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152)

(续)第十二篇 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 — 我的民生观点

还有一个观念是关于对子女的期盼。传统的中国人都把子女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期盼,子女发展得好自己脸上有光,社会各界人士也是这样看你的,国人在对子女的期盼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宁肯舍弃自己的正常生活,也要支持子女能够很好的发展,为了子女的发展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以子女为重的观念在子女教育培养上有着充分的表现,有些匪夷所思的情况发生正是因为家长们过分的看重了子女的教育,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影响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家长。

中国的家长中有很多是属于这种情况,他们自己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错过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自己的发展因为教育程度不高不够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把这种影响扩大了,把接受教育作为人生发展中唯一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很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顾一切的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以便他们今后在人生竞争中稳操胜券。

中国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定位的错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一分定终身”决定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错误的模式无论对哪一方面来讲都是有害无益的。考上一所好学校是所有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而要上一所好学校的前提是中考和高考的分数,为了这个分数,首先是教育的宗旨背离了开发智力的基本目标,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扼杀了青年学生的活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在他们正该认识世界的时候却被绑在了分数的战车上,疲惫不堪的数年奔波劳累。使得他们无暇也无精力去关心他们该关心的事情,当然更不可能主动的去提升自我的能力。

教育的这种状况让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况,学校办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升学率,只要升学率上去了,在众人眼中这就是一所优质学校。要成为一所优质学校,除了要有优秀的教师之外,优秀的学生来源其实也很关键,所以寻求优质的小学生初中生一直是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学生为了取得进入优质学校的门票。优质学校必须要取得中考和高考的优异成绩,这里边分数是关键,所以我们的教育几乎都成了应试教育。

关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想在这里赘言几句。中国的基础教育个人一直认为学制太长,12年的中小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少有思维的提升与能力的提高,就是灌输的知识中,有一些片面甚至不妥的内容。比如长达6年的小学教育,撇开其他的内容不说就其知识的架构来讲,语文主要是两三千汉字的认识当然也包括阅读和写作,数学就是数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这是内容耗费了孩子们6年的时间。至于中学,学习的内容当然丰富得多了,但有些该有的内容一直缺位,比如学数学知识很多考点也很多,但逻辑学却没有,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学生几乎没有接受到系统的逻辑思维教育,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遗憾的事。

学校的紧张是提高升学率和寻求优质的学生,那学生和家长们紧张什么呢?那就是名校难求名校难进。学生们因为尚年轻也不是择校的主要角色情况还好些,家长们特别是笃信并进入那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状态的家长,那就不是一般化的紧张了,在关键的时刻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家长们的紧张或者说疯狂营造了一种适合教育市场化的氛围,起着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有一个就是养老问题。赡养老人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深刻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结构使“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思想根源皆源于此,尽管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变革,社会养老有所发展但仍没有成为养老的主流,早些年老人去养老院一度被诟病,似乎是家中子女不孝或者是有其他问题才使老人们住进养老院,近年来这种观念有所改变,进入养老院的老人逐渐在增多,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老年人的养老究竟是一个家庭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这是需要探讨的。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养老成为了老人自己和家庭的事,很少有人认为养老是社会的责任,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宏观上看现在的老人在他们的过往中,对社会是做了巨大贡献的,社会需要回报他们,当他们需要赡养的时候,赡养的主体不应该是他们自己和家属,而应该是老人们曾经做过巨大贡献的社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人都把自己的老年生活放在了一个夕阳西下的位置上,潜意识深处认为人老了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因此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有一种得过且过的错误观念,他们少有去回顾自己曾经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少有对社会提出保障自己养老生活质量的要求。传统的道德观念让他们认为养老是自己和家庭的事,出于少给家庭和亲人增加麻烦的想法,他们的养老生活不是追求高质量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养老是一种社会责任而造成的。

还有一个要提及一下的问题是,国人在看病求医用药上的理念。医疗应该是一种科学吧,从上世纪五四运动国人开始接触到“赛先生”到今天也不过百余年,所以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有许多盲区,反映在求医用药上就有很多盲目性了。比如,身体有点状况有一些感冒之类的一些小病,不少人还是把它看得很严重,少有人相信可以进行自我的身体调节让感冒之类的小病自愈,广泛使用抗生素广泛输液是国人常有的选择。

如果病情稍许重一点,也许是中国医疗机制平台自身有些原因吧,国人一般都只相信名医院大医院,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使用上的不平衡。对重病的恐慌好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患上了一些治疗难度较大的病乃至所谓的“绝症”,无论是病人个体还是相关的亲朋群体,都有点“谈虎色变”,能坦然处之因势利导积极治疗的不多。

在中医西医中药西药的分歧和争论也表现出国人在求医用药上一种困惑和矛盾。我在前面的回忆录中曾经专门谈到过个人对中医西医中药西药的看法,我虽然更倾向于认为西医西药更为科学一些,但对中医中药也不是一摡排斥,我主要是对中医中药为什么不进行“双盲试验”感到困惑和不解。其实中医中药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特别是对因人而异的对症下药中医中药有它独到之处,只是它的成功过案虽有不少,但普遍性不强,是一种科学普及性不够的表现。现在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有极端的表现,相信西医西药的人几乎是完全排斥中医中药,认为它不是科学,而笃信中医中药的对西医西药的排斥也很强,很多人认为西医西药,对个体的针对性治疗不是很强。

应该说其实有不少的国人还是相信中医中药的,特别是对人体的调节上不少人还是倾向于中医药的,但究其本质上说,相信西医西药的人还是占了多数,这从象华西医院省医院及几个市立医院经常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便可以得到了解,重病大病患者还是绝大多数都靠西医治疗的,曾经传为笑谈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专家张伯礼教授,2019年在武汉参加抗击新冠疫情时穿了急性胆囊炎,他没有采取中医治疗,还是到武汉协和医院用西医的手术摘除了胆囊。

另外就是传统的中医药医院,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它的科室设置还是按照西医的分类进行的也可见一斑,这使得中医中药有点被边缘化的味道,一个中医院的分科是按照西医的科目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至医难以进入医疗的主流这个使人很困惑的事实。

个人认为中医中药在某些环节某些个体还是有它独到之处,特别是对一些身体机能的调节治疗,以及一些像感冒之类的传染性强但症状并不严重的病症,中医中药的预防和治疗还是很有效的,在求医用药的过程中似不要一概排斥为好。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特点,不管是中医西医,都得因人而治,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去进行正确的选择积极治疗。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617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