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106)

(续) 第十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我所经历的七个年代回眸

在红庙子街上买到的股票,要分为两种情况,有一类后来确实在沪深股市上了市,你在红庙子买到的股票理论上也就是原始股了,上市后它的价格一般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这类股票是最翘的。还有一类是最终上不了沪深股市的,你买到后。就成了那家公司的股东。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分析判断的问题,需要去判断哪些公司的股票下一步最可能在沪深股市上市。

我当年手中就曾经持有大约15,000股在红庙子市场上被称作“小长江”的债券,他实际上是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债券,这15,000股小长江债卷,最初就是我的公司的一位员工在红庙子市场上买的,后来几经辗转转让最后到我手中成了长期持有。这支债券后来是以封闭式基金的面目上了深圳股市的,上市时它的名称叫“基金安久”,我持有的15,000股在上市前的确权中扩股成为了50,900股。

这个“基金安久”一直在我手中长期持有,当年封闭式基金的每年分红是相当丰盛的,至少当年所分红的金额早已超过了它的成本投入。我一直持有它到由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封转开”确权时它称作“华安策略优选基金”,确权时扩股为123000股,我一直持有它至今,2021年10月它的每股价格曾达到三元多。

因为红庙子市场的场外交易在管理上几乎是放任自流的,所以后来也出了一些问题,加之红庙子街在市区繁华地带,也不能长期被阻塞交通,所以后来由政府出面,把它迁移到白马市街的城北体育馆内,因为是由红庙子迁到白马寺,当时大家戏称为“红迁白”,在城北体育馆的交易政府加强了管理,加之这种场外股票交易自然的兴衰过程,当年鼎盛一时的红庙子场外股票交易市场也就逐渐的清淡下来了。

我比较正式的进入沪深股市,应该也是90年代的最后几年了,那个时候我所办的公司在逐渐的收缩,无论是个人精力上还是资金上都有一些富余,于是也去沪深股市上去小试了一下牛刀。不试不知道,一试才知道牛刀不在自已手中,自己手中根本没有刀,中国股市的投机性使得沪深股市十分诡异,熊长牛短是它常有的态势,在实际操盘中是很难操作的,当然九十年代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那一波“5·19”行情还是很鼓舞人的,“5·19”行情实际上是沪深股市的第一次井喷。

不过最终我在沪深股市上也应当称作赢家,这到不是我买进卖出的炒股,而是坚定的打新股,参与股票买进卖出的操作不多,即便买进了一些股票,也几乎是长期持有,所以最终还是获利颇丰。在股市中我的感受是绝不做短线,中线都不做,应当有价值投资的观念去投资股票。我这个理念还是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同,2017年中央电视台经济2频道“投资者说”专栏曾为我做过一个专题片,播出时间有将近20分钟,中心就是讲价值投资的。我的很多在股市上晃荡的体会,也在商务印书馆请我撰写并最后由它旗下《龙门书局》正式出版的《股市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中有全面总结。

上边说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给我做了20分钟左右的《投资者说》专栏节目播出,以及商务印书馆特约我撰写的《股市三部曲》,那是货真价实的,这两样东西你在百度上去输入我的名字都搜索得到。但我想要说的不是这点,我想要说的是炒股最不能听的就是专家的话,我都上中央电视台讲股市投资了,也出了洋洋晃晃七八十万字的《炒股三部曲》专著,也在股市上赚了钱,我应该算是一个专家了吧,但恰恰像我这样的专家给你讲的股市投资,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方法千万不能听进去,更不能信,我能给你的忠告一是千万不要迈进股市,二是即便按奈不住进去了,那就按自己的感觉去操作,千万不要听像我这样的专家的话,这样即便是输了亏损了心里边也坦然舒服。       

现在回过头去看九十年代的房地产市场,它其实的市场机制是健全的。首先是政府,当时政府的财政还没有“经营城市”的概念,所以也不是土地财政,税收充盈是来自于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的实体经济的。我记得当年市政府的主要政绩目标是府南河改造,为了推动这个改造,五个城区各自都握有一二环路之间的500亩土地用于招商引资改造府南河,我在1992年就是这样被时任书记的陈佐国招商进金牛区办企业的。

其次是开发商,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小规模经营,如果是要进行旧城改造,那得自己进行拆迁,如果是一二环路之间的新区建设,那得自己面对农户的青苗赔偿,自有资金一般把这两项工作做了就差不多了,房屋的建设还得靠银行贷款与建筑商垫资,所以也没有囤积土地靠土地升值盈利的概念,更没有这个能力,也是在很正常的修建商品房,尽快开发尽快建设尽快销售出去以保障资金链和盁利的正常。

房屋的购买者当时确实都是刚需,至多是改善型的刚需,没有现在把房屋当做投资这是主要投资手段的概念,买一套房主要是自己居住,即便要投资也是一些小户型,目标主要是租赁出去收房租作为收益,那个时候不大容易想象得到后来房价会长得如此凶猛,所以很多的人没有把投资房产作为理财的主要手段。至于我阴差阳错的买了那么10套左右的房子作为投资,我已经说过了也许那是半是明白半是无奈。

而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运作,当时还没有按揭购房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按揭购房并不普及和普遍,所以银行在房地产上的信贷主要还是开发商把土地拿来做抵押,贷款的对象是开发商而不是购房人,这也决定了当时银行在推动房地产开发中所起的杠杆作用不会很大。

政府、开发商、银行和购房者,大家都很正常的在房地产市场中形成了协调的商品房开发销售和买卖关系,因此它的泡沫很小甚至几乎没有,基本上是一个很正常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后来的发展一直是这样,那就非常好了,遗憾的是后来的情况完全发生了想象不到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十分令人担忧的房地产泡沫。

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最终还是扭扭捏捏的认同了国人持有私人资产是正常的事,这在思想解放上是迈开了很大的一步,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这个进步有多大:曾经被当做五类分子的地主富农,就是因为他们在解放前三年持有的土地和房产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所以被划成了地主富农,享受了将近30年的无产阶级专政,从有私人资产就是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也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也有有产阶级,到最终鼓励人们持有房产股票等私人资产,这当然应该是思想解放上很大的一个飞跃。

比较遗憾的是,国内的资产持有方式太少,严格说来就只有房产和股票二类。 A股市场是个捉摸不定的地方,他只有投机性没有成长性,有谁见过像A股市场在30多年中绝大时候都是熊市,牛市只有爆发性的几次并且每次爆发的时间都很短,而它的指数可以长时期的在一个箱体内徘徊,九十年代在1000~2000中徘徊长达十年,进入2000年后它也会长期蹲在3000~3500点,一蹲就是将近20年,中间只有很短暂的二次箱体突破后的上冲,一次是2007年的6000多点,一次次2015年的5000多点,这两次单边上升突破的的时间都很短,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清醒过来,它已经掉头下行了。这些注定了A股市场上的股票,不能成为私人资产持有的方式。

至于房市,我已经说过在九十年代,它是很正常的,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运作模式,都是一个极其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但后来的发展就面目全非了,就2000年之后它成了又一个怪物,这一点我会在后边回忆进入2000年的两个十年年代中说到。变味了的中国房市,已经成为怪物的房产,它也许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国人拥有私有财产的一条正常良好的途径与方式。股市那样,房市这样,国人持有私人资产的通道其实是很窄很窄的,从这一点实际意义来说,鼓励和支持国人持有私人资产也许很难落到实处。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597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