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后,皴法在中国山水画中出现。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技法,也是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标志。我们这个系列关心的是绘画中大量使用笔触时产生的美感的原理,而皴法也就是中国画的笔触之法。在传统山水画中,皴法用起来时大多都会用到很多重复的相似笔触。
皴法的“皴”表示用画笔,主要是用侧峰,在纸上摩擦产生的机理效果。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都在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中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皴法的变化和发展很难用一篇短文覆盖。我们在这里只能蜻蜓点水般看看山水画历史中的一些重要的代表和作品,看看笔墨皴法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大数定律有关的,是画面上那些大量重复的笔触和画家们对它们的掌控。当代人常说的形式美的几个要素如和谐,统一,韵律,旋律,对比等,都在古人的作品中有惊人的体现。
下面有很多可以看到笔触的高清局部图片。在手机上可以点击图片把它们打开,然后放大看细节。
五代:皴染俱备
皴法出现在五代,在宋代得到飞速发展和定型。皴法让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有了皴法以后,山水画也主要以皴法来区分各种流派。
皴法首先出现在五代后梁荆浩(850-911)的画中,他发明了“斧劈皴”,用来刻画北方的崇山峻岭。“有笔有墨,水晕墨章”,清代董其昌称荆浩为北方山水画派的始祖。他的《匡庐图》雄伟壮阔,全景层次分明,勾、皴、染并用。用中锋画山石,山头和暗处用小斧劈的皴法,再辅以淡墨多层晕染。他的皴法通过疏密、大小、方向的变化传递出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南唐董源(934-962)在荆浩的基础上为南方山水发明了“披麻皴”。他的《潇湘图》里的南方山水湖光山色迷蒙,山势平缓连绵,画面很有空间感。他点线交织,用披麻皴画山峦,用点子皴渲染植被。皴法和墨点既疏密有致,又随机自然。我们在后面会说明这种和谐后面的大数定律的机制。
南唐大师巨然(年代未知)继承了董源。他的这幅《秋山问道图》用了大量的长短披麻皴描绘山石,和谐中又有很强的动感;无数似乎随意铺洒的淡墨苔点,添加了生气和灵性。
北宋:山水巅峰,百代标程
山水画在宋代发展到让我们今天任然惊叹的高度。宋代山水画从技法到美学经营都登峰造极。五代至北宋过渡时的李成(919-967)发明了“卷云皴”;范宽(950-1032)师承荆浩和李成发明了“雨点皴”、“豆瓣皴”;郭熙(1000-1087)又发展了“卷云皴”;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1)父子发明了“米点皴”。
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山势雄逸,突兀巍峨,有很强的体积感和重量感。这里的树的造型大家称之为“蟹爪枝”,繁复强劲,缠绕盘曲中又有一种整体的统一,其奥秒又在大数定律之中。虽然李成有“惜墨如金”的盛誉,细看这幅画里的笔墨,该有的地方笔墨可一点也不少。如果我们从下往上慢慢地看去,仿佛会听到一首宏大的交响乐,一路起伏跌宕,变化万千,在画面的顶端达到全曲的最高峰。
继承荆浩的北方画家范宽(950-1032)的《溪山行旅图》一直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范宽和董源,李成被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写山,“中峰鼎立,巨碑式构图”,雄健坚实。在勾轮廓的基础上,用繁复的皴法描绘形体,墨色黯黑沉厚。这幅《溪山行旅图》,人称古代巨碑式山水画的典范。范宽的写实主义画风,打破了东晋以来居压倒性优势的重神轻形的审美观。对于很多画国画的人来说,临摹它是必修课。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幅画,不仅描绘山石的雨点皴是大数定律的最好范例,构图上它的前景中景远景正好有1:3:9的等比比例,视觉的跳跃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碑式的巍峨感。而远景和近景在画面上的分割也非常接近有名的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带来美感的科学机制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比较靠谱的解释。后面我们会提到。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是我最喜欢的一幅古画。整幅画面构图严整,笔墨润泽,层次分明,气象磅礴又温润细腻,其境其神,实在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画中的山石和林木也是我们这里的主题的绝好见证。
范宽《临流独坐图》是另一幅气势恢宏的全景大画。注意这一幅画上中央山脉的造型和位置。同样的,它的中景部分山脉也正好符合画面的黄金分割。
郭熙的《早春图》和前面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很有相似之处,特别是蟹爪枝的树。雄浑奇拔的山水,却有清新灵秀的初春意境。用笔也更灵动多变。
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之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和现在艺术品放在一起,仍然有很多不落后的现代元素。这幅画浓云翻滚,峰峦重迭起伏,梦幻般地飘渺于白云中,极富变化。他以大笔触泼染水墨,墨随笔走,在大块面中,又有各种不规则的横点竖点,以及他们父子独创的“米点”。这些点和勾擦的线条,让笔与墨有机地结合起来,山和云同时具备了温润和沉郁的色彩。
北宋王希孟(1096—?)的《千里江山图》大概已是家喻户晓。传说他在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为宫廷画院学生,宋徽宗赵佶当时是画院的老师,觉得他“孺子可教”,亲自指点笔墨技法。据说他18岁时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早逝。不过这些说法都无从考证,只能姑且信之。他这里的山石用了类似荷叶皴的皴法,再加上晕染。
北宋中期以后,士大夫对写实山水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苏轼(1037-1101)把画和诗书推到了同等地位,并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说,对一味写实很不待见。苏轼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使笔墨情趣和空间经营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前面我们已经看了不少画。相信下面这幅会给你一些小小的冲击。下面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和前面的李成范宽王希孟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突兀粗暴得无以复加?想想800多年以后,印象派画家们还因为笔触粗鲁被排斥在沙龙以外,这位苏大才子是不是太超前了一点?但就是它,2018年拍卖出4.18亿元的天价。有人这么评价它:“自由、率真、随性”。哈哈哈,是不是觉得这个评价也很“自由、率真、随性”?不过,就是这苏大才子,他说出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样的豪言壮语。打破法度规矩,直抒个人胸臆,这就是文人画的精髓。想想800年后的塞尚,毕加索,马蒂斯,达利,达达主义等,你也许会怀疑,这真是一千多年前北宋的画和思想?
(未完待续)
生命的轮回与哲思的沉淀:读辜学耕《枯荷的思考》
Luo Zhongli: Bridging Eastern Expressionism and Western Influences
云水写生:阿坝马尔康昌列寺
MoMA的历克斯·卡茨《四季》
情感与乡土的交响:罗中立的东方表现主义探索
周边转转
种瓜得瓜种花看花
山石纹理中的艺术哲学与情感表达
辜学耕的乡土情:现代艺术的探索与表达
辜学耕的乡土情:《一首大地的歌》和《打谷歌》
刘云山甘孜乡城写生:沙贡
皇甫起人的窗:现代重彩的诗意
谢和平院士匾额书法选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3)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5)
跨越时空的对话:辜学耕的《石鼓文》系列
刘云山写生:金川观音寺
大数定律和绘画(一)
舒炯:在墨色与线条之间,寻找书法世界的桃源
线条与韵律:刘云山的艺术修行
融合与禅意:米金铭的艺术语言
形式与情感:辜学耕的视觉语言
莫奈1540幅作品大合集
看廖新松《皮筋》系列有感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4)
高古轩近展:萨宾·莫里茨
高古轩近展:玛丽·韦瑟福德
高古轩近展:一个叫毕加索的外国人
高古轩近展:斯坦利·惠特尼
云水的空间
高古轩近展:珍妮·萨维尔
高古轩近展:南 · 戈尔丁
高古轩近展:贝内特·米勒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3):南宋
成都画家米金铭 (2)
成都画家李道德(2)
一路走来的油画花鸟(三)
一路走来的油画花鸟(二)
一路走来的油画花鸟(一)
邓代昆飞墨书锦绣
美国艺术家德雷克·卡尔 Drake Carr
海外艺术家黄锦江:于杂乱凡尘中自性自修
云水写生:甘孜普康寺
云水写生:甘孜石渠华智嘛呢石经墙
邓代昆:我之草书观
云水写生:甘孜石渠扎加寺
谢和平院士绘画作品选
冷柏青「大草」全国草书三十家学术邀请展作品
百年新发现|巴蜀是中国美术创作的高地与集聚地
林峤「章草」全国草书三十家学术邀请展作品
成都画家曹辉
廖新松:皮筋列传 (3)
廖新松:皮筋列传 (2)
廖新松:皮筋列传 (1)
书法赋
因无光而永光 — 癸卯春兴四首
成都画家何多苓(2)
舒炯印象·舒炯书法
书法“行者”舒炯:从融碑入帖到师古创新
【四川艺术人物志】舒炯
书里书外 胸中丘壑
大数定律和绘画(二)
成都画家何多苓(1)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 – 365幅作品
成都画家米金铭 (4)
王守德 – 重游猛追湾 往事涌心间
成都画家何志勇 (3) – 风景写生
成都画家何志勇 (2) – 风景写生
李道德油画作品选 (2)
李道德油画作品选 (1)
米金铭:沉迷新欢的一支老笔
四川古桥 – 观王培秋老师水彩画
成都画家王守德 (1)
成都画家李道德(1)
成都画家米金铭 (3)
享自然气息 得心境笔墨
成都跨界画家易柯(2)
成都跨界画家易柯(1)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7)
成都画家何志勇(1)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6)
成都画家米金铭 (1)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2):五代北宋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2)
成都画家云水刘云山(1)
漫步27届洛杉矶艺术展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1):唐代及之前
塞尚作品的超长视频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 01/16/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 01/13/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 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