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54.《终南别业》王维

《终南(1)别业(2)》

王维

中岁颇好道(3),晚家南山陲(4)。
兴来每独往,胜事(5)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6)林叟(7),谈笑无还期。

1.  终南:即终南山。

2.  别业:别墅。

3.  道:这里指佛教。

4.  陲(chui2):边缘、边境,此处指山脚下。

5.  胜事:美事、令人高兴的事。

6.  值:遇到。

7.  叟(sou3):老翁。

王维(701—761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官员,他出身太原王氏大族,父亲做过汾州司马。王维少时聪颖,诗、书、画、乐皆通,14岁便到长安宦游。由于他的多方才艺,很快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王维20岁时中状元,其中除了学识的因素,也凭借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王维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入仕,早期任太乐丞、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等。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后,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问罪但被豁免,降职任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终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卒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享年60岁。

王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创作山水田园诗清贵两全、形神兼备。王维凭借清新脱俗的风格和他的绘画才能,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效果。加之王维笃信佛教,作品中又有“诗中有禅”的意境,他因此被称为“诗佛”。王维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豪放壮阔,也很有价值。另外,王维的一些精美的抒情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王维的作品集《王右丞集》由其弟王缙在唐代宗要求下编成(王缙时为宰相),共10卷,收录作品400余篇,其中古体诗150首,近体诗282首,其他文体72篇。当代较好的选本有陈贻焮的《王维诗选》,由中国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唐风:青年时代的王维似乎是上天特别眷顾的。他出生于名门、官宦家庭,从小才华过人,诗、画、乐、书法皆通,14岁时一入长安便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凭借能力外加岐王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他20岁便高中状元。在盛唐中期,这样一位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宋雨:你的意思是王维的人生高开低走了?我看也没有嘛。王维一生虽然不是官运亨通,但也没有大起大落,只是官做得不是特别高。他唯一的危机是在安禄山叛军中被迫做过伪官,但也被赦免了。王维的诗名流传千年,这岂是一时为官显赫所比得了的。

唐风:我的意思不是他官职的大小,而是他后来为官期间有些赋闲期,而且中年后就过着隐居或半隐居的生活。他二十几岁就开始笃信佛教禅宗、正式拜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王维三十岁发妻去世后就没有再娶。他虽身在长安为官却热衷写田园诗等等。这些在盛唐官员中有些异类。

宋雨:王维笃信佛教是受家庭影响。他母亲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名维,字摩诘,连读便是“维摩诘”,即来自佛教的著名经典《维摩诘所说经》。这就是为什么王维虽然也在朝中为官,但心态恬淡,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也透着佛性。王维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这首《终南别业》中略窥一二。

唐风:本诗标题《终南别业》中“别业”二字的意思就是别墅。有白字先生把别墅念成“别野”,听起来也差不多,哈哈。“别业”这个词现在用得少了。但其“别业”顾名思义就是“别的家业”,在古代一般指那些在市内拥有住宅者,在其他地方(通常是郊外)拥有的第二幢住宅。

宋雨:当时朝中的官员,有上朝和日常公务活动,在城里必须有住所。即使郊区有别业,也只能少数时间住在那里。那时的别业未必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郊外别墅”,它可以是简单的住所。这些郊外比较朴实的房子,还可作为赋闲者和隐居者的居住场所,住在那里既安静闲适,又可减少“长安米贵”的压力。

唐风:“终南”二字当然指终南山。现在确切知道王维约43岁(公元744年)时在长安东北的蓝田县辋川购置了别业,且王维另写过《辋川别业》一诗。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到底是一处别业的不同叫法呢,还是在两个地方的两处别业?从地理角度讲,终南山范围很广,也包括蓝田辋川在内,所以从地理概念上讲辋川别业称作终南别业并不为过。

宋雨:然而在我们经过考证,特别是阅读了“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先生的长篇文章之后,确信王维诗中的“终南别业”不是他后来居住的“辋川别业”。通过对大量王维诗歌的分析,该文作者发现在王维诗中,“终南”与“辋川”有严格区分(这与当时普遍的习惯一致)。而且,他从对王维诗的释义中还发现,居辋川时王维在做官,而居终南时他赋闲。

唐风:确实,根据我们的查询,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自岭南归长安后,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隐居了一段时间,这比他购买蓝田的辋川别业早三年左右。王维在《答张五弟》一诗中说“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也暗示终南别业不是后来辋川的那座大宅。

宋雨:本诗首句“中岁颇好道”中,“道”是指佛教的道行和道术。由于王维在终南山的隐居发生在他40岁时的中年,第二句“晚家南山陲”中的“晚”字就不应该是“晚年”,而是“近来”、“晚近”的意思。

唐风:颔联“兴来每独往”,表明自己是兴致一来就去野外走走,并无任何计划,而是随心所欲。“每”字表明他当时信步山林很频繁,不是偶尔为之。由于此时王维的妻子已经去世10余年,他很可能是只身前往终南山隐居的,所以事事“独往”。而遇到高兴的事情(胜事),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宋雨:“胜事空自知”中一个“空”字,字面上看似有许寂寥、无奈的意味,比如在“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李白)等诗句中就有这个意思。但这里我认为作者并无这样的感觉,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愉快的。而且从王维的作品来看,这段时间他与张諲(即张五,画家)、裴迪(山水田园诗人)等互有唱和,并非独自寂寞。这句或有几分好事独享的味道。

唐风: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显示王维水平的名句。从语法上讲,这两句是关于地点和时间的片语(状语),而非完整的句子。但作为诗并无不妥,它足以让人感受到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让读者去想象在山穷水尽、云雾升腾下的妙境,而不直接描写,我感觉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佳句还要更胜一筹。

宋雨:另外,云在佛教中有广阔、无常等意向,“坐看云起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禅意。有一年深秋,我曾经在New Hampshire叶红草绿的山里体会过类似的意境。我逆着潺潺的溪流而上,到了山高水穷的地方,坐在石头喘口气,看到云雾涌起,飘忽不定,顿时有一种超尘脱俗的感觉。

唐风:隐居的王维不是一个完全离群索居的人,他在与人交流中依然能得到乐趣。所以尾联中他写道“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中遇见老翁,谈笑甚欢把回家都忘了。把这种偶尔出现的与人交流作为结尾,显然是作者的构思。

宋雨:王维诗歌的题材、风格前后期有较大不同。前期较为进取、激昂,他的边塞诗基本写于这一时期。而中后期则多转向山水田园,表达闲情或禅理。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通篇是叙述和表达自己的心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情寄山水、心怀禅意,同时又有一定生活气息的人。

唐风:在盛唐时代,杜甫无名,李白名气不小,而王维则是名气最大的诗人。王维是信奉禅宗者,他以从容、闲适的态度去看待人间事物,并能以独特的眼光去领略大自然的幽静和美好。他那些带有禅意的诗语言清淡,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风格与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境界相契合。我问你一个问题:王维的这类山水田园诗你喜欢吗?

宋雨:王维的山水诗多有禅意和妙境,但总的来说山水田园诗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或许二、三十年后会更喜欢。相比较而言,现在我更喜欢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实,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许多都是不仅要“写境”,而且要“造境”(这里借用王国维对词的说法),而边塞诗所描绘和虚构的情境,反映了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胸襟,这是我尤为欣赏的。

唐风:就王维而言,他的那种隐居和寄情山水是有条件的。王维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以为然。陶渊明弃官归隐,落得后来贫穷甚至乞食,在王维看来是“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与魏居士书》)。他又说“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偶然作六首》其四)。王维与陶渊明显然不是一类人。

宋雨:实话说,王维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在我心目中却有几分缺乏担当的形象。他一生为官,但乏善可陈。他在官场上软弱、识时务、多逢迎。他中年后过着半官半隐的“朝隐”生活,寄情山水又低调炫耀,与他名字和“诗佛”的称谓似乎不太相称。他晚年说自己“偷禄苟活”,虽带有自嘲,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


我的其它文章

1 2 3 4 5
Total Page Visits: 237 - Today Page Visits: 2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