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授们的圈子
研究这些教授们的时候,除了了解他们在学术界内外的地位和影响,有时间也值得尽量去了解他们的“圈子”: 他们的导师是谁,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怎样,他们的合作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而所有这些相关的人又在哪里做什么等等。
在研究学科方向的时候,通过这些圈子可以加深你对学科的了解。而到后面选择申请的学校的时候,这些圈子对你毕业以后的学术和工作就有决定性的关系。除了考虑学校的名声和学校专业方向的设置,知道你将来可能的导师是些什么人是最关键的。
如果你想留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特别是想找大学里的工作,你教授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圈子通常就决定了你可以进什么样的学校工作。这里我们多说几句。
一般而言,进一二流流大学的新教授都是一二流院系毕业的博士或者博士后。例外也不少,但例外就是例外。例外意味你比自己的导师和同学更优秀。正常情况下,能够进一二流的学校做教授的,接受你的学校里面一定有对你和你的导师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人。同时他们做的或者想做的工作和你做的工作非常有关。(三流四流学校的教授们做的科研或者不多,或者成果不是很有分量。在好学校读书的学生和他们交道通常比较少。找工作时进这种学校更多是靠你自己的成果和给人的总的印象。)
这种有关也就意味你们肯定早就有交道了。在今天的国外,在同一个方向上活跃的同行大家基本都是非常了解的。大家相互之间对各自在做什么和做到什么地步通常都比从期刊和会议上知道的要早2-3年的时间。你可能已经开始和他们中的一些人都开始了合作。而和你的同行建立起这种程度的了解往往起步于你的导师这座桥梁。比如我在毕业之前就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术会议上讲自己的工作,替导师审阅别人投到学术杂志的文章等。在这些活动中,自然会和同行打交道、交流。这些同行当然常常都和你的导师有很深的关系和交往。
就这样,通常在你才起步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果的时候,特别在一些合作的项目里,你导师的圈子就已经知道你这个人了。随着你的发展,大家对你的了解就会越来越多,对你的评价往往还在你自己都不觉察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到临近你毕业的时候,对你感兴趣的人所在的学校如果正好要招人,你就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所以你很早就要注意和大家的交往。
不要把这个圈子的概念误会成靠关系走后门的圈子。这就是现在学术交流方便的结果。在国外,总的来说个人能力始终是第一重要的。但你也得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出现,有人信任你才行。到你毕业的时候,如果别人没有预算招人,除非你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被特殊接受的机会非常小。但是在能力和成果大家都相近的情况下,这种关系绝对关键。我认识的在美国毕业后直接进了好大学和专业对口的大公司的博士和博士后们,绝大多数都是和他们导师的圈子有关的。
总而言之,你将来要打交道的人和导师不仅会是你学业上的老师,还和国内类似,常常是你下一步最关键的跳板。和国内不同的是,非学术上的厉害关系和算计在国外学术界要少得多。所以,你在为自己的未来做作业的时候,最好要记住透过表面的去了解后面的人。
当然,这自然带出一个明显的问题和它的答案,就是如果你去一个不是很好的学校读博对将来的机会意味什么。我们后面再聊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No post found!
- 大国竞局(六):政策整合与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 04/05/25
- 数字时代隐性威胁在法律与政治中的定位 - 01/12/25
- 大国竞局(五):能源政策与战略自主的未来 - 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