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城南纪事”(221)

(续)第十四篇 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我的“城南纪事”

1983年是我的家庭生活改善很大的一年,那一年我的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在那一年有很多只有中学学历的各机关各部门的青年干部要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读大专文凭,他们先是要通过一场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这里边初等数学是重点和难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课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又成了新的重点和难点,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聘到了省商业厅和省供销社所属的很多公司为这些青年干部上课。因为是外聘授课加之省商业厅省供销社又是层次比较高的机关,所以上课的课时费是相当不菲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给四川省食品公司和四川省日杂公司的青年干部上课,后来因为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使我成了省商业厅和省供销社下属公司争聘的对象,既然出现卖方市场不用我开口买主们自然会竞相提价,所以我上课的课时费节节升高,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省商业厅和省供销社下属公司的几乎所有的电大班级,都要请我去篡讲一次应付考试,这种特殊的聘请课时费自然是很高的。这一年给这些学生的上课可以说是一举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经济的宽裕让我相继购入了当年还很时髦的彩电和冰箱,而比收入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上课认识了一大批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的青年干部,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文化程度得到提升之后都相继走上了这些部门的领导岗位,这对于后来90年代我进入市场经济时对有些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说到了在80年代大学毕业后通过校外兼职授课有了收入购买了彩电冰箱,就想顺便在这里插一段文字记叙一下当年使用家用电器的情况。国内家用电器的使用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才逐步进入老百姓家庭的,在这之前传统的时髦的能表明身份的至多是机械的,比如60年代70年代的“老三件”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我读大学那年也就是1978年有台湾产的单卡录音机流到了国内,虽然很简陋功能也很单调但已经让当时是大学生的我们十分惊讶了,我用的第一件电器就是一台双卡录音机,个头比较大音响效果也很好,价格相当不菲300多元一台,我是为了我两个刚出生的双胞胎能够在婴儿时期就有音乐可听,用当时我仅有的600多元存款的一半买下了它。后来在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因为孩子们每天要洗涤的东西太多,就买了一台半自动洗衣机,这是我使用的第2件家用电器,然后就是1984年春节前后,先是在春节前夕买了一台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看上了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最后是在给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的学生上课之后,在1984年夏天到来之前购置了一台有200多升的松下原装电冰箱,这种日本原装的电冰箱当年市面上是买不到的,是我上课的四川省五金公司的同学们知道我想购买之后,他们用他们的办法其实也就是某种权利帮我买到的。

1984年我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会议,那就是通过撰写论文投稿《金融研究》后并受邀参加了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召开的当年货币发行量讨论,我所撰写论文的情况以及会议的情况,特别是会议之后全国在国庆节前后出现的抢购风证实了我在讨论会上的当年货币发行超量的发言很客观正确的情况,我在前边的回忆录中多有记叙。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年那么一个高级别的货币发行量讨论会,与会的15位中除我是西南财经大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助教外,其余的都是当年金融界的泰山北斗,但这些带有权威性的专家他们在讨论会上的发言都是一味的讲形势大好货币量恰当,只有我不睬冒昧的不环顾左右讲了货币发行超量的老实话。会议结束之后的情况让学者们十分难堪,两个月后即发生了全国性的第一次抢购风,显然当年的货币发行确实发多了,这个情况不幸被我所言中。我一点也不为自己在那次会议上言中此事沾沾自喜,我其实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社会科学的研讨会,会后给我带来的印象和感觉特别的不好,主要是那么多位专家们为什么都会口径一致的为正在执行中的东西叫好,我觉得这缺乏一点科学研究的味道,也许是当年人年轻太血气方刚了一点,若干年后我还是明白了这就是中国的学者中国的知识分子,当年好像只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有这种情况发生,现在好像即便是自然科学,学者们也就是知识分子们似乎也是这样人云亦云了。

前不久也就是2023年国庆节前,我所在的西南财经大学的学院为庆祝国庆节组织我们退休教师聚会了一次,当然这是去年底新冠疫情防疫放开之后的学院首次为退休教师举办的聚会,表现了对我们退休教师的尊重和关心,在聚会中偶然听到的一个信息使我想记叙下边一段文字,就是从1984年开始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的筹备和组建,在退休教师聚会中听到的信息是好像在2025年到来之际学院准备要出一些纪念册之类的纪念品,学院领导在退休教师节会上约请退休教师们积极撰稿。这个信息触发了我想把当年的情况回忆一下的念头,因为严格的说我是当年组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比较核心的几位老师之一,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对当年组建过程中的不少问题乃至矛盾都知道的比较多。

1984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四川财经学院准备要组建经济信息管理系,这是当年几乎所有比较有一定规模的财经院校办学的趋势,那一年四川财经学院已基本确定要改名为西南财经大学,所以增加一些新的比较前沿的学科与专业就更迫切了。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立得有经济信息管理系,设有经济信息管理和经济数学两个专业,所以这边四川财经学院也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筹备,当时对筹办这个新专业很积极并且也基本得到学院认同的人选是我们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的明老师,因为各种原因我和数学教研室的其他几位老师一直和明老师有比较好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所以当明老师开始筹备经济信息管理系时便首先告诉了我并希望我给予支持和协助,事实上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到1985年经济信息管理系正式挂牌成立,我一直和明老师一起在做筹备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工作,当时明老师主要负责和学院领导及外界的联系,我主要做了些筹备工作中的具体工作,比如计划设立的经济信息管理和经济数学两个专业的设立必须上报的才培养方案就是由我执笔完成的。

按当年设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思路,它应当是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经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原来的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所有老师,以及我们原来基础部数学教研室的一部分老师,都是筹备中的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体教师,因为是建办一个新的专业大家的热情都很高也很积极,申办的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富有成效。进入1985年筹备工作更加紧锣密鼓的进入实质性阶段了,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的学校领导,已经在开始考虑成立后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的领导班子,因为筹备工作一直是明老师领着大家在进行,所以说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老师们都认为他应该是顺理成章的系领导,确实明老师也是学校最终确定的系领导之一,只是有一点小插曲的是学校又安排了原在工业经济系的曾老师与明老师一起搭建经济信息管理系领导班子,从学科的角度这其实也很正常,经济信息管理系确实需要一些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来加强。问题的矛盾是拟议中的经济信息管理系领导班子由学校的庞副校长兼任系主任,曾老师和明老师都是副系主任,这个似乎也没有啥大家都觉得应该是这样,问题在于学校最后需要明确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两名副主任中谁负主要责任,学校最后的意思是由曾老师负主要责任。

这一点首先是明老师就很为难了,除了按照学科分类经济信息管理系应该是理工科专业外,事实上明老师筹备这个系花费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学校的这个安排就难免产生一些不是十分和谐的因素,明老师当时对这个安排还是有些情绪的,他也对我表示了这些情绪,我当然除了好言安慰之外也没有更多的话可说,其实这个事本身就没有我的发言权说了也不起作用。但个人真实的观点其实对这个所谓负不负主要责任并不十分介意,我觉得如果由明老师负主要责任固然很好,但学校要安排曾老师负主要责任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我其实向明老师表达了这种观点,并且劝慰过他退后一步自然宽,不必为这个事情心生介缔甚至产生矛盾,比较遗憾的是,似乎明老师并不这样想,所以后边的事情就比较麻烦,也使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很为难了。

(未完待续)


我的更多文章:

1 2 3 4 5 18 19 20 21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