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龙达瑞:追求学术的一生 (2)
1989年是多事的一年。我因翻译李约瑟的著作,避免了卷入政治漩涡。是年九月,我幸运地被派往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哥申学院 (Goshen College) 进修英文。四川师范大学是最早与美国大学建立校际交流的学校之一。我充分地利用这一机会学习,考察美国的教育。这个位于美国中西部的800多人的学院在美国文理学院的排名是80-90,在美国中西部排名是第九名。[1]老校长Lawrence Burkholder 曾任哈佛大学神学院的教授。Burkholder 曾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飞行员,他冒着危险,从印度把救援物资飞越喜马拉雅山。这三年在中国的经历使他认识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有时处于的悲剧必然性。”“他的基督教门罗教背景使他毫不犹豫的做出来选择。”[2]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立即来到中国,经过多次与四川省高教局的协商,哥申学院与四川师范学院(1985年易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开展教育交流。因此哥申学院是最早与中国开展文化教育交流的学院,哥申学院与四川高校的交流极大的促动了四川地区的英语教学。
哥申学院虽然不大,开设的课程很多。他们对于我们访问学者,没有具体的要求。我们都是旁听学习,增加对感兴趣的学科的认识,而不用参加考试。我利用选课的机会,查阅了课程目录,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具有博士头衔。这使我开始深思。中国的教育自五十年代全盘学习苏联模式,仅保留了研究生,没有硕士和博士的称号。直到1981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我父亲的老师任中敏教授,就是在这一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
1990年回国后,我便和父亲和爱人商量,争取攻读博士学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考GRE,考托福,争取美国学校的奖学金。二是在中国找学校。谈到考GRE,我几乎没有读过中学,中国考生最容易拿分的那部分题对我来说太难,我必须重新补数学、几何和三角等。如果要考中国的学校,选什么专业呢?我对英语专业的博士学科不感兴趣。要考其他的学科,跨度很大,也是一个“难”字。由于四川师大给了我出国进修的机会,获得准许再次出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利用到京出差开会的机会,拜访学者,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建议是,最好选一个与中外关系史有关的专业,这样我的英语长处可以发挥。於是通过王利器教授[3]的关系去找了北大历史系的著名学者周一良教授。周先生是哈佛的博士,长于中国历史和中外关系史。由于周先生在文革中卷入了“梁效”写作班子,文革结束后受到批评,系里没让他招收博士研究生。另外一位哲学系的教授汤一介先生刚从加拿大回来,还在倒时差,未能谋面,於是失之交臂。
我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耿昇先生。[4]他的背景与我相似。他毕业於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后来决定改行做中外关系史的翻译和研究。他成功地翻译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沙琬、戴密维、谢和耐等人的著作,介绍法国汉学界的优秀成果,使中国学者了解了欧洲汉学研究状况。耿昇先生介绍我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的黄心川先生,鼓励我去学习印度哲学和佛教,今后做南亚研究。
我开始与黄先生通信,恰好我父亲刚到新疆开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认识了黄先生。加上我父亲曾经被任继愈教授借到北京,参加我国第一部《宗教词典》的编撰工作,黃先生是主编之一。学术界这个圈子既很大,也很小。黄先生很快复信,鼓励我积极准备考试,还给我寄来书籍,供我学习。因为成都毕竟地处西南,买书远不及北京方便。黄先生对我的厚爱,我终生难忘。近二十年来,只要有机会回国,我一定要去北京看望黄先生。2017年专程到江苏常熟去看望他。黄先生于今年二月去世,我深感悲痛,“执卷寻师空有愿,亲聆教诲更无期。”
[1] https://www.goshen.edu/about/rankings/#section-7
[2] https://gameo.org/index.php?title=Burkholder,_John_Lawrence_(1917-2010). Burkholder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在哈佛大学神学院担任教授和教务长。1971年回到哥申学院担任校长,直到1984年退休。
[3] 王利器 (1911 – 1998),江津人,著名国学大师,毕业於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曾在北大等大学任教。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古籍刊行社后,着力於文学遗產的整理工作。王利器先生的著作颇丰,另有单篇论文约百万餘字发表。王先生是著名的藏书家,文革中红卫兵曾多次抄其家,掠夺其善本书籍。他的善本书籍甚至在毛夫人江青的书房中发现,江青竟然盖上了她的印章。1979年王先生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
[4] 耿昇(1944-2018),河北阜平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担任秘书。1980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有关中法关系史、法国汉学诸方面的翻译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在社会工作方面,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和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交史博物馆华东师大海外汉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或教授,法国亚细亚学会的国外会员。1995年获得法国政府文学艺术勋章。
前一篇: 龙达瑞:追求学术的一生 (2)
- 龙达瑞:追求学术的一生 (1) - 04/23/24
- 我与佛教大藏经的研究 (6) - 12/04/23
- 我与佛教大藏经的研究 (1) - 0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