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城南纪事”(200)

第十四篇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我的“城南纪事”

回忆录的这一篇想要记载的内容是这一辈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印象深刻难以忘却的事,既包括令人沾沾自喜乃至忘形的得意之事,也包括令人沮丧乃至叹息的唏嘘之事,当然也有虽然平淡但自已认为该记叙一下的有趣之事。年过古稀,一个花甲的七十余载中,与众多的同学朋友同事一样,经历了很多事件,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就是由这许多事件以及与在上一篇中记载过的很多人的交往所构成的,所以能把这一生中所经历的自己觉得应该记载下来的事情做记叙回忆,既是一桩快乐的事,也是我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

先来破一下题。这一章的标题定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取自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在那本书的第三十五卷中冯先生讲“江山易改稟性难移”,他用了一个“稟”字,后来被演化成民间中很通俗的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主要强调的是人先天所有的习性的天赋性和遗传性,我这里更愿意用“秉”这个字,除了认同习性的先天性外,还有点想强调习性形成的后天因素。至于副标题中的“城南纪事”源于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我把它改为“城南记事”是想强调一下我写回忆录的初衷与写作时的明媚愉悦心境心态。

从内容上来看,这一篇与上一篇《书山有径学海无涯—我的“大学”》各有各的侧重点。正好形成一种相互呼应,上一篇更多的记叙的是人,这一篇主要记叙的是事。虽然是分别记叙七十多年中认识的人和经历的事,其实也想通过记叙这些人与事,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上一篇通过我的“大学”的记叙,或多或少表现了我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和认知,这一篇想通过“城南记事”的记叙更多的表现一下个人自我的方方面面。所以你在这一篇中,会看到无论是“令人沾沾自喜乃至忘形的得意之事”,还是“令人沮丧乃至叹息的唏嘘之事”,都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源于我自我不羁自由开放的秉性,我也想通过这一篇对往事的记叙,梳理和总结一下自己的天性和对外部世界人与事的认识与处理习惯,简言之,就是让自己比较系统的认识一下自己。

上小学前的儿时,让我特别留涟的是在皇城坝和金河的游玩嘻戏,因为住家就在皇城坝和金河附近的光华街,这两个地方可以说是伴随着我长大的常去之处。皇城坝的区域其实并不是紧邻皇城的,它的北端距皇城还有一段距离,应该就是今天天府广场的北端吧,南端并不是止于今天天府广场的南諯,而是跨过了东䘖街街西衘街直到今天的陕西街和染坊街。很多人把皇城坝比喻为北京的天桥,现今的影视剧中北京天桥的热闹场面很多,不过那些是艺术化了的场面,真正的皇城埧或者北京天桥吧,真实的场面不会那么“豪华”。皇城埧中的主体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各类各样的吃食制作与售卖,另一部分就是各类表演的艺人。四川的小吃基本上这里都能找到,锅盔糖油果子三大炮油茶三盒泥汤圆饺子抄手应有尽有,吸引我在这里流涟的不是吃食的美味,而是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程序,孩提的我就是在这里明白了各种四川小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其中最让我入迷的是锅盔的打制。

传统的民间的锅盔打制,绝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种制作方法,今天的制作方法是不配称为锅盔的,它就是一个油煎或者油炸的面团。经典的锅盔打制用油是很少的,它从揉面到打制到烘烤有近十道工序,伴随这些工序的始终有擀面棒在案桌上的敲打声,这应该是它被称作为是“打锅盔”原因。近十道工序可分为几段,一是生锅盔的制作,各类不同的锅盔在制作中都有它的技术和技巧,比如最简单最便宜的白面锅盔,在制作生锅盔时主要的技巧和技术是要让它在烤熟后有两层,方便食者在两层中夹入凉拌大头菜或者卤猪头肉及其它卤制品食用,把制作红糖锅盔技术是否到家的检测标准是烘烤成就后绝不能让它漏糖。至于今天被称作军屯锅魁的,生锅盔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它除了要保障猪肉或者牛肉均匀的渗入面团中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烤熟后的锅盔食用时有很多一层一㕄的层次。生锅盔制作好后,是先在烤炉上边的平锅上烙制,制作者会不停的用手让锅盔在平锅上转动让它逐渐成形,差不多的时候便将它们放入炉中烘烤,烘烤的时候还要多次将炉中的锅盔反复翻面,让它各个部位都能均匀地得到烘烤。

皇城埧中的各类艺人应该是各种技艺都有,但规模和服飾都没有影视剧那么浩大和繁华,多是一些个人或是两三人的表演与展示,说唱类的有金钱板双簧清音音竹琴,也有不少的二胡与笛子独奏表演,他们兼带着售卖相应乐器,而更多的是武术杂耍杂技戏法魔术猴戏,这里也是围观群众最多的,艺人们的表演也是很尽力的。表演到一定时候需要收钱了,一般是艺人中的女性或小辈捧着一面锣绕场一圈,围观者把钱放入锣中,应该说气氛还是很和谐的,对我们这种小孩艺人好像根本没有打算收钱,而围观的成年人似乎都很自觉与情愿把钱币投入锣,使人感觉到解放初期那种很淳朴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小细节产生的问题后来一直在我脑中盘旋多年,就是表演猴戏除了表演的主角是猴子外,最后也是猴子顶着铜锣绕场一周让观众投币,无论表演和收钱猴子都表现得刹是可爱,但我始终不明白艺人总是用一根绳拴着它,我的问题是:是它本身就很听话,还是因为有那根绳拴着它才听话。

除了皇城垻儿时常去嘻玩的地方便是金河,说是金河实际上是金河在皇城埧两边的那一段,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街到染房街那一段。常去玩耍的金河这一段,河面并不宽,大约有四、五米,河岸两边临河都是民居,河水也不深,大大小小的孩子们都光着脚在水中玩耍,河水特别的清澈,小鱼小虾在河中游动都清澈可见。经常去玩的河段是今天的人民公园旁的半边桥到今天的百货大楼旁的卧龙桥一段,这一段间有好几座桥,桥头都有石砌的阶梯可以直接下到河道,可能是因为在城市中心的闹市区吧,常年在这里游玩戏水的孩子甚至大人还不少。读小学前的两三年,我基本上都是在皇城坝和金河中晃荡玩耍,度过了现在回想起来十分留恋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也就是在度过这无忧无虑欢乐童年的几年间,孩提的我目赌和见证了解放初期城市建设的“盛况”,那就是把皇城垻改造成人民南路和修建了当时极有名气的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及四川剧场。其实当年的皇城埧并不大,不宽也不长远没有今天的天府广场那种长宽,把它改造成为人民南路是1951年的事,那一年我四岁,从哪个时候起到读小学前,我见证了最早的人民南路的形成。最早的人民南路从规划建设开始便是今天的宽度,只是长度并不长只到了今天的红照壁光华街,而光华街就是我儿时住家的地方。为了建成这一条宽敞的人民南路,拆除了当时在皇城垻两边的明远楼正街、东街、西街、贡院街以及三桥北街、南街、西街,修建了从皇城洞口到红照壁街光华街的长约800米的宽敞道路。道路形成后开始修建当时应该是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那就是三层高的成都市百货大楼和4层高的成都市新华书店以及四川剧场,这三栋大楼都在新建人民南路两侧,百货大楼在东御街与人民南路交汇处,新华书店在西衘街与百货大楼交汇处,四川剧场几乎邻近红照壁街。

新修建的人民南路虽然宽敞,但几乎没有汽车往来,据说当年成都的所有汽车也不过二十多辆,所以宽敞的人民南路沿习了皇城垻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一个更大的“皇城埧”。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四川剧场建成后,以百货大楼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当年仅次于春熙路的又一个繁华区,因为有新华书店和四川剧场的存在,这个新的繁华区域的文化氛围更浓厚些。整个宽敞的人民南路也就是更大的一个皇城埧,除了来往的行人外,更多的是当年要有稍有一点较好收入的人乘坐的人力车,人们通俗的称呼它为“黄包车”。因为人民南路比较宽敞,所以当年每逢五一和国庆,从清晨开始便有集会游行的队伍从两侧的各条道路比如红照壁街光华街梨花街陕西街东衘街西御街往人民南路聚集,最后在这里聚会后走向城市各方游行,这两个节日也是儿时的我最为欢乐的两天,从清晨开始直到下午都可以在家中的楼上看到络绎不断的游行队伍从门前经过。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1 2 3 4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