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旅: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最小/唯一需经过别的国家才能进入的国家梵蒂冈,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教堂 –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

最早的圣彼得大教堂并不是现存这座: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在圣彼得的墓地上修建了教堂史称老圣彼得大教堂,这座老教堂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侵蚀加上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到16世纪初教皇尤利乌斯二世主张以宗教来统一意大利,为了表明教廷势力显示教皇权威他决定将教堂完全推倒进行重建。工程从1506年开始历经不少曲折和反复到1626年主体工程完工。
 
看看参与者的阵容吧,可以说圣彼得大教堂凝聚了文艺复兴时期众多巨匠的心血 – 当时几乎所有意大利有名望的建筑师都曾参与过它的建造,其中包括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波尔塔/马代尔诺/贝尼尼等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的壁画和雕塑也都在此留下印记(进门口的右边走廊里,有米开朗琪罗23岁时的作品,君士坦丁皇帝的骑马石雕像是贝尼尼在1670年的作品,其实只是个浮雕但贝尼尼利用距离给人完整雕像的感觉,尤其后面的一块“幕布”设计得非常有气势,还有教堂前的广场也是贝尼尼设计的)。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

大教堂左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着,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进大教堂先经过一个走廊,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拱顶上布满立体花纹与图案,再通过一道门,才进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伟,令所有参观者惊叹 – 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整个殿堂的内部呈拉丁十字状,在十字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巴洛克大雕塑家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大华盖,华盖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当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这著名的圆穹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圆穹曾经受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穹被取消。后来,米开朗琪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穹。

致敬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大师!


我的其它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