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湖上清风”——西泠五友书画篆刻作品邀请展(成都站)得到的启示

文/王军

非常荣幸,能够在成都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看到西泠印社朱刚田、赵熊、李早、崔志强、郭强等五友的书画篆刻作品展。比我更幸运的是,一位广西桂林来蓉旅游的黄姓年轻女数学教师兴奋地观看了此展,并一一拍照。她说,在桂林难得看到此类高端的书画篆刻展览。

我请她给我在李早先生用金文书写的“苍山绿海七言联”作品前拍了照,以加深“苍”“绿”二字金文写法的印象,而我平时看到的一些书法爱好者在用金文书写此二字时,则是直接从《说文解字》中选取对应的小篆写法,在我看来,这种选择从文字学的视角来观照是错误的,因为在先秦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此二字不是像后来的李斯小篆那样写的。

这位数学老师向我询问了汉隶的由来。我给她讲,史书上传说隶书是程邈创造的,是有些牵强附会的,正如传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一样。事实上,它是先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以隶书为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简帛书里,就可发现:省减周朝的钟鼎文和古籀文,将金文大篆的弧线拉直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情形,这便是隶书的发端。只不过到了西汉、东汉时期,隶书发展到顶峰,故有“汉隶”之称。汉隶,在汉字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使得汉字更加便于认识,也更加便于书写。汉隶,在书法史上,也成为书法与绘画的分水岭,一方面,绘画继续朝着再现世间物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书法则朝着更加抽象、更加纯粹的、仅仅用线条来表达的方向发展。由此,书法与绘画分道扬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从这位数学老师的积极态度和自觉行动上,我看到了文化启蒙的曙光和中华文明传承的希望。这便是我从这次观展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此外,我还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西泠印社的这些贤士们更加注重“问道”。从他们的篆刻文字里,透露出的大抵是一些做人做事的思想信息。

二、西泠印社的这些贤士们更加注重“溯源”。从他们的书画篆刻文本里,折射出的大抵是一些追根溯源的文字图像信息。

三、西泠印社的这些贤士们更加注重“人文”。斯文于此,藏于心中,溢于言表。悲悯于此,印里印外,书里书外,画里画外,皆能读出。

四、西泠印社的这些贤士们,上追古玺,中随秦汉,近取明清,刀达时代,虽个人风格各有千秋,却能展现出对艺术美的共同追求。篆刻如是,书画亦如是。

总体印象是:

恰如一缕清风,浸润巴蜀心田。

【篆刻作品实录】

【书画作品实录】

20230719  09:18于悟道斋


1 2 3 4 5 7 8 9 10
王军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