《观剧偶感》(三)
《观剧偶感》(一)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H1)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19)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17)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