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东西方两个思想中心的百花齐放
几乎是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先哲们思辯自然哲学的同时,在东方主要是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家百子百家争鳴也形成一个思想中心,当然也包括印度的先哲的的思考,但相比之下。东方的思想中心还是主要在中国的孔孟墨庄等的百花齐放。东西方两个思想中心相辉映,展示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辉煌。
东方中国的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诸子百家中最为有名的是春秋战国七子及十二流派,七子有:孔子。春秋人,著作有: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主要思想为:有教无类,“德治”、“仁”。孟子。战国人,著作有:《孟子》。主要思想为:“仁政”、“性善”、“民贵君轻”。荀子。战国人,著作有:《荀子》。主要思想为:“性恶”、朴素唯物主义。老子。春秋人,著作有:《道德经》。主要思想为:“无为”、辩证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战国人,著作有:《庄子》,又名《南华经》,最著名的篇章是《逍遥游》和《齐物论》。主要思想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韩非子。战国人,著作有:《韩非子》。主要思想为:提倡法制,实行君主专制。墨子。战国人,著作有:《墨子》。主要思想为: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十二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德治”和“仁政”,主张以礼治国,呼吁恢复“周礼”。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性善论 ”,而荀子则是对立的“性恶论”思想,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道家又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故成法家思想学说的代表人物。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墨家在立场上是和儒家对立的一派,在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齐名,并称为“孔墨显学”。
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纵横家是战国时期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后来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吕不韦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代表人物:许行。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
小说家,无代表人物,全系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者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医家,代表人物:扁鹊。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十二流派七子中的孔孟庄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在中国学界影响很大。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完待续)
No post found!
-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前言) - 01/28/25
- 欧州旅游:中东欧(三) - 01/27/25
-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城南纪事”(202) - 0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