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笔墨(4):元代

(这本来是为《大数定律和绘画》写的关于中国画笔触的一部分。本想短平快介绍一下,没料想超出了预想的长度。一方面中国画笔墨皴法历史悠久,比西方绘画笔触的历史长很多,历代大家和作品的精彩让人很难取舍。一方面也希望给大家一个尽量全面的印象。所以还是尽量把每个朝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都列了出来。本来只是一个过渡的补充,不想让绘画史喧宾夺主。我主要的兴趣是在绘画作品里面大量重复的同类笔触。虽然已经尽量压缩内容,但是还是不合适留在本来的系列里了。所以现在把这部分从新命名分段发。把后面几个朝代的介绍完就续原来的系列。但是,这些压缩后的内容就有点对不起现在这个系列的标题了。回头再修补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元代:远近世,求古意,清远自然

元代外族入主,亡国的文人被拒于朝政之外,在社会中地位低下,多只能隐逸于世俗,寄情山水,尚意识,追求格调高逸,审美标准因此发生很大变化。赵孟頫(1254-1322)逆行入朝,提出远近世,求古意的审美标准,倡导书法入画,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使绘画从院体派的工整细密转而成为质朴自然、纯任天真。推动了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了元代山水画清远自然的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

如果和前面列举的两宋的作品比较,我们更可以体会出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图》笔墨写意的随兴自然,简略朴素。树干只是简单的双钩,枝叶用各色墨点挥洒即成。山峦皴线柔和,节奏鲜明。整个画面朴拙清润,毫无斧凿痕迹。当然,它能被那么多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简单率性。感兴趣的朋友随便上网搜寻一下,就可以看到很多评论这幅画的妙处的文章。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元初高克恭(1248-1310)是和赵孟頫同时齐名的画家。他融汇多家笔墨,集众之长,泼墨写意,气韵闲逸,特别是发展了米家山水。下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重复的同类笔触。

元代高克恭《春山晴雨图》
元代高克恭

元中后期有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倪瓒(1301-1374)发明“折带皴”,王孟(1308-1385)发明“牛毛皴”。他们也和赵孟頫高克恭一起被称为元六家。不过很多人都视赵孟頫在书画史上的影响比元四家更高。

黄公望是赵孟頫的得意门生,有“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一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水笔触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相宜,秀润淡雅。后世大家称其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卷)》

元四家的倪瓒学董源、荆浩和关仝,创折带皴。他清高孤傲与洁身自好都表现在他的山水画之中,干净简约,意境幽远清逸,给人一种凄清冷寂的萧条感。倪瓒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很受明清大家们的推崇。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元代倪瓒《江岸望山图》
元代倪瓒《江岸望山图》局部

也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1280—1354)师法董源、巨然,擅长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下面这幅《秋江鱼隐图》山石皴染苍老浑厚,墨色湿润,浓墨点苔,潇洒自然。

元代吴镇 《秋江鱼隐图》
元代吴镇 《秋江鱼隐图》局部
元代吴镇 《秋江鱼隐图》局部

吴镇的《芦花寒雁图》的笔墨更有文人气。线条柔润,笔法灵活,疏简秀逸,自然平淡。一派萧瑟荒寒、凄清幽旷的意境。

元代吴镇《芦花寒雁图》
元代吴镇《芦花寒雁图》局部
元代吴镇《芦花寒雁图》局部
元代吴镇《芦花寒雁图》局部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与“元四家“的其它三人倪瓒、黄公望、吴镇都有交往。王蒙的画个性非常强烈,《青卞隐居图》是其代表作之一。元代是文人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说宋人用笔墨再现了自然,那么元人则还体悟到笔墨的形式美感,并借笔墨表达主观情感。而以繁复苍郁著称的王蒙,更是将情感与笔墨的形式美融合进画中,形成他独特的画风。

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
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
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
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
元代王蒙《夏山高隱圖》
元代王蒙《夏山高隱圖》局部
元代王蒙《夏山高隱圖》局部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