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襁保时和姗姗起步中母亲就带着我回过娘家。上小学、中学时母亲又数次让我单独前往。因此,我对外爷家的一切,印象非常深刻。
母亲娘家东溪镇80年代
外爷家位于四川省北部的嘉陵江支流东河上的苍溪县东溪镇。镇头在山腰,镇尾在河岸,风景秀丽。那里既有河弯、又有码头,船只南来北往,是川陕甘几县的货物集散地。因此,江河里的船只频频,20、30年代曾有外国人在那里开照相馆、传教,也有外地人开舞厅、开赌场、茶馆等。镇子经济发达繁荣、生意兴隆。那里文化信息发达、且历史久远。除了富人不少外,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曾经出了两名进士,民国时期就有军队、政府的高官,海外留学的。除了位列历史将领和政府要员,也有人在学术上被列为中国当代名人的科学家等。
近年的东溪镇
母亲出生于清朝最后统治的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革命运动取得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由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的影响,加之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一些城市办学,提倡男女平等,这些深深影响了外祖父。四川北部乡镇偏僻闭塞,女孩子们大多被关在深阁内不得外出,更不能出外读书,且缠小脚。外祖父极力反对,让母亲放脚。所以后来母亲的脚因为曾经被挤压过比常人瘦小一些,却不是小脚。外祖父更认为女孩子有读书的权利,应该知书达理。他请私塾先生到家里,教母亲和三姨读书识字。
母亲先后读过女儿经、百家性、四书五经以及诗词、歌赋。因此,母亲虽然没有进过学校,但在儒家思想教育下,却有教养。她性格开朗,为人豁达。她那“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吃小亏、占大便利”以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有时要把无时思”等,许多具有哲理的顺口溜和四言八语时常朗朗上口,直到90多岁还常常向一个曾外孙女唱:“三月里、桃花开。。。”、“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以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儿歌。母亲还爱看报纸、杂志,经常对大家讲述世界大事,包括国际争端、世界战争等。有时讲得井井有条,活像一位政治评论家在讲话。
母亲一直有看书看报的习惯
外祖父也将儿子送入大学,舅舅毕业于政法学院,就职于国民党政府的省民政厅。
记得我在外祖父家,家里还有当教师的冉舅母、小表弟和姑姑。舅母个子不高,文静亲切,来到她的身边我仿佛在家里一样有了依靠。外爷家让我最新奇的是他们家的厕所。它紧靠大河边,里面是木板凳位,人站上去还会吱吱作响,我担心它承受不起自己,这自然是多余的顾虑。从厕所的窗户望出去,脚下是斜坡地。远处是河流,船只忙碌地来来往往,船上的吆喝声和“嚓、嚓”的划浆声,显得分外热闹。对面河岸外是重重叠叠的青山,山上隐约可见农舍,蓝天白云间浅淡悠闲。厕所无形中成了我观望风景的地方。下到镇外的河边再去观望,外爷家的房屋外侧是吊脚楼,我感到很稀奇。
东溪镇的吊脚楼
外祖父和冉舅母都抽大烟,人们称之为“烧烟”。烧烟的方式很特别,用具很讲究。外祖父的大床上横放着一排枕头,床的中间摆着一个大烟盘,烟盘中有一盏小玻璃油灯。外爷和舅母侧卧在火焰缭绕的烟盘两旁。我因为好奇,想看个究竟,看他们是怎样烧烟的,多次爬上床,依偎在舅母背后。见她先用一根银扦子,取出一块不知从哪里挑出来的、胡豆大的鸦片烟,即所谓的“烟泡”。据说那时候的大烟不纯,她右手持烟泡在灯的火苗上烤,烤软了就在左手握着的那块小石板上翻滚,直至翻滚成椭园形,再将烟泡插进一个吸烟筒的圆孔上,请外祖父烧烟。这时外爷接过烟筒将烟泡对准火苗吸,我感到很新鲜。后来,我发现有钱人家的大床上都有此设备,好像它是富有的象征。
其它文章
天堂一定很美
清明雨思亲
【我的母亲】分享后记
【我的母亲】母亲去世
【我的母亲】最后的岁月 (2)
【我的母亲】最后的岁月(1)
【我的母亲】信佛
【我的母亲】亲人
【我的母亲】送别
【我的母亲】母亲来美国
【我的母亲】希望回归
【我的母亲】最后风波 (2)
【我的母亲】最后风波(1)
【我的母亲】再做医生
【我的母亲】学习班 (2)
【我的母亲】学习班(1)
【我的母亲】文革开始
【我的母亲】母亲归来
【我的母亲】母亲返乡
【我的母亲】粮食紧张 (2)
【我的母亲】粮食紧张(1)
【我的母亲】下放
【我的母亲】母亲去留
【我的母亲】难避之劫
- 【我的母亲】分享后记 - 03/12/24
- 【我的母亲】母亲去世 - 03/12/24
- 【我的母亲】最后的岁月 (2) - 0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