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93)

第十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我所经历的七个年代回眸

我的回忆录已经完成了的九篇,行文一直都很流畅,也许是写实的原因吧,将近30万字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按照原来计划下面接着要写的,应该是对我的朋友我的亲人的回忆,但行文至此总有一种犹豫迟疑的感觉,所以迟迟没有动笔。究其原因,是在思维深处有一个如何评价亲人朋友的障碍,一方面希望回忆录真实贴切,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亲人朋友是怎样的就如实相记,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文字上过于坦白直率,好像也不是很妥当。于是有了想把这些内容稍放一放,等思绪理清楚了再说,加之近日在医院就诊时,被告之身体状况不是特别的好,于是有了把回忆录顺序和内容调整一下的想法,这便是今天开始的第十篇的内容,它主要想回忆记载一下我已经经历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本世记二十年代初的七个十年,我们称十年为一个年代,所以我把这一篇的付标题称为我所经历的七个年代回眸。

              (一) 炽热狂燥的五十年代

从我能记事开始,便迎来了共和国的建立和运行,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疾风暴雨炽热狂躁的十年,以各种各样的运动为主线条,节奏转换很快让人有些目不接暇。

解放初期的抗美援朝、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劥,除了抗美援朝外,其它的一些运动印象都很模糊。除了年龄很小的主要原因外,解放初期的运动方式和规模都不是很大,也就是所谓的群众发动不是很广泛,声势也不是特别的大,不像后来的运动群众充分发动,规模和声势都很大。比如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在城市进行得不多不深,三反五反虽在城市中进行,但针对性很强,就是那些有劣行的不法资本家,这些运动在一般的城市平民中涉及到的都不多。

至于抗美援朝在儿时的记忆中极深,除了这本来就是国之大事,宣传的力度极大极深,应该是家喻户晓的,而对于儿时的我来讲,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曲,整日都响彻在城市的上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儿时住家就在“皇城垻”边的光华街,所以对“皇城垻”印象极深,那里留下了儿时所有的欢乐。解放初期的成都“皇城垻”,就是北京的“天桥”,一个十分热闹聚集了各类杂耍与小吃售卖之所在,各类上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间艺人在此展示他们的才华,当然也是他们的为生之道,能够与龙抄手赖汤圆钟水饺一相媲美的各类川味小食也在此一展他们的风采。

杂耍中最吸引儿时的我的是魔术,其中有一繁一简的二个节目最为使人驻足。简单的是手玩,也就是一个民间艺人,几乎是空着手走到表演场所,或者是可以随手变出很多物件来,有的甚至是鸽子之类的活物,或者是把一个物件比如说一个鸡蛋随手在身上藏进摸出。繁复的称为变戏法,先是一个身着臃肿的人走到前面,一看就知道他身上藏了不少东西,然后两个配角拉一副黑厚的长毯遮住他,锣鼓一响长毯掀开,表演者就拿出一件一件的东西来,这不奇怪,因为上来时就会知道他身上藏了很多东西,使人十分惊讶的是,到最终表演结束是摆在场地上的东西之多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把这么多东西藏在身上的呢?

再有就是各种吃食,比如锅盔糖油果子三大炮甜水面三合泥,都是在简陋的摊子上现做现卖,让喜欢了解吃食制作的人大开眼界,而我就是这样的人。当年年纪虽小,但对各种吃食的制作十分喜好,经常在一个吃食小摊面前一站就是很长一段时间。比如打锅盔,当年的才是真正的打锅盔的技术,比较大众化的锅盔是有两种,一是白面锅盔二是红糖锅盔,当然稍高档一点的就有现在称为军屯锅盔的了。军屯锅盔的制作根本不是现在这种油炸出来的,油只有少许让锅魁不粘锅即可,全靠人工在锅上旋转燙烙锅魁,至基本熟时放入炉中烤出色香味,至于白面锅盔的制作关键是要制作成两层,很多时候从中破开夹上大头菜甚至卤肉食用。

当然那时的糖餅摊也与现在不同,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真的是把它当作艺术品在做的。他不以向路人兜售招徕人购买为目的,他无论是制龙还是画凤,都是一门心思一气呵成。现在这门手艺都被称作糖画了,以我儿时的回忆和现在的观察,应该讲当年皇城垻上的糖餅摊摊才是真正的糖画艺术。

在我1954年读小学前,儿时的依恋与记忆都留在了皇城垻上。解放初期那些清匪反霸三反五反的运动,运动的声势与规模都不及后来的运动,加之尚且年幼,所以对这些运动的印象都不很深刻,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在皇城坝上度过了儿时的年华,那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记,就是每年的五一节特别的是国庆节的大游行。成都的地貌与北京有点相仿,皇城坝上的皇城,也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楼台,像是一个小小的天安门,在皇城前面的皇城埧,虽说不大,但也可与天安门广场一比。所以成都的每年国庆节五一节,也与北京一样要举行大游行。我的家所在的光华街,是进入皇城垻参加节日庆典大会的一条分支大道,所以从节日的凌晨开始便有游行队伍从家门口走过,在家中2楼临街的窗口上观看游行队伍也是当年的一桩乐事。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的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正轨,皇城坝也开始了建设改造。记忆中第一批改造的是现在还存在的四川剧场,以及已经拆除了的百货大楼和新华书店。这三幢建筑虽说不高,但在当年也应该是很高端的建筑了,伴随着儿时在皇城坝的玩耍,也见证了这几栋建筑的落成。

1954年9月我读小学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记忆也逐渐产生,记得那一年开始推行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当然主要是粮食,因为这涉及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所以印象较为深刻。所谓统购统销,就是粮食等农副产品,今后不能像从前一样自由买卖了,产品生产者要把这些东西卖给国家,再由国家配售给市民。这应该是城市中商品粮的开端吧。

从1953年开始,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展示在了民众之中,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这个社会主义改造,它涉及的范围其实是很广泛的,既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也包括经济乃至经济生活的方式。因为当年年纪较小,对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感受不多更不深刻。但对经济和经济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年纪虽小,但也感同身受。

这在当时提为是三大改造,叫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革”。首先是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刚分到土地的农民,开始了由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改造阶段。因为居住在城中对农村的这个改造应该是虽有耳闻但不甚了解。但从1954年开始的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为不少手工业者就是我们的邻居街坊,发生的事情就在身边,所以了解多一些,所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组建手工业合作社,让个体的手工业者参加到这种合作社中去,我们的很多街坊邻居,他们原来的手工业作坊和门店都是个人所有自主经营,后来也就逐步参加到这种有组织的手工业合作社中去了。

声势比较大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最终发展成为公私合营。这个事情我印象比较深刻,是因为我的父亲原来是在一家绸缎店给老板也就是资本家打工,这家绸缎店最后公私合营了,因为我的父亲业务较熟,也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后来被选中为这个公私合营棉布店的公方经理,当时这种体制都设有两个经理,一个是公方经理,它应该代表的是国家和工人方面的利益,还有一个私方经理应该代表的是资方。当时这种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声势还很浩大,每有一个企业公私合营了,都要敲锣打鼓的游行燃放鞭炮予以庆祝。

到了1956年,各项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基本完成,这是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9月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认:“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上世纪50年代前半叶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的政治经济生活总体的还是比较平静,甚至可以用宁静来形容,所有该发生的事情以他该有的方式和谐的进行着,大家都平静的进行着那些应该发生的事情,并且从思想观念上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接受。

其实所谓宁静和谐,应该说在当时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对事不对人,对思想而不对个人。怎么讲喃?就是当时进行的所有运动,除了有针对性的镇压反革命、清匪反霸等外,包括三大社会主义改造,都是解决社会主义化事情本身,而不涉及原有的非社会主义化的人的处置,更多的是强调人们的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还不把个人作为特定的目标进行所谓的改造。简言之,所有的运动在进行中,都没有刻意对人进行好人与坏人的区分,更没有后来的阶级敌人的概念,所有的运动,多是围绕着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进行的。毛主席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比较代表了当时高层意图和思想,对运动中相当多甚至几乎是全部的人与事,都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来处理的,极少甚至几乎没有将这些人与事刻意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式来解决。

(未完待续)

1 2 3 4 5 9 10 11 12
Total Page Visits: 825 - Today Page Visits: 1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