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镛:一个机械工程教授的人文情怀

20240514
文/化石

2024年3月28日,在西岭书法分院群里,看到校友林朝镛教授书写的两副对联,不经意间便产生了某种共鸣。

遂在群里表述了自己的感慨:

古人有书家字、画家字之别。今人有老干部字、作家字、专家学者字等等之说。林朝镛教授的楷书,大抵上可以归入馆阁体这一类。

说到馆阁体,时下有两种比较极端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馆阁体不是书法,艺术含量低,只能算是写字。另一种意见认为,只有馆阁体才是书法的正统,才有正大气象,非馆阁体只是旁流,更有甚者认为非馆阁体就是丑书。

馆阁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隋朝以降科举制度的产物。那时,策论和写字过不了关,是无法在院试、乡试和殿试中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的。清朝乾隆时期,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的馆阁体,在历史上都是颇负盛名的。

林朝镛教授的馆阁体,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帖学一脉;二是陆柬之(参见【延伸阅读】);三是启功。故其字,平正端庄,大开大合,而不失隐士之秀逸、文人之风骨。

具体说来,林朝镛教授的字,有几个特点:一是立得稳,在字的结体上有扎实的功夫。这与他的机械工程学背景有关,也与他勤学苦练有关。据说,他退休后坚持用自制的笔在四川大学或望江公园的广场地板上书写了长达七年之久。

二是师法古人有出处,不任笔为体。最难掌握的笔法问题,在他那里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

三是在章法上也是经得起推敲的。

四是有书卷气。人文气质,是靠学问的积累、修行的坚持堆积而成的。从林教授书写的文本内容,便可一目了然。字如其人,当你有机会接触林教授,亦可观察到他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正是这种人文气质,折射出林朝镛教授内在的人文情怀。

林朝镛为香港学者题签图书封面

【部分媒体消息】

《成都耆迹》微信公众号对林教授作了全面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林朝镛习书感言】
一、兴趣最重要,书法练习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兴趣是你持之以恒的保证。
二、临帖很重要,要向名家学习,没有基础的创新是没有前途的。
三、多与同好交流,有些问题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四、用心去书写,人如字,字如人。

【林朝镛简介】

林朝镛,男 ,汉族,1936年5月生,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四川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教39年,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2项,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项,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全国发明银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学术专著两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老年大学艺术院书法部创作研究员、四川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岭书画院创作研究员,四川大学原老年书画社社长。

【延伸阅读】

#陆柬之(585年-638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黄门侍郎陆琛之孙,陆机裔孙,唐朝宰相陆元方伯父,唐朝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外祖父,中国唐朝书法家,唐初书坛“四子”之一。

陆柬之自幼跟随舅舅虞世南修习,得其真传后,又学欧阳询,再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后入唐朝,曾任著作郎,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晚年有青出于蓝之誉,书名堪与欧阳询、褚遂良比肩,名重一时。贞观十二年(638年),陆柬之病卒于京师长安,终年五十四岁。
陆柬之工正书,隶书、行书人妙品,草书笔老意古,入能品。所书龙华寺额、头陀寺碑、武丘东山碑《急就章》及《五言兰亭诗》刻帖等皆闻名,今存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帖,世称“二绝”,开行楷书之先河。

声明: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20240515 11:36
于温江博览园



更多文章:

1 2 3 4 5 7 8 9 10
王军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