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骆氏亭(1)寄怀(2)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3)无尘水槛(4)清, 相思迢递(5)隔重城(6)。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1. 骆氏亭:处士骆峻家的亭园。古时对有德才而不做官者称处士。
2. 寄怀:寄托感情。
3. 坞:水边的高地或停船的地方。
4. 水槛:临水的栏杆,此处应指有栏杆的亭子。
5. 迢递:迢迢,遥远的样子。
6. 重城:重重的城郭,比喻距离遥远。
李商隐(813 – 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荥阳)人 。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两岁左右随父李嗣赴浙。几年后李嗣去世。李商隐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李商隐天资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至15岁,便因擅长古文和书法而得名。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16岁的李商隐移家洛阳,结识了前宰相、时任东都留守的令狐楚。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对他多有教导和提携。开成二年(837年),经过苦读和多次尝试,并借令狐楚之子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后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李商隐入仕20年,始终处于“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一生困顿不得志。
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唯美诗风的诗人,在遣词与格律方面力求完美。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诗和绝句。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时政题材的作品占了相当比重,留存下来的约有100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包括了以《无题》为题的15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的“准无题”诗近30首,大多为爱情题材,情思宛转,辞藻精美,寓意朦胧,一千多年来被广为传颂。
李商隐今有约600首诗传世。李商隐有《樊南甲集》20卷,《樊南乙集》90卷,《玉奚生诗》3卷,另有《赋》1卷,《文》1卷等,部分作品已失传。有保存完好的《李义山诗集》。 《唐诗三百首》选李商隐的诗作22首。
诗词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宋雨:我看过一篇评价李商隐作品的文章,说读李商隐的诗,切入点只能是通过感受和品味去把握其审美意象,进而达到心理共鸣。而对写作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了解则毫无必要。有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简直不应该去问。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唐风: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与大多数诗人相比,李商隐的一些作品较为含蓄、隐晦和空灵,似乎更可与绘画和音乐相类比。的确,当我们去欣赏无标题的绘画与音乐作品时,即便我们对作者和创作背景一无所知,只要作品具有一定的水准,我们便可以获得审美体验。然而,如果我们同时知道了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的具体背景,我们对作品的把握就有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想想贝多芬和梵高的作品,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我觉得品读李商隐的诗也是这样。
宋雨:是的,说这不需要那不需要的人,他们往往是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考证,于是他们就沿着自己的主观意向、而不是尽可能接近实际去阐述和分析,甚至信口开河、胡编乱造。这种情况在网文中多得不胜枚举,在正式出版的书籍中也时有出现。
唐风:李商隐的人生轨迹比较独特。他早年不幸,但十几岁以后连续遇到几个贵人,本来前途看好,结果却是坎坷终身。李商隐出生于荥阳(今河南荥阳,紧邻郑州西郊)一个下层官宦之家。他两岁时全家随父亲去浙江做幕府,8岁时父亲去世,全家回到荥阳。家族中有一位饱读诗书的从叔(父亲的堂弟)见李商隐聪明伶俐,便系统地教他读书。李商隐家境极为困难,他小小年纪就为别人抄书挣钱,补贴家用。
宋雨:那时候,入仕几乎是读书人唯一梦想。于是16岁的李商隐便怀揣自己的《才论》和《圣论》(现已佚)等文章,到洛阳去谒见前宰相、时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令狐楚。令狐楚读罢大为赞赏,随即把他招入自己的天平军幕府驻节郓州(今山东郓城),李商隐成了幕府巡官。令狐楚还资助李商隐去长安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离开了洛阳,调任太原尹。
唐风:令狐楚对李商隐不是一般的好,他待他如干儿子,不仅给这位寒门子弟一份工作,使其给家庭带来收入,而且系统教他作骈文。令狐楚是唐朝的骈文一流高手,在他的教导下,李商隐进步神速。这也是后来李商隐能写出格律精美的近体诗的技术基础。当然,李商隐与令狐家族的关系后来变得复杂,有人甚至认为成了他仕途的死结,这个我们以后会陆续谈。
宋雨:这首《宿骆氏亭》是关于李商隐的另一位恩公崔戎的。然而这其中的人物关系和作此诗的具体背景,大多数赏析文章都有谬误或语焉不详,甚至随意想象发挥。其中主要的谬误是说李商隐科考失败后住京城的崔家,而本诗是“离开崔家”在回乡的途中写的。我们在下面会作详细的说明。
唐风:本诗标题中,“宿”表明是旅居或留宿;骆氏亭指处士(不做官者)骆峻的亭园,位于长安城东郊外灞陵附近。这个骆氏亭应该是一个有房、有亭、有水的庄园。所以“宿骆氏亭”不是说李商隐就住在八面漏风的亭子里面。“寄怀”即(写诗)寄托情怀。崔氏兄弟因比李商隐年幼且未入仕,故李商隐直呼其名。
宋雨: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中那个“坞”(wu4) 字,记得在唐伯虎的《桃花庵歌》中也出现过(“桃花坞里桃花庵”),我曾怀疑是南方方言,去查了一下,应该不是。“坞”的意思是水边的高地或停船处,我认为此处是指小湖边泊船的地方。“槛”字是一个多音字,常见的发音读(kan3) ,如“门槛”。而此字在这里读(jian4),指(亭子的)栏杆。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幽雅清净的寓居场所,青竹掩映、洁净无尘、碧水清澈。
唐风:然而在这个时刻,诗人却“相思迢递隔重城”,想到了年轻的崔雍、崔衮(gun3)兄弟,希望自己的相思之情能够越过重重城郭让他们感受到。我看了好几个评注,都说诗人思念的对象居于长安,是跟他们分别后写这首诗的。这是不对的。仅从地理位置讲,骆氏亭在长安郊区,若崔氏兄弟也在长安,哪有“迢递隔重城”的道理。
宋雨:现在很多诗词赏析和评注文章,不好好考证且相互抄袭。有人还任意发挥,比如说李商隐与崔氏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情同手足,云云。其实李商隐早先与崔家并不认识。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隐第三次进京参加科考,再次落第。此时在郑州刺史李褎的推荐下,李商隐谒见了华州(今陕西渭南)刺史崔戎。崔戎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其收为幕僚。第二年(834年),崔戎调任兖州(山东一带)观察使,全家包括李商隐一同东迁,没想刚到到达兖州不久崔戎就病故了。
唐风:本诗写于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这时候崔戎已经病逝。此前一年,协助办完崔戎的后事以后,李商隐回到了家乡荥阳。年幼的崔氏兄弟不太可能返回华州或长安,尽管他们在长安确有私宅(李商隐《平安公诗》中有述),而更有可能随母亲返回家乡恒州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而骆氏亭在长安郊区,李商隐再次去长安干什么呢?
宋雨:此时,李商隐的两个恩公中,令狐楚已离开洛阳,崔戎去世了。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寒门子弟,李商隐多么迫切希望在仕途上立住脚。于是他于835年再次进京参加了第四次科考,可惜依然失败。唐朝的科考远没有宋朝公平,不仅没有“糊名”(让判卷者看不到考生的名字)、誊录等措施,而且达官显贵的推荐也至关重要。令狐楚早年对李商隐的关照是毫无疑问,但他在科举上对李商隐的提携似乎不很成功。
唐风:这首诗就是再次铩羽而归的李商隐在返家时写的。郁闷的心情、肃杀的天气与对往事的追忆交织在一起。就这首诗而言,虽然最后一句是公认的点睛之笔,它却与第三句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放到一起来赏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很有意思,李商隐第三句又回来写景了。其实,这是为最后一句作铺垫:秋日的阴霾不散,在寒气飘荡的夜晚……
宋雨:停!我认为你理解有误。根据我看到的所有参考资料的解释,这里的“晚”要么是指霜季来得晚了,要么是那天的霜下得晚了,没有一个解释为“晚上”的。除非你有什么别人忽略的道理,否则你一点你肯定是错了。
唐风:那么为什么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晚”就被理解成晚上呢?你可以说这个语境下必须解释成晚上。再看王昌龄的《九日登高》,其中有“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这里的“霜飞”当然可以按字面解释成“下霜”,但其基本的意思是“在寒秋”。我认为李商隐这句诗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因此,本诗第三句应该被理解为“在阴霾不散的寒秋之夜”。
宋雨:我再品味一下,感觉你的理解也有道理,就放在这里作为一说吧。 最后一句是本诗的精华,然而“留得”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听雨声”到底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呢?按字面上理解,意思似乎是湖面上有未清理的枯荷叶,将来一下雨就会听见雨打在上面的声音。
唐风:这里我与大部分的评论者意见一致,认为诗人描述的是自己正在听到雨水打在枯荷上面,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留得”二字,不妨被理解为“留下的”、“未被清除的”。
宋雨:诗人在寂寥之中静听雨打枯荷,究竟是倍感凄凉和苦闷,还是生出少许安详和慰藉呢?我想这就不必像有些鉴赏者那样去作太具体的猜测。不妨留给读者,包括当年的崔氏兄弟自己去体会好了。
唐风:李商隐的诗往往含蓄朦胧,整首诗体现的是一个总体的效果和意向。过分解读某个细节经常反倒不成功甚至曲解,比如说“秋阴不散”跟“雨打枯荷”应当是一个整体,因为“留得”二字,就断言下雨还未发生反倒可能误解了原意。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和诗的写作背景的考证是重要的,它对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和更好地理解作品很有帮助。
宋雨:这首诗,特别是其最后一句之所以广为人知,还要感谢《红楼梦》给它做了“广告”。在第四十回中,宝玉说破残的荷叶难看,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你注意到了吗,黛玉改了一个字,把“枯荷”改成了“残荷”,你认为是曹雪芹的对诗的记忆有误,还是他有意而为之的?
唐风:我觉得无论是一个字的改动还是小说中的那个对话,都是《红楼梦》作者有意为之。宝黛的爱情虽然一往情深,但黛玉寄人篱下,她对于爱情的前景既焦虑不安,同时也留有梦想与希望。“残荷”虽残,但可能依然有生命的迹象;而“枯荷”则是已经确定的死亡。所以黛玉下意识用“残荷”的意向是符合她当时的心境的。另外,从字面上看,“残荷”与“枯荷”似乎也稍有区别。前者既可以指花,也可以指叶,而后者一般只指叶子。黛玉心中以花自比,说“残荷”可能也有双关的意思。
宋雨:说黛玉的“残荷”一词有双关的意思,我觉得有点过度解读了。其实秋后干枯的荷叶破损,说“残荷”也未尝不可。李商隐写过多首有关荷花的诗,在不同主题和心境之下对荷花有着不同的描述。他另有一首诗用了“衰荷”一词,还有一首用了“败荷”一词。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在所有这些同义词中,“残荷”的意境是最佳的。也许是黛玉说的“残荷”让我先入为主了吧。
————————
Unburden Myself In An Arduous Journey
Bamboo shores, sleek railings, and the clear lake,
Over mountains and rivers, to you, I attach my heartache.
In this hazy and cold autumn night,
Raindrops on withered lotus leaves break the quiet.
(唐宋韵试译)
我的其它文章
【唐宋韵】6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谁说男儿不深情?
【唐宋韵】6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7)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6)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5)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4)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3)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2)
对未来四年的12点预期及分析(1)
【唐宋韵】61.《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
【唐宋韵】6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Waymo,GoCar 与 Cable Car 相遇在旧金山 (3)
Waymo,GoCar 与 Cable Car 相遇在旧金山 (2)
Waymo,GoCar 与 Cable Car 相遇在旧金山(1)
拜登赦免其子合情合法,但是……(3)
拜登赦免其子合情合法,但是……(2)
拜登赦免其子合情合法,但是……(1)
援俄“朝鲜人民志愿军”必定被率先剿灭
【唐宋韵】6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川普上任后应抓紧时间“放大招”
女子与数学(3) 我了解的几位math girls
为柳永“平反”(七)
为柳永“平反”(六)
- 【唐宋韵】63.《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02/07/25
- 谁说男儿不深情? - 02/02/25
- 【唐宋韵】6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