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123)

(续)第十一篇 教学相长   学在教中 — 我的教学心得与感悟

                             中: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罗马人征服了希腊人,却没能继承和发扬希腊人的科学文化。古罗马人在科学方面成就不大,但在实用技术方面有很大进展。

古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山脉从西北到东南、西南,纵贯半岛之上。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环海的半岛,海岸平直,沿岸岛屿较少,缺乏良港。意大利境内土壤肥沃,气候良好。雨水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等,园艺作物主要有橄榄和葡萄,半岛南部河口沼泽地区水草茂盛,适于畜牧业发展。

约公元前2000年,意大利人的祖先印欧部落从东北方多瑙河和克尔巴阡山周围,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创造了意大利的青铜文化。公元前10世纪末意大利进入铁器时代,出现了著名的微兰诺瓦文化。约公元前8世纪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伊达拉利亚文明对后来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来到南希腊和西西里岛进行殖民统治,建立了许多殖民城市,希腊人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也对意大利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据公元前l世纪的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年代为公元前734年至公元前753年,古罗马人便于以这个年代来纪年。但是,历史学家都不以这一说法为信史。自公元前l000年代初就有居民,这些居民中主要的一支便是拉丁人。据说最初有一个拉丁部落占据巴拉丁山丘,后来拉丁姆平原上出现了七个山丘部落,即巴拉丁、卡皮托林、阿芬丁、奎利那盟、维米纳里。埃斯奎林和凯里乌,七个山丘部落联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历史上称为“七丘联盟”。

罗马人建城后逐渐强盛。公元前3世纪时,他们控制了约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人控制了地中海和北海,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他们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西罗马帝国于476年正式灭亡了。

罗马人建立起了一个政治上、军事上空前强盛的帝国,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但罗马人太讲究实际,他们重技术而轻科学、重政治而轻艺术、重国家而轻个性,这种罗马性格不合适培育在希腊本土萌发的科学幼芽。古希腊的自由民可以有思索的闲暇,罗马的奴隶主虽然也有闲暇,但是他们把闲暇用在消耗从新征服土地上掠夺来的巨额财富,观看角斗表演,他们驱使着一群比他们自己的知识程度还要高的奴隶。

当然,罗马人中间也并不是没有可与希腊天才比肩的科学家和技术家。我们可以看到有自然哲学家卢克莱修、博物学家普林尼、建筑学家维特鲁维奥、农业学家瓦罗和医学家盖伦等。但与古希腊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的局面相比,毕竟大大逊色。

古罗马的科学的代表人物有: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普林尼(公元23—79)、托勒密(约90—168)、盖伦(129—199)。

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是古罗马哲学家。他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 他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他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

卢克莱修著有《物性论》,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自然界是由惟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原子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他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天命来决定,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卢克莱修对宗教进行了猛烈抨击。此外,他的社会契约的思想。你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普林尼(公元23—79)编著有《自然史》,内容基本上是经验知识的罗列,没有什么创造性见解,但他是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普林尼在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自然史》所含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包括天文、地理、农业、手工业、医药卫生、交通运输、语言文字、物理化学、绘画雕刻、矿物、冶金等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古代罗马科学史的重要文献。

《自然史》对古代自然知识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十分全面,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学等科目。普林尼以古代世界近五百位作者的两千多本著作为基础,分34707个条目汇编,范围极为广博。但是他在复述前人的观点时缺乏批判性,各种观点无论正确或荒谬,一律得到反映。特别是谈到动物和人类时,许多神话鬼怪故事夹杂其中。

普林尼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人类中心论,这一哲学立场贯穿在他的《自然史》中,得到了日益兴盛的基督教的认同,从而大大有助于著作的流传。无论如何,《自然史》出自一位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的人之手,诱使人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新奇感。这种对自然的好奇和关注的态度,是自然科学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

托勒密( 约90—168)完善了“地心说”,他著有古代天文学的百科全书——《天文学大全》也就是有名的《至大论》),如果要数那些本书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至大论》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本,直到十六世纪,天文学家的思想实际上还一直受这本书的支配。

为了解释某些行星的逆行及其运动周期中亮度明显变化的现象,托勒密采用了本轮—均轮结构:行星在一个较小的圆周(本轮)上作匀速运动,它的圆心在一个较大的圆周(均轮)上绕地球运转。 如果行星的速率在本轮上比在均轮上快,从地球上就会观察到表观的逆行运动:由于逆行只当行星在本轮的内侧时才发生,这时它离地球最近,所以显得最亮。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的天体模型能够流行千年,是有它的优点和历史原因的。它的几个主要特点是:绕着某一中心的匀角速运动,符合当时占主导思想的柏拉图的假设,也适合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易于被接受。用几种圆周轨道不同的组合预言了行星的运动位置,与实际相差很小,相比以前的体系有所改进,还能解释行星的亮度变化。地球不动的说法,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令人安慰的假设,也符合基督教信仰。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其次,从恒星天体上区分出行星和日月是离我们较近的一群天体,这是把太阳系从众星中识别出来的关键性一步。

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至于后来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这一千多年的事情了。教会之所以维护地心说,只是想歪曲它以证明教义中描绘的天堂人间地狱的图象,如果编纂教义时流行着别的什么学说,说不定教会也会加以利用的。所以,托勒密的宇宙学说同宗教本来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除了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 托勒密在地理学上也做出了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理学 的研究对象应为整个地球,主要研究其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等。他制造了测量经纬度用的类似浑天仪的仪器(星盘)和后来驰名欧洲的角距测量仪。

盖伦( 129—199)集古代医学之大成,对古希腊医学作了系统化整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三灵气说”。

盖伦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他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盖伦是最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 盖伦生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一个建筑师家庭,早年跟随当地柏拉图学派的学者学习,十七岁时跟随一位精通解剖学的医生学习医学知识,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

盖伦是最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罗马人统治时期严禁人体解剖,盖伦通过解剖动物来了解人体)、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一生写了131部著作,其中《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阐述了他自己在人体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570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