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的本质,你讨厌上班是因为你的劳动被资本异化了。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再从事任何工作的话,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无聊。—-卡尔.马克思
前几天,在微信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冷丁一看,这话有些道理,可仔细一想,就知道这一定是一个打工人说的,很可能还是一个996打工人。如今国内的年青人确实很忙,精神压力也大,就像他们自嘲的那样,忙起来像蚂蚁,累起来像狗。
朋友圈和群里最常见的是晒幸福和发牢骚,晒幸福的是生怕自己的幸福别人不知道,发牢骚的是把大家当成了倾诉对象。而这句话既不是晒幸福,也不是发牢骚,平淡的口气中却似乎有一丝哀怨在里面,又好像是一个劳累了一天的人,终于喘了口气后的一声长叹。
忙时想闲,闲时无聊,这是人之常情。很多人忙惯了,闲下来也难受,不知道怎样过闲日子。我太太一个朋友,在我家附近的医院工作,五年前就嚷嚷说累了,要退休,可现在都过了古稀之年了,还没退休,因为她不知道退休后如何打发无所事事的日子。
打工不易,当老板也不易。当工作和劳动仅仅作为谋生手段时,工作和劳动就不可能带来快乐,而只有厌烦,不管挣多钱都如此。群里有个上市公司的高管,隔三岔五就晒酒桌美食美酒,他倒不是晒幸福,而是发牢骚,说一天到晚陪客户吃饭,简直就是受罪。我觉得他说的是大实话,如果美食美酒变成了工作内容,哪还有和朋友喝酒聊天的乐趣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说的可不是商业应酬。
国内有智库曾对城市白领阶层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非常无聊,而同时却仅有16.8%的已婚白领愿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全职先生或太太。这种看似矛盾的调查结果其实揭示了劳动对人的双重意义,即除了谋生手段外,劳动本身也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本书的内容记不住了,可这个书名却一直记得。因为这种对劳动的赞美,对工作的讴歌是这个时代的人无法理解的。为什么那时的人会有这种认识呢?我想,大概是因为那时的他们是为理想而工作,并不是为稻粱谋。这与美国清教徒的价值观很类似。韦伯在《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清教伦理解释成资本主义精神,认为那些怀有禁欲主义信仰的清教徒们代表了资本主义精神。暂不论这个解释是否符合事实,但清教徒们在建立人间天国信念的激励下,把劳动和工作当作了人生的第一需要,把工作当作高兴和美丽的事也确有其事。这说明,人并非天生厌恶劳动和工作,而是厌烦被奴役的工作,被异化的劳动。
殖民时代在中南美州开采金矿的印地安奴隶对劳动厌恶到极致,他们宁肯自杀也不愿为奴隶主干活。而那些自杀的印第安奴隶,还被奴隶主们斥为懒惰到极致。而殖民时代的历史学家则这样记述这些悲惨的自杀者:” 许多自尽身亡的人是为了娱乐消遣和逃避劳动而服毒自杀,另外一些是用自己的双手自缢身亡。“我从没听说过,人会自己把自己掐死。存在决定意识至少在这点上是正确的,不同阶级对同一件事的认识真是天壤之别。
毛时代的全国劳模沈素娟是我母亲的朋友。母亲告诉我,沈姨的劳模当的可不容易,为了方便乡下人买鞋,她经常骑着三轮车下乡去卖货。在商店里卖鞋也是热心为顾客服务,非常有耐心,每天干工作都是高高兴兴,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要知道,那时当劳模没有什么物资奖励,就是个荣誉。但工作好就光荣,劳模受人尊敬,是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沈姨努力当劳模除了她助人为乐的天性外,也是她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所以说,对劳动的态度不仅是劳动者地位决定的,也是价值观决定的。
(未完待续)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8)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7)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4)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3)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0)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9)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8)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7)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6)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5)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4)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3)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2)
历史研究者的叙事(1)
《观剧偶感》(七)
《观剧偶感》(六)
《观剧偶感》(五)
《观剧偶感》(四)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20)
《观剧偶感》(三)
《观剧偶感》(一)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H1)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19)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 (17)
- 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引发的种族矛盾 (1) - 02/01/25
- 散步偶遇 - 01/30/25
- 退休后的各种活法 - 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