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118)

(续)第十一篇 教学相长   学在教中 — 我的教学心得与感悟

                           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哈拉巴文化。至19世纪沦为殖民地,古印度在4000多年的历程中创造了比古埃及、古两河流域更高更文明的的科学和技术。

古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俗称印度次大陆,它位于亚洲的南部,北枕喜马拉雅山,南接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北广南狭。这里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有着天然的封闭地理环境.境内地形复杂,地理条件极为悬殊。西北部的印度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以西,流入阿拉伯海,中北部的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流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和恒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直到殖民地时期,印度从来没有形成过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大小王国林立。由于印度次大陆本身就是世界三大人种,即尼格罗种、蒙古利亚种和高加索种,分别是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交汇处,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印度从来没有统一的语言,各民族和各部落使用自己的语言。目前大约有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印度还存在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全部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的种姓,等级从高到低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憎侣,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刹帝利即武士,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平民,经营商业贸易;首陀罗是所谓贱民,从事农业及各种手工业劳动,种姓世袭,而且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到处笼罩看宗教气氛,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印度入信奉的宗教极多,同一宗教还有许多教派,在印度,婆罗门教即印度教最为流行,而发源于此地的佛教却不太流行。信仰印度教的人占绝大多数,为85%,其次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谐相处。整个印度次大陆遍布无数漂亮的庙宇、雄伟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庙、犹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

古代印度人不注意记述自己的历史,他们喜欢讲神话故事,后世历史学家只得从神话故事中发掘考证印度的古代历史。印度文化主要是一种宗教文化。它推崇来世,轻视今生,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主张清心寡欲,反对执着追求,这种心态无疑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印度是天文学产生很早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之前他们就把一年定为12个月,360天,也有置闰的方法。公元1世纪后,印度陆续出现了一批天文历法著作,最著名的是《太阳悉檀多》。

公元元前6世纪开始到公元1世纪七百多年成书的《太阳悉檀多》,是古印度最著名的天文历法著作。该书讲述了时间的测量、分至点、日月食、行星运动和观察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还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古印度虽然在历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不太重视天文观测,因而总体成就不大。

古代印度人认为宇宙像一只大锅盖在大地上,大地中央是须弥山支撑着天空,日月均绕须弥山转动,日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大地由四只大象驮着,四只大象则站立在一只浮在水上的龟背上。

相比天文学,古印度的数学成就突出,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零”和数码是古印度人对世界的两项伟大贡献,现今算术通用的10进制“阿拉伯记数法”,特别是其中零的符号,是古印度人于公元6世纪发明的。至9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最早是由数学家梵藏在公元628年提出的。

古印度数学在代数和三角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梵藏约于公元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人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

大约在公元760年,一位印度人到达巴格达,将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哈里发曼苏尔,曼苏尔令人将其译成阿拉伯文,从此使印度数字及其计算方法被介绍到阿拉伯国家。

这种数字比罗马数字有很大的优越性,在欧洲很快普及,由于是阿拉伯人带来的,欧洲人一直称之为“阿拉伯数字”,而阿拉伯人自己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人数字”,二者有些关系,因都来源于印度数字。

古印度的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较完整的医学理论。古印度人很重视医学,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发现浴室、下水道系统等,表明4000年前的古印度人已具有相当的卫生和医学知识。古印度的医学集中体现在《阿柔吠陀》和《妙闻集》两大古典医著中。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阿柔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用水、地、火、风、空“五大”元素学说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载有内科、外科、儿科等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也记载了许多药物。古印度的名医妙闻和罗迦不但医术高明而且都有著作传世。前者外科手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者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对病因、病理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套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妙闻音译名是苏斯拉他,妙闻是中国古代的译名。他的外科手术独到,并精心设计了各种外科器械,著作收在《妙闻集》中。 《妙闻集》反映了古代印度外科学的发达程度,书中记有鼻成形术、白内障摘除术、膀胱截石术、腹腔穿刺术、环钻术、排脓术和割痔术等各种外科手术;记有切除、切开、割破、穿刺、探测、挤压、缝合等基本手术操作;记载了从准备工具到正式手术的具体程序;记录了各科外科器械,一般是铁制品,分钝器和锐器两大类,分别包括十字钳、镊子、类撬锁器、管状器、探条和刀、剪、锯、尖针、斧、钩等,还记述了外科人员的培训方法,《妙闻集》是一部外科学百科全书。

早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年),古印度的冶金技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印度最早种植棉花,是棉纺织技术的发源地。出于贸易的需要,古印度的造船业也较发达。古印度人最早使用烧砖建造房屋。公元前2500多年的哈拉巴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水平,使用青铜器农具,种植多种作物。古印度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种植者。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后重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6世纪以后由于铁器使用,古印度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更有较大提高。古印度人在公元前4世纪已能炼钢,新德里至今尚存一根5世纪时铸造的铁柱,高7.25米,重约6.5吨,几乎完全没有锈蚀。古印度的铜铸佛像很多,工艺精美。这些都反映出古印度的冶金技术水平。

由于最早种植棉花,古印度也成了棉纺织的发源地。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的棉纺织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远销国外。古印度人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烧制建筑用的砖块。从哈拉巴文化遗址发现当时的城市已有很多两三层楼房和1800多平方米的公共大浴室,城内有平直相交的道路网,还有完整的供水和排水系统。三四千年前就能建设如此规模的城市,当属世界之最。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648 - Today Page Visits: 2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