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北门纪事(5)

北校场,民国时期的“西点军校”

说起老成都的北门,自古以来她还有尚武的习练之处,三国时期的兵家曾在此安营扎寨,明清教头们在此擂台比武,北洋的督军们在此阅兵,抗战时期在此培训出无数具有男儿血性的忠勇军官,饮完壮行酒,便带兵出川,抗战杀敌,如今这些历史场景早已退出人们的视线,这就是地处成都老北门的北校场,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大本营。

成都北校场黄埔军校正门,现成都军区大门所在地。

回望历史,抗战初期的1937年底,日军进犯,南京失守,民国政府被迫西迁,经三峡夔门入蜀,黄埔军校也随之由下江南京迁往成都。黄埔军校官兵甫抵不久,即将始建于1935年的陆军成都分校并入,改称黄埔军校成都本部。到1949年止,其间共有10期学员毕业,每期约2-3千余人、总计约近3万人,是黄埔军校历史上培训军事干才最多,在同一校址办学最长的一个时期。其中的抗战八年,培养出了大批国家急需军事人才。

在黄埔军校1924-1949年的25年办学岁月里,成都本部占了整个校史一半的光阴,经历了她从广州初创,南京中兴,到成都发展壮大的历程。其作为民国政府的“西点军校”,承载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记载了太多的热血青年从此校门迈出,走向抗战烽火前线,血战沙场,以身殉国的悲壮凄美故事。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渐次散去,国共两党的情仇恩怨已开始重新被审视与评价,如果以史为鉴,以民族抗战为主题,放下政治偏见,还原真相,在现代中国史册里,成都北校场的黄埔军校本应有绕不过去的一页篇章。

旧人归如梦,往事写进风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熊克武故居位于成都布后街2号大院,即如今的红星路二段85号大院,自1949年始,一直是四川省文联和省作协所在地。民国年间,这座大院曾是赫赫有名的将军衙门。

在1918至1924年间,熊克武是四川省的实际统治者,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当年他是还是孙中山的铁哥们,四川最资深的同盟会成员。

1949年,熊克武与刘文辉率部在川西起义,算是为四川的“和平解放”立了大功。随后在新生政权里,他担任过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地位仅次于刘伯承和邓小平,之后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是那年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可谓戎马一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熊克武的堂弟熊达成是四川的著名水利专家,上世纪在成都工学院,后来的成都科技大学,再后来的四川大学西区水利学院任教授。笔者幼年随祖父母,与熊达成教授一家做邻居,成都工学院14舍中门一楼左侧和右侧,鸡犬之声相闻,长达近半个世纪。至今还记得,熊家大姐多次与我说起布后街2号的民国往事,那年月,熊克武与熊达成虽是堂兄弟,但情同手足,二家人都住在一起,宅院里还有西式的网球场,游泳池,可见那是怎样的老成都豪门大宅?

如今,巴金故居坐落于成都天府广场以北的正通顺街98号,过去曾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年巴金出生在这里,并一直居住到19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从此走上了他的人生不归路。

记得多年前去参观过巴金故居,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里还有两株桂树,在两株桂树当中就是故居的中线,大门就在中线的东边,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

1949年后,这所大宅院易主,变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的驻地,大部分房舍于1971年拆除,唯有那“双眼井”,依然如故,作为故居的坐标,默默地守望着这里发生过的“家、春、秋”民国故事。

限于篇幅,谨此举隅,其实老北门的故事实在太多,人文历史丰富多彩,三天三夜也讲述不完。

城北往事并不如烟

历史不应忘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赵紫阳大力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整顿各项工作,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一道,引领中国改革开放之先声,功不可没。那年月,坊间广为流传:“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传为世纪佳话,永存民间记忆。

如今,成都天府广场往北,过骡马市、文殊院、荷花池、成都北站,再到五块石,驷马桥,天回镇,一路向北,它的每一个地标都是老成都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抽丝剥茧后,你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成都。每一个老成都人的心里都有个不可替代的“北门”。

成都铁路局曾是北门最大的国营单位,统辖西南地区的铁路运输系统,被誉为成都的“铁半城”。那年月,当一名“铁半城”的职工是很“牛逼”的,被视为“铁饭碗”,受到羡慕,说到谈婚论嫁,更成了“钻石王老五”。当年,女孩子若嫁给铁路上的工人阶级兄弟,亲朋好友的脸上都很有光彩。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竣工,成都北门火车站正式投入运营。

1949年以后,新生政权治下的第一条成渝铁路、及其后的成昆铁路相继建成并开通,为世界瞩目。

她辖下的成都火车北站,天南海北的人从这里开始认识成都,或来到这里创业,开始他们的梦想,并以此成为了故乡,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便出生在这里。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若想去看看,或到异乡去谋生。这北站就是出发的地方。

其间历时整整70年,在这里不知上演了多少家庭迎来送往的场景,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她不仅盛满了成都人第一次离开家园的回忆,也是所有异乡客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在这里见到了成都,而城北也就是她的第一城市形象。她像一个精灵,包容万象,海纳百川,哪怕你从远方飘来,只要肯努力,你就能收获成就。

上世纪60年代的成都北门火车站旧影

除了享有“铁半城”之誉的成都铁路局,城北还有明星企业成都跃华食品厂,成都禽蛋公司、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造纸厂,成都木综厂,四川印刷厂、前锋热水器厂等等,都曾与老成都人,老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在统购统销,购物需要凭票证的年代,那舌尖上的各种跃华糖果,餐桌上的副食品,那中小学的教材和作业本,那曾在80至90年代引领全国生活时尚的前锋热水器,曾勾起多少人对儿时的温馨回忆,滋润过多少学子的心田,改善过多少家庭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没有老成都的北门,就没有今天成都人值得展示的过去几十年生活。

那年月,在她的怀抱里,还有四川省林业局,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地质局,四川省科研所,四川省手工局(轻工局)等一系列政府机构,更有成都剧场、成都旅馆等在当时很上档次的旅游接待及文娱活动场馆,共同组成了老成都北大门的脸面,她们兴,则成都兴,一荣俱荣。老成都之北,作为一个整体,担负过成都70年以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不可承受之重,为10年“文革”浩劫后的百废待兴,改革开放40年成都的民生改善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靠近北站的“红花埝”还只是一块分布着大小荷塘之农地,不期后来成了成都乃至四川的“淘宝”集市,也不知是谁赋予她一个美丽的名字:荷花池,全国闻名。她是来到成都的创业者最早造梦之地,彻夜不息的灯火,诞生过成都最早的大批百万富翁。

30余年后,于2013年2月,荷花池市场正式关闭,迁入新都,意味着一个“成飘”时代的结束。属于老成都记忆的重要部分,消失在新成都的历史里。但却宣示了成都的博大与包容,入行的门槛低,让人人拥有机会,恰恰就体现在最不起眼的城北,在每一个起早贪黑的底层生活角落里。这一点,也恰恰是如今城南发展的“高大上”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假如历史的光影可以回放,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一个时间结点,成都北大门的前20年给老成都人留下了许多温馨记忆;后20年,尤其是近10年,随着市政对城南、城西、城东的大力拓展建设,北门的原有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区发展滞后,还基本停留在过去90年代的层面上,极目复望开去,街景冷清,老成都人对此心酸不已。但近年来随着“北改”兴起,又有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发展态势。不知能否在新旧交替中留下一个真实的老成都?我期待她的蜕变还能保留一些过往的历史遗韵,因为那才是我心中的成都北大门。

对于少年儿童而言,没去过北门外动物园的童年是不完整的,那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乐园,那里的每一片林子与草坪都有哭笑打闹的童年记忆。在没有单反相机和手机的年代,每一张黑白照片定格的都是最美好的童年。是啊,在成都北大门,无论男女老少,那些过往的故事构成了成都人的精气神,每一个成都人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过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每个人的过往都是城池的一部分。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其实老成都的精彩故事是发生在每一条街巷里的。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大街小巷即是掌纹,在大多数老成都人心中,这些街巷的过往即是记忆中最深的纹路,也是最纯真的童年回忆。如今,已有几十条街巷从成都北大门地图上悄悄地消失了,消失的大多是最有故事的地方,或许已成记忆碎片,但仍将会长驻在心海里,还会在茶肆里,伴随着盖碗茶杯里飘散出的茉莉花香,不断被人说起,永不会消遁。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1 2 3
桑宜川
Total Page Visits: 458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