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石刻文,最早发现于陕西宝鸡石鼓山一带,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所以称为“石鼓”。石鼓文因此得名。十块石鼓,上面刻有四言诗体的铭文,内容大多为歌颂、祭祀、记载历史事件等。
石鼓文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笔法方正,均衡简洁,布局紧凑,圆阔有致,且线条流畅,有明显的动感。非常有装饰性和象形性。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著名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它融入书法和绘画中。
成都画家辜学耕的一组《石鼓文》系列作品,别开生面。他用现代艺术的手法,通过色彩和古老文字造型的结合,以穿越时空的对话形式,重新审视尘封的记忆与思想,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意思。
在《康德那座山》中,红色和黑色的对比强烈而深刻,仿佛是在哲学的迷宫中。密集而流动的线条,似乎要展示思维的复杂性和深邃感。画面中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似乎让你想问: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又在哪里?
《老子那座山》则以其自然流动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无为之道。线条如行云流水,色彩融入自然,没有矫饰,只有运动,如同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超然与洒脱。
在《泪珠》中,鲜艳色彩如同泪珠般在画布上流动。墨汁和炭精条的线条交织,向日葵仿佛诉说着命运的悲欢离合。蓝色的背景和文字造型的对比和结合,似乎在暗示大自然和其中的生命所承载的记忆与沧桑。
两幅《自己那座山》,强烈饱和、交错晕染的色彩和字体如同山川的脉络,线条纵横交错,充满力量与生命。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都仿佛是艺术家内心的投影,和艺术家对自然和自我理解的表达。
其它作品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9)16至17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8)12至15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7)公元1至10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6)公元前十个世纪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5)公元前五千年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4)公元前一万年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3)公元前14500年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2)公元前两万年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人类起源
南方的风
吃在佛罗里达
生命的轮回与哲思的沉淀:读辜学耕《枯荷的思考》
自然与秩序的交响:云水的复杂与简约之美
Latest posts by 王赤 (see all)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 01/16/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 01/13/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 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