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voice_button buttontext=”听读全文” voice=”Chinese Male”]
梅宗周将自己培养的三个女儿嫁给了三位芝加哥大学中优秀的中国留学生。这三对夫妇曰后都成为了学贯中西的栋梁之才。 在他耄耋之年,为送美德夫妇回国,梅宗周和大儿子梅福強,大女儿夫妇,三女儿夫妇在美国最后的告别合影。

梅宗周的大女儿梅美德
梅宗周的大女儿梅美德,1921年回美国芝加哥,1924年 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同年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博士黄钰生结婚。

摄于芝加哥1924年
黄钰生是梅宗周选中的第一个女婿。1898年出生于湖北 沔阳县仙桃镇。1915年从天津南开学校筚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他是张伯苓的弟子,梅贻琦的师弟。1919年秋,黄钰生获公费赴美留学。
1924年,黄钰生获得芝加哥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硕士学 位,并与获理学士学位的梅美德结婚。

1925年,黄钰生携新婚燕尔的妻子,回到故国,重返母校天津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聘他为教育学教授,兼任大学部主任和秘书长。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煽发。曰寇炮轰了南开大学。 黄钰生临危不惧,指挥同学们紧急疏散,转移校产。而他和妻子回国十二年苦心经营織的小家,却遭战火焚烧,荡然无存。 毁家纾难,梅美德对黄钰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一国难当头,论职守,校产毁私产亦毁,于心无愧。倘若公毀私存,就可耻了。 现在你还有我,我还有你,还要什么呢……。黄钰生、梅美德 恪尽职守,家国情怀,令晚辈肃然起敬!
抗曰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高校内迁, 组成西南联大。黄钰生代表张伯苓校长,襄佐梅贻琦校长,担任建设长、师范学院院长。1938年2月奉命西迁昆明,组成 湘黔滇旅行团,师生分三路赴滇。一路由黄师岳中将担任团长,军事化指挥全局。黄钰生担任指导委员会主席,负责曰常具体的领导工作。全团师生近三百人,徒步3 8天,行程3 5 0 0 里,历尽艰辛走到昆明。那时,黄钰生64 0岁。另一路由梅美德、樊际昌、钟书箴带领教师及家属、体弱不适步行的男生和全体女生,共计600多人,分批经粤汉铁路到广州,梅美德在护送途径經香港、越南远征昆明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不幸于1939年7月12曰,英年四十,逝于昆明。
1938年秋,联大常委会委托黄钰生全权创建、管理“师 范学院”,与文、理、法、商四学院平行,同时将北大的教育 学系合并进来,成为西南联大五位院长之一。
1939年10月,联大校委会决议设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聘请黄钰生兼任附校主任。附校包括中学、小学。 他一生中“最感得意的是在昆明办联大附中这一段”。
人们感念黄钰生的办学业绩,称誉他将“无限遗爱永留西 南边陲”。“是解放前南开大学的象征”。
黄钰生是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的创建人和奠基人之一。
抗战胜利后,黄钰生任天津教育局局长。
建国初期,黄钰生本应是中国高等教育界高级贤达人士, 但不幸在1952年的三五反运动中,遭受诬陷,被从南开大学调任至天津图书馆任馆长。三十年来,黄钰生心胸宽阔,知荣明耻,修身立德,励精图治,把原来小小的市图书馆发展成为能与世界同行交流的一流图书馆。在他83岁高龄时,还赴美国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第100次年会。直到1986年,几经曲折, 黄钰生才被教育部批准,平反了三十多年的冤案,担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黄钰生先生 1990年在天津病逝,享年92岁。
梅宗周的二女儿梅美恩
梅宗周的二女儿梅美恩,天生丽质,父亲对女儿钟爱有加, 留在身边。为给爱女择婿,梅家餐厅的月末舞会,经常广邀周 边远离家乡,活跃进取的年轻学子。美恩桃李年华,不乏追求。
而美恩却告诉父亲,她喜欢位总是坐在角落沉思,默默聆听享受舞曲,很少上场跳舞的先生。这位男士就是芝加哥大学哲 学博士韦慤,他性情温雅,思想活跃,是中国同学会会长,美国中西部中国留学生会主席。美恩韦慤一见钟情。当年六月, 梅宗周亲自为爱女举办了芝加哥唐人街最隆重的婚礼。

新娘梅美恩左三,新郎韦慤右四,主婚人左后,牧师右二, 伴娘左一、左二,伴郎梅福庄右一,伴郎右三,
右一花童梅安娜是梅宗凯的女儿,提供这张原照时已八十岁 摄于芝加哥1920年6月
韦慤是梅宗周为二女儿梅美恩选中的女婿。1896年出生 在广东中山(香山》翠微村一个中医之家。自幼读书用功,成 绩优秀,思想活跃激进。他少年时便带头剪辩子,写文章抨击 清廷,13岁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年仅15岁的韦慤因刺杀清廷官员而遭通缉追捕。17岁出国留学,探寻救国之路。 婚后即带身怀六甲的美恩回国,投身于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 从此,美恩随夫踏上一条与中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曲折之路。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得知韦慤学成返国,非常高兴,立即委任韦慤为革命政府外交部秘 书,同时兼任他的秘书。6月,孙中山派韦慤、谢已原二人为 革命政府的代表,出席檀香山太平洋教育会议。韦慤结识了北洋政府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代表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发表演说,韦慤担任翻译。从那时起蔡元培成为韦慤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檀香山太平洋教育会议中国代表团

摄于夏威夷1921年8月
1921年-1924年,韦慤受钟荣光校长聘请,任职岭南大学教授。 这段时间,美德岭南毕业回美国读大学;美容、福强继续岭南中学的学业;美恩生了爱莲、建业一女一子。一家人以岭南为家,美恩挑起了相夫教子,照顾弟妹的重任。韦慤得以全身心辅佐中山先生的外交工作。
1922年6月,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宋庆龄和外交部长伍廷芳避难于岭南大学,伍廷芳念芝加哥与梅宗周旧曰世交情怀,住在韦慤和梅美恩家中,有美恩的照料, 老人家平静度过了他的最后的时曰。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韦慤协助苏兆征到香港与港英 当局交涉,迫使港英当局接受罢工海员的要求。韦想得到苏兆征信任,成为同志。
国民政府时期〈1925-1927〉韦慤担任外交部秘书兼国际司司长、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与韦慤初次相识,两人就中国革命与农民运动等问题,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受毛泽东的启发和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廖仲恺的帮助,韦慤一度回到故乡香山县开展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后,韦盤协同宋庆龄、谭延闺等六十 多位国民政府人员迁往武汉。
1928年韦慤經蔡元培推荐,任上海教育局长,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1931年韦慤应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之聘,任编审部主任八年。 在上海,韦慤积极参加了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抗曰救亡活 动。他出任上海《译报》总经理,创办《上海周报》。在宋庆龄的支持下,“保卫中国同題上海分会”筹集了价值十余万 元的物品和现款,由韦慤与新四军沈其震取得联系,将这批物资送往接济八路军和新四军。梅美恩在这些活动中,以女主人身份,用她一口纯正的美式英语,时髦的西洋作派和外界周旋, 成为韦慤地下工作的贴心内助和最可信赖的依靠。作为梅家二姐,他们的家也成为梅氏兄弟第二代在上海聚会的避风港。
1942年,韦慤带十八岁的儿子韦建业从上海转移到皖东抗日根据地。受任创办新四军江淮大学,担任校长。
1943年,由陈毅、张云逸二人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他长期为秘密党员,直至1960年12月才正式公开共 产党员的身份。
抗战胜利后,美国派遣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内战,组成由国、共双方和美国代表参加的军事协调处执行部,韦慤与自幼就和美恩讲英语的儿子韦建业参加了牮东解放区的军调部, 并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奉命至北平参加军调部工作。韦建业锻炼成一名出色的英文翻译,曰后成为外交部建部骨干。
1949年5月28曰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毅任上海市市长,韦慤与曾山、潘汉年三人被任命为副市长。
韦慤作为华东解放区的代表,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随即参加了开国大典。

图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怀仁堂休息室,毛主席与韦慤单独谈话,希望他继续作好“民主人士“。
美恩与韦慤跨洋渡海,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五十四年。是我们晚辈夫妻恩爱,携手共进的典范。我们永远纪念他们。
(待续)
No post found!
- 梅氏春秋(一) - 04/07/25
- 梅元皎:快乐摄影(16) - 02/06/25
- 梅元皎:身份突变赴美创业 (4) - 08/19/24
湖北沔阳县仙桃镇是洪湖地区的一个主要大镇,是沔阳县治所在。
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有唱词:“就像那正规红军打沔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