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
宜宾的水码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地域文化,颇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具有包容性,包容来自四方的宾客。有宜宾人的性格为证:随遇而安,谦和让人,亲和有致,完全不同于下江的重庆人火辣子和爆筒子性情。当年水码头的草根阶层多为超重体力劳动者,需要吃“扎实”的食物方可果腹充饥。过去的宜宾燃面由于重油、重口味、无水分,经得起“饿”,吃起来过瘾,于是成了超重体力劳动者大快朵颐的首选。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人便开始在长江水码头一带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小吃。当年的燃面,如同成都府和重庆府里的杂碎火锅一样,在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先生的笔下,原本属于体力劳动者的“盒饭”,以杂代肉,以廉为上,登不上大雅之堂,只求果腹充饥,生理满足,身心愉悦,吃了有力气干活儿,能抗住一天的巨大体能消耗量即可,远没有发展到今日美食艺术的层面。
那时候的五粮液也是极为普通的曲酒,只稍比北方的烧酒二锅头好一点,无论贫富,皆有能力给店小二几文铜钱,从酒坛里买出二两,以解乏助兴。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三姨父因当了右派,从宜宾地委行署专员的位置上被贬去供销社的门市部卖杂货,我和胞弟宾川常去店里串门,店里瓶装的五粮液算是曲酒类,标价也就4.6元一瓶,已是十分昂贵。“文革”落难的“黑五类”分子,及家道中落的市民百姓,多半只有饱一下眼福,因为当时每人每月的伙食标准仅有8-9元。那年那月,尽管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却远比当下每人开支千元以上还要高出许多。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宜宾燃面发展到了今天,开始选用本地优质面条为主料,以宜宾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猪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但见面条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既可佐酒,又可果腹,好吃得让你舌头找不到北。
今日宜宾,大街小巷里有数以百计的小吃店售卖燃面。每日清晨,出门即可闻到满街的燃面香味扑鼻而来,看到面馆里的伙计们用大铁锅烧开水,准备香葱、芽菜、碎米花生等佐料,忠于职守地站在店铺门口,迎候第一批食客的光临。你若走进任何一家店铺,端出来的每一碗宜宾燃面都是好味道,不愧为巴蜀一绝!人到此处,应着伙计们吆喝声,倘若不进入店铺,落座吃一碗宜宾燃面,方不能领略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地道韵味!
据说地道的做法是,面条入沸锅断生即用竹笊篱捞起,劲甩两下去掉多余水分盛入碗中。淋入炼熟菜籽油,趋热用筷子挑散和匀使之不起粘,随即淋上本地酱油、多种香料密制的油辣椒、宜宾芽菜末、炒熟碾成半碎的花生末、葱花挑拌均匀即成。如在面上浇一勺炒香的肉臊就是荤燃面,淋上骨汤则成燃汤面,怎么做都好吃。
宜宾燃面与五粮液一样,定要当地的水源制作,方显本色。倘若换了一种水,便做不出那味儿来。最地道的宜宾燃面确有秘方,如今已有第四代传人赵素,近十几年来在宜宾城中心经营着一家宜宾燃面总店,前几年又在城区里开设了旗舰店,正在将这一道中华美味小吃发扬光大。宜宾燃面总店的味道确实不同凡响,很难模仿。举例说,上世纪末日本人多次到宜宾考察五粮液厂出好酒的密笈,甚至花大钱买走了酒厂老窖池里的酒土,惟独缺了原水,高科技勾兑出来的日本五粮液也只能说是仿品,一到口中便知真伪。
也正如四川坊间讲究吃腊肉的方法,最高境界是吃“菜板腊肉”,说的是刚煮熟的腊肉,捞出锅后热气腾腾,须在松木砧板上边切边吃,混合着砧板上残留的松木香味,生铁菜刀上的金属味,灶台上弥漫的柴火味,灶王爷前佛龛里散发出的阵阵仙气,而且送入口的黑毛猪制成的腊肉片定要烫嘴,那才叫做原汁原味!过了那须夷一瞬间,味道便打八折,个中食韵,快乐指数和审美情趣,大概只有真正的“老饕”、美食家、或烹饪大师傅才能惮悟得出来。
从宜宾乘船顺江而下,沿江两岸皆是古色古香的集镇,像是北京的糖葫芦,连成一串,例如南广,李庄,罗龙,南溪,江安。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在古镇李庄,抗日战争时期汇聚了前来避难的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都集中驻学李庄,人数达逾万之众。其间到此做学问大家如林,计有: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劳干、夏乃鼎、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等国内著名学者、以及美国费正清、英国李约瑟等国际著名学者;下游辖内的南溪县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其临江城门巍峨壮观,保存完整,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门”。
这里也是我的父母人生落难的地方,父亲上世纪58年因与当时的学校支部书记言语不谐,被增补为“右派”,遂被发配,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这里的县中学教书,共同度过了22年的岁月历程,直到退休;偏安一隅的江安,抗日战争时期则汇集了当时国内科学及文化界的众多学者和知名人士,例如著名导演谢晋曾就读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张骏祥等戏剧名家曾在这里任教。在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年代,无疑他们是品尝宜宾燃面的第一代“外乡人”、“下江人”、或称“读书人”,并将宜宾燃面的好味道逐渐传向了外部世界。
(未完待续)
那座城,那碗面——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2)
那座城,那碗面——宜宾燃面的前世今生(1)
四川攀枝花二滩水电站打工见闻(3)
四川攀枝花二滩水电站打工见闻(2)
四川攀枝花二滩水电站打工见闻(1)
老成都北门纪事(5)
老成都北门纪事(4)
老成都北门纪事(3)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5) - 11/23/24
- 四川大学百二十年校庆杂忆 - 02/25/24
- 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忆旧 (3) - 0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