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105)

(续) 第十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我所经历的七个年代回眸

(五)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发生的“㈥·④”亊件,不仅直接影响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基于很多可以理解的原因,也使一直进展比较好的经济体制改革受到干扰,有些领域的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后退了。始于八十年代未的东欧巨变也对中国的改革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迈进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色彩主基调的九十年代。

我从1988年底开始,便在市场经济中摸索,主要是为一些民营企业做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工作中是明显的感觉到改革的步伐在放慢,特别是民营企业不要说是发展,不少的民营企业实际上面临的是如何在困难的经济环境下生存下去的严峻问题。

已经过去的新中国的4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下去,中国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1992年初,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进行了南巡并发表了他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新高潮。

邓先生的讲话谈到了“姓社还是姓资”、“市场还是计划”等一系列当时在思想认识上还比较僵化的问题,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的解放使改革开放迈出了一个大步伐,也让九十年代成为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

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批外资涌入中国,首先到来的是港澳台资金,我在那一年接待了台湾著名歌星高凌风,他实际上就是在一批台湾商人的嘱托下,先来到大陸来了解投资环境的,特别是像四川这样比较内地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因为小平南巡讲话更进一步的解放了思想,使得在体制内的大量的工作人员能够以“留职停薪”的方式下海到市场经济中来,所以1992年起在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的情况下,一大批民营企业应运而生。那一年我已经在西南财经大学辞去了处级行政岗位,以不需要坐班的高校教师的身份,既在西南财经大学教学,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开始在市场经济中游弋。

从1992年蓬勃兴起的经济发展势头很猛,使得在进入1993年后,通货膨胀的情况明显出现,为了稳定金融秩序,从1993年8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通知各商业银行开展保值儲蓄业务,用这种强有力的手段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保持了金融环境稳定,持续了好几年的保值儲蓄,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再一次掀起改革开放的新高潮。这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内容就是认同并且鼓励老百姓们可以以多种形式持有私人资产,而持有私人资产并且受法律保护是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所格守的信条,那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国九十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支持与鼓励老百姓持有私人资产的是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兴起。

九十年化开始,房地产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的中国经济改革跨进了认同私有财产并给予法律支持和保护的深水区,1990年前后出现的大幅度降低房产交易税费的政策调整,让房产的交易流通通畅起来,这是房地产市场迅速形成的主要因素,当然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也对这个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十年代中国房地产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以成都为例,九十年代前成都的商品房开发都在一环路以内,从最早的棕北小区到玉林小区青羊小区,以及后来的抚琴小区双楠小区都在一环路以内。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1992年后,商品房开发的势头很猛,成都西边的白果林小区化成小区石人小区,很迅速的把房子建到了二环路边,尽管当时二环路才开始修建。

我当时有幸进入了市场经济搏击,为后来的财务自由化争取到机会打下了基础,我所创办的公司有所盈利有所积累后,也把一些富余资金投向了房地产,整个九十年代我所购买的房子,最后留下来持有进入到20世纪的都有相当的盈利和增值,这种盈利和增值不是简单的翻翻,而是呈四五倍的增长。

中国的房地产是个奇异的怪物,计划经济下几乎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住房改革之前人们的住房都是单位上分配,这个时候中国的房地产产业几乎是个空白。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房改使得商品房的市场不仅有了而且突然很大了,于是房地产这个产业就一哄而起,九十年代这个产业的的特点是多而小,企业很多规模都不大,一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

因为这些房地产企业的规模都很小,所以在经营中。都追求一个资金流通快回笼快,因此房价相对偏低。整个九十年代的商品房的价格,都在2000元一平方米以内,多是1500元一平方左右。无论是哪一方面,包括开发商、购房者及政府与金融机构,都没有想到九十年代过完之后,房价会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上涨,所以在九十年代购买了房产并且能够持有的便是赢家了。

我当时是半是明白半是无奈,从1992年开始,到1998年,先后购买了20多套商品房,其中约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房子是作为当时生意上的融资手段购入的,后来在九十年代未我退出商海,回到西南财经大学重执教鞭时,这不到三分二的房子都作为清偿手段归还给了金融机构,但也持有大约10套左右的房子进入21世纪,这部分资产成为我后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上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应当是属于那种小心谨慎并且没有赌博心态的人。因为当时更多的生意人都一门心思把各种各样的资金,包括自有的借贷的都投入了企业的营运之中,当然做好了企业就做大做强了,但这是少数,更多的是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拼愽中无疾而终,企业终止时当年投入的资金都成为企业清算时的资产摆在那里,其实是一堆没有价值的破烂。

但我当时没有这样,除了维持正常的经营需要的资金为外,有时候有一些沉淀资金当然主要是经营利润,如上边所说我是半是明白半是无奈把它投入了房产和股市,当然也买了一些高档车。这种资产摆市按时髦的话来讲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时稀里糊涂的这样做了,后来中国房地产无论是产业还是价格都高速增长的时候,才知道这种歪打正着弄对了。

所以如果要总结自己在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摸爬滚打的收效结果,重要的还不是当时赚了一些钱,重要的是我没有把这些赚到的钱作为后来人们常说到的某人某人的“第一桶金”,去把企业做强做大。当时经营中确实也赚了钱,但最重要的是把这些赚的钱摆在了从今天的角度看是最该摆在的地方。

九十年代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是股市,1990年底,沪深二市的证券交易所相继开始营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9日开业,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3日开业。由于多种原因,两个交易所开业时乃至开业后相当一段时间,上市的股票并不多,开业当天上交所有8只A股上市,人称老八股,深交所有5只A股上市,人称老五股,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两家公司上市的A股并不多。

因为能够在沪深股市上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但当时的股份制企业还是比较多的,于是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场外交易的场所,在成都就形成了当年有名的红庙子股票交易市场。我当年的公司办公地址在蜀都大厦,所以很近距离的见证了红庙子股票交易市场的兴起和搬迁。在红庙子市场交易股票,就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十分有趣。

最鼎盛时,整个红庙子街交通被阻止了,遍街都是手持股份公司纸质股票的卖股者与持币的买股者,买卖双方面对面的讲价还价,谈妥了就一手交票,一手交钱。当时股票的价格波动也很快,有人戏称他在红庙子街的这一头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穿过整条街走到街的另一头时,刚买到的股票已经涨了,他顺势就卖了,叫做走过一条街,赚了一笔钱。

(未完待续)

1 2 3 4 5 6 11 12 13 14

1人评论了“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105)”

  1. 据说当年乐山的彭山路也是亚洲最大的股票黑市!那个场面就和赶场一样,场头买来场尾卖也是很壮观的🤣

评论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