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浪潮中,人们对其潜力的期待与日俱增。尽管要独立研发出一个全面且高效的大模型在资源与技术上依然存在极高门槛,但基于成熟大模型的多样化应用已悄然浮现出无数可预见的场景与机会。虽然许多观点认为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指日可待,但在此之前,我们仍可设想人工智能在中短期内将为各行各业带来何种深远变化与机遇。
在诸多可能的应用领域中,有一个古老而执着的梦想历经千年仍未熄灭——飞翔。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自由飞翔”的愿景正逐渐从神话与科幻的想象转化为现实可期的探索。
我们这里将聚焦个人飞行与人工智能两大主题的交织与碰撞。我们将从最初的技术构想和装备设计谈起,进而探讨社会文化与城市结构在这一新型出行方式冲击下的重塑,直至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因素的深刻考量。当这场未来出行革命的复杂图景徐徐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人工智能主导的多维新世界里,飞行不再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有望成为植根于智慧、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全新生活方式。
构想与蓝图
如果我们回望人类历史,飞行的想象始终萦绕在文明的进程之中。自古以来,无论是东方神话中驾云升空的仙者,还是西方传说中借助羽翼高飞的英雄,人类对于脱离地面束缚、畅游天空的愿望从未消散。随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崛起,这种原初愿望变得不再只是空中楼阁。自莱特兄弟的首次动力飞行至今,我们已经拥有种种飞行器,从笨重的双翼机到轻巧的喷气客机,从航天飞机到高超音速飞行器,人类在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成就可谓辉煌。然而,这些成就更多面向专业飞行员或依靠庞大基础设施运行的航空运输体系。普通个人要想“随取随用”地在日常环境中翱翔,至今仍算是个富于挑战的梦想。
然而,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材料科学、电池与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的催化下,出现了一股新趋势——个人微型飞行器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并不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点缀。更有趣的是,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展现出推动者与协调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智能控制系统大幅降低操控门槛与飞行风险,使初学者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体验空中漫步;另一方面,AI有潜力塑造未来的空中交通生态,将个人飞行纳入有序的城市空域管理体系之中,使其不至于演化为混乱的空中游击战。
在谈论个体飞行的未来时,一个需要正视的现实是:人类身体结构并非为主动飞行而设计。我们没有鸟类轻盈中空的骨骼,没有蜂鸟般高频振翅的强劲肌肉,也缺乏有机形态能量转换的高效机制。即使配备人力驱动的轻量化飞行装置——历史上曾有过类似的尝试,如人力驱动的轻质飞机——这类设备要么飞行距离、速度与稳定性有限,要么需操作者具备高强体能与耐力,完全无法对标现代人期待的“即取即用”式个人飞行体验。此时,外置动力与控制系统成为关键,而这些系统过去往往笨重难控,需要大量专业训练才能驾驭。
人工智能在这个难题上扮演革命性角色。它可以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气压计、光学摄像头、激光雷达、红外感测器等)对飞行器所处的三维环境进行高精度感知,并实时计算出最佳姿态与动力分配方式。人类使用者不需要通晓空气动力学、气象预判或复杂的操纵逻辑,只需给出简单指令或目标地点,AI便可进行实时修正和路径规划。由此,个人飞行器从复杂的航空器械逐渐向“家用电器”或“智能终端”靠拢。正如智能手机让复杂的通讯与计算变得直观易用,人工智能也将让飞行变得如同使用一台智能化代步工具那般直观。
这种理想化趋势并非毫无现实支撑。目前已有若干家公司与研究机构在探索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技术,以期在城市短途出行中实现空中穿梭。这些eVTOL最初定位为空中出租车或紧急医疗运输的载具,但有朝一日,随着成本降低与技术小型化,它们可能逐渐延伸出个人版本。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是难以或缺的核心驱动力。考虑到低空城市空域的动态复杂性,飞行器必须应对诸如建筑物密集、电线与树木分布不均、无人机与飞鸟穿行,以及天气突变等状况。人类飞行员在短程、低空、立体密集环境中的即时决策压力极大,普通人若想介入这一领域几乎不可能。但AI可以接管这种超负荷的认知工作,让设备在后台自动完成复杂决策。结果是:个人飞行不再是高风险高门槛的特权,而有潜力成为一种经过智能化处理与安全冗余的全新出行选项。
当然,这一愿景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能源密度提升是重中之重,现有电池技术使得载人飞行的续航能力相对有限。虽然AI能够通过精密控制优化能耗、选择最佳航道和利用气流特征降低功率消耗,但无论多么智能的算法也不能凭空创造能量储备。只有当电池或替代性能源达到一定能量密度与稳定性,个人飞行器才可能支持较长距离、较长时段的运营。此外,安全与监管亦是重大课题。假如未来个人飞行器数量激增,我们必须有健全的空域管理系统来防止交通混乱和事故发生。AI在这一层面不仅为单机提供智慧控制,更有望担任空中交通网络的协调器,通过云端数据共享与实时计算,让每一台飞行器都成为分布式智能网络的一部分,以避免碰撞、减少拥堵,提高整体运输效率。
社会心理层面也需历经适应过程。与坐在商用客机客舱中不同,个人飞行器意味着乘员直接暴露于半空世界。这要求人们从心理上接受AI掌控的自动驾驶飞行。这一过程可类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最初的质疑与恐惧逐渐转向信任与依赖。只要统计数据与实践证明人工智能辅助的微型飞行器安全可靠,使用者会慢慢习惯在无需精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享受飞行乐趣。与此相伴的基础设施升级与法律法规修订也需同步进行。
从长远看,人工智能将个人飞行从极少数专业飞行员与特种装备的精英领域带向更广泛的民用与消费层面。这种转变也许需要数十年的技术演进和社会磨合,但其结果将是出行方式的全新维度扩张。当垂直交通与三维通行成为城市常态,我们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可以像选择步行、骑行、驾车一样自然地选择飞行。那时,人类对城市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感知将彻底改变。
(未完待续)
解开鸡与蛋的千古谜题:科学家找到了答案?
绿色空中交通:个人飞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地面到空域的社会再造:个人飞行普及下的社会重构
AI对飞行器设计、控制与产业生态的深层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人飞行:从幻想到潜在现实的技术跃迁
关于ChatGPT的记忆功能
Chegg公司兴衰: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教育行业
狭义AI超越人类的危险:4. 如何应对
狭义AI超越人类的危险: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危险
狭义AI超越人类的危险:2. AI应用的威胁
狭义AI超越人类的危险:1. 迫在眉睫
人类意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区别
人类意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似性
使用ChatGPT等工具的人并不多
ChatGPT优于人类股票预测者
艺术与科技:平行的无尽星空
- 解开鸡与蛋的千古谜题:科学家找到了答案? - 12/27/24
- 绿色空中交通:个人飞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12/11/24
- 从地面到空域的社会再造:个人飞行普及下的社会重构 - 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