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大学的头一年,数学、物理和力学三个班的数学课是一起上的。其中《解析几何》是由卢剑岑老师任教,内容比高中增加了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及向量等知识。这门课快完时,卢老师曾布置了一道课外题,他说这道题有点难,但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完成,鼓励大家去动脑筋。过两天作业交上后,卢老师在课堂上说:只有一个同学做对了,就是力学班的黄先应同学。后来,许仁忠同学作为兴趣,继续分析和讨论了此题的解法。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做了另一件事。当时,卢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到过某些二次曲面的“渐进方向”、“共轭方向”,以及“奇异方向”等,但他只给出定义,并没做进一步讲解。正好那两年,中科院年轻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名声大振,他们的成果就涉及到“奇异方向”。尽管大家完全搞不懂杨张所涉及的“奇异方向”到底是咋回事,但由于这个词本身听起来很有诱惑力,于是数理力三个班都有不少同学难以释怀,经常有人找我探讨,让我也常去思考,并想出了点头绪。有一天在图书馆做完作业,我就从各个概念的定义出发,分别推导出了二次曲面十七种可能情况的“渐进方向”、“渐进面”、“共轭方向”、“共轭直径面”、“主方向”、“奇异方向”等,得出了它们的方程式和几何图形。一口气做完之后,浑身上下都感觉热呼呼的。
几天后,经辅导员曾治玉老师同意,我们利用周六下午政治学习时间,召开了数理力三班的学习心得交流会,地点在主楼三层正后面平台上的大阶梯教室。首先是力学班的谭新亚同学发言,只记得他提到了“奇异方向”这个话题,但没有给出具体结果。第二位是数学班的许仁忠同学,他介绍了自己对卢老师布置那道难题解法的讨论。第三个是物理班的我,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表格,列出十七种二次曲面,然后分别从定义出发,推导出的上述那些“面”和“方向”等概念的方程式和图形,逐一填入表中。大家越听越兴奋,前排的曾老师也听得十分高兴。结束后,许多同学围过来回应我。讲演中,有一个地方是我弄错了,被数学班年龄最小的女生曾朗彻同学当面指正。
没想到,这些事触发了许仁忠同学搞油印小报的想法。他找我商量,我自然同意,此事得到力学班同学的响应,也得到曾老师的大力支持。我和许仁忠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同级不同班的同学,曾一起办过壁报,且都经历过文革,我非常熟悉油印小报的全套技术,因此配合默契,很快就搞出来了,取名《数理力小报》,是以系学生会名义主办的。第一期刊登了黄先应同学对那道难题的解法,以及许仁忠的讨论,还有我列出的二次曲面相关概念的具体结果。现在想来,这期小报的内容全都是《解析几何》这一门课的。后来,小报不定期印发,由各班组稿,许多同学投稿,内容越来越丰富。那时没有任何人审稿,发现错误找作者指出来或下期更正就行了。每期小报都会散发给三个班的所有同学,还送给相关老师。直到毕业那年,总共出了大约十多期。
我还记得自己在小报上写过的几篇小文。比如:“信息论中的熵”,当时我们刚学到热力学中的熵,我想弄清熵是如何体现体系无序程度的,就自己去学了点信息论。宁永立同学读后专门来找我追问,我还跟他说到一本刚看的书。另外,还有一篇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矩阵形式”,那时我们在数学课中刚学到矩阵,我便尝试把它用到物理公式的表达上,就像一篇自拟的练习。教我们电动力学的杨晞明老师看后觉得不错,她建议我整理一下去投《大学物理》杂志,我却一直没有投。若干年后,才发现还真有人发表相关论文。
忘记是哪年,《中国青年报》报道过我们的小报,我曾看到过报纸上豆腐干大小的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成都科技大学学生自己创办的油印小报深受同学们欢迎。据说当时记者采访过许仁忠等同学。
总之,这个小报有许多都是经过我亲手刻蜡纸,并使用手动油印机,一张张印出来的。可惜,现在一份也没有保存下来!好在大家心里还记得。我想,这也算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道风景吧!
78631洪时明
2022年2月16日
- 办墙报的回忆 - 09/14/24
- 小岛天书-3:好大的树! - 07/07/24
- 难忘《数理力小报》 - 06/20/24
On 02/18/22 @ 00:50
记得当年杨乐、张广厚还到学校来作过报告。
中国青年报上刊登报导数理力小报的事也还有些印象!👍
我记得我也给《数理力小报》写过几篇稿件。
其中一篇是翻译英语课本中的复变函数的一节,
我们用的苏联的名称叫“复变函数”,美国叫“复分析”。
我还写过一篇介绍日本的高中数学教材,
当时惊奇于他们在高中就教了集合和映射的概念,
我们那时候要到大学才教。
在大学期间:水利系的墙报专栏中也有几期登过高等数学在水力学、电学等应用的短文,有一期我还写过《一元函数化成幂级数展式的常用方法》;化工系的专栏曾登过某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高等数学几道研究生试题的解答,我把它们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还保存)。
现今一进高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就开始学集合了,接着函数的定义要用到集合、对应、映射等的概念,也就是近(现)代函数的定义;初中数学函数的定义还沿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定义(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在1837年时提出);我在校期间学的由樊映川等编写的《高等数学讲义》(1964年第2版)中函数也用19世纪初的定义,由同济大学主编的《高等数学》(第4版)已改为近(现)代的定义,该教材现已出第7版,并荣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我没有赶上文革搞传单的年代,却因为这个小报学会了刻蜡纸和油印这些技术活。当初除了投了一些稿以外,还帮着刻了印了不少期。看看当初的油印机和现在的激光打印机,很有时光穿梭的感觉😁
是的,要跟后代讲清楚当时油印的全过程,需要很多口舌!:)
哎哟,办小报啊。铁笔蜡纸油墨都对,油印机太高级了,我用的只有厚纸折起来,图钉把蜡纸固定在桌子上,拿把刷子就开印,哪里有框架滚筒的😁
哈哈,原来我们还不是最原始的🤣
读研的时候办过小报。到现在我还留着仅有的三期小报呢。:)
👍👍👍👍
发上来我们看看,再配个短文。
可惜问了当年数、理、力的好些同学,都没有保存《数理力小报》,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