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旅:万神殿

在非常紧张的日程里抽时间去罗马/梵蒂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年罗小未教授富于激情的关于罗马万神庙Pantheon/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讲授。

如果要找一坐屹立近2000年不倒的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那就是万神殿 – 始建于公元前27-前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罗马诸神,并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很遗憾在公元80年万神殿的大部分毁于火灾,后于公元118-128年由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原址修复重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样子。

要说万神庙这座世界建筑史上创造很多奇迹的建筑,首开先河的当属“穹顶之眼”-顶部那个完全敞开的巨大穹顶(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这个天地人神独一无二的通道兼顾了神学/力学/天文学/材料的巅峰/整个大殿唯一的自然采光孔,至今未能超越。

其次就是关于这个巨大穹窿的建造/材料 – 万神殿的地基/墙壁/穹顶,从下往上结构的厚度逐渐递减(底部地基厚度约7.3米,穹顶底部墙厚6米 ,至最顶部已减小到1.5米),这样就大大减轻了重量;重点说下万神殿穹顶的内壁 – 是混凝土的!不错,您没有听错,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早就发明了混泥土(但它跟我们当今的混凝土稍微不同由火山灰和石灰泥土混合制成,强度/耐腐蚀性极强),这些混凝土被雕凿成一个个凹陷的方格,减料/减重/力学上增加强度/极佳的视觉效果/立体感/绝佳的声学效果(幸运地碰见了唱诗班排练,一架钢琴十几个歌者完全是一个专业声学设计剧院的演出效果);万神殿下部支撑穹顶的厚厚墙壁上开辟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里面原来放置的可能是神像现在则是一些名人的墓室(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北侧连接着一个颇具气势的科林斯柱式门廊,这里是神殿的入口,典型的希腊风格,希腊柱子的建造采用来自3000公里外古埃及阿斯旺采石场的大理石,沿着尼罗河到达罗马的台伯河,穿越海河经过市中心搬运切割打磨雕刻而成,光是想象该画面,就让人惊叹不已。那为啥能用埃及的石头呢?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可是征服全欧洲的国家,北非/大不列颠/高卢/西班牙等地都属于它的行省,古埃及还属于皇帝的私有地盘,资源可随意使用。

说到万神殿不得不提的是其排水系统 – 顶上有中空的大洞地面却从不积水,其地面由大理石铺成,设有22个巧妙隐藏的小孔,可以排走透过“穹顶之眼”降落的雨水,在去的路上经历大风大雨,进入神殿内地面却舒适如未下过雨,如果不是亲自经历都难以想象。

意大利画家乔瓦尼·保罗·帕尼尼(Giovanni Paolo Panini)所著的油画《万神殿的内部》对神殿做了精细的刻画。


我的其它文章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