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78621.org/wp-content/uploads/2022/02/xrzbioheaderArtc.png)
第十三篇 书山有径 学海无涯——我的“大学”
今天是2022年12月1日, 三年前的今天有疑似受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在武汉被发现,吹哨人李文亮先生曾予以警示,遗憾的是被忽略了。三年来,新冠病毒肆虐地球,让人类遭受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和折磨。世界大家庭大约在一年前因为病毒毒性的弱化而逐步放开,我们在“清零”的工作中又与病毒抗争了一年,到今天传来我们也会逐步放开的消息,看来世界和人类可以和新冠病毒说你好了。我大约也是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开始动笔写自己的回忆录的,三年时间中不知不觉居然完成了近50万字,也算是三年中的一个“成就”吧,已经完成的近50万字回忆录有十二篇,今天准备动笔写第十三篇,我把它的副标题命名为《我的“大学”》,想要记录以我的“大学”为副标题的过往回忆的原因有二个,篇名命名为我的“大学”,也寓意于这二个原因之中。
首先是撰写回忆录的起意和过程。应当说三年前有撰写回忆录的打算并逐步付诸实践时,思绪还是比较随意的,当时因为闲来无事有关方面又提倡老人多留家少外出,于是就有了记录自己几十年学习和工作生活的想法,最初就是觉得该把这几十年来的学习与工作总结记录一下,所以前两个篇章“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的学习生活”、“吾有所思吾有所为吾有所乐——我的工作生涯”虽然也有10余万文字,但撰写中更注重的是当年学习和工作的过往经历的写实与记录,所以也留下了一点文笔比较粗糙内容比较紧凑缺乏隽秀之感的的遗憾。尽管因为文字的客观真实性较强,也得到读者朋友的一些好评,文字在友人中传播时,正值电视剧《人世间》播放,有朋友和同学谬赞这是“许老师版《人世间》”,还有“白天读许老师回忆录,晚上看《人世间》”之说,但笔者自己还是认为回忆录中那些不满意之处仍是一种遗憾,总想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弥补一下。
所以在后来的篇章中,便有了“欢乐与成功同在,遗憾与教训同行——我生活中的‘得失’”、“胸无大志,随意而行——我的人身自描”、“充实自知自信自明——我的人生追求”以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所经历的七个年代回眸”与“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的市场化——我的民生观点”这些补充性内容,它们一方面从内涵上是把我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内容回忆得更丰富描写得更细腻,另一方面从外延上也是把回忆录的的涉及面扩大了一些,借撰写回忆录的机会,展示了一些我想表达的一些其他内容,比如共和国70年的历程,比如我的民生观点,等等。
再有就是回忆录撰写的文字难度。回忆录的前几个篇章,包括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回忆、我的子女教育和理财、我的海外旅游与身体康健,因为都是一些写实的内容,当年的情况是怎么样就怎样写,好像文字描写的难度不大,文稿的形成有顺事成篇一气呵成的味道。但愈到后来便感到文字的组织有些难度了,比如对共和国70年历程的回忆,对我所看到和观察到的历史事实是如实记录的,但对这70年共和国的历程我个人的认识和感悟,在文字表达上就不得不委婉一些了。又如,对一些民生问题的市场化问题,从学者的角度记录和分析它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当然比较坦率,但对造成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市场化这些乱象的起因和动机分析就不得不十分含蓄了,一位朋友在读了我那段洋洋好几万字的文稿后,直言不讳的说“政府把这些不该市场化的麻烦事都推给市场了”,友人可以坦言,但我在用文字批评政府的时候,还得要谨慎些尽量委婉含蓄些。
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计划中回忆录的有些篇章至今没有动笔,表现出种种的迟疑和犹豫。小的方面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的亲人”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的友人”这两个篇章,一直犹犹豫豫在如何客观描述亲人和朋友中徘徊,总是担心因为回忆录的客观写实会有所不妥,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窗户纸都需要捅破的。大的方面那篇“普世价值和社会集权——我的世界观念”便感到很难措词了,能很难想象我会用什么样的文字集中在一个篇章中阐述我的世界观,我肯定不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言不由衷的客套话乃至假话,但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各种综合复杂的因素下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好了,现在有了撰写我的“大学”回忆录篇章的想法并且事实上已经动笔了,这两个问题也似乎可以尽力解决了。在我的“大学”这个篇章中首先会尽一已努力去补充回忆录前几个篇章中一些言未尽的内容,弥补自己不满意之遗憾,让回忆录的内容更丰富些更充实些更生动些。同时也把一些觉得在文字上不太好组织的内容放在这一个篇章中,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回忆这些内容也许文字上好措词些,这样也能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感悟予以表达。
因此在这一篇章内容中,会有不少对于我的亲人和朋友的回忆与描述,这些亲人朋友中既有我年轻时给予我极大帮助的“贵人”,也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影响的“高人”,当然也有所谓的“平常人”,他们都是我觉得值得我回忆和留恋的人。这样在这一些内容撰写中,更多的是当年友情交往的写实,对他们的评价和议论会较少些。而关于现在说得比较广泛的“三观”特别是世界观问题,我的观念也会出现在这个篇章的不同地方,我会尽力的通过一些故事性的描述来表达我的观念。
最后要说到的一点是何以把这一篇章的副标题取名为《我的“大学”》,它有客观和主观上的两方面因缘。客观的因缘是我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大学有关,从尚未入学的幼年起,直到2019年从民办高校再次退休,几十年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是在大学中度过的,这是客观实际。主观的因缘是在我个人的认识中,“大学”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社会就是一所大学,贵人、高人、親人与朋友,都是你在这所社会大学的老师,是他们指点和引导你懂得了人生,所以在这一个篇章中,我会记录到这所社会大学中更丰富的内容。
最早与大学相关的记忆应该是解放不久的50年代上半叶吧,当年应该就是四五岁到七八岁,我曾经多次随我的母亲到位于十二街的四川音乐学院旁的一位“资本家”家中作客。这家人姓罗,安徽人是我父親同乡,主人是后来被称作“资本家”的一位面善慈祥的长者,他有两子一女年龄比我大3~10岁,能吸引孩提般的我总是期望到他们家中去作客的正是这三位哥哥姐姐。
我们那时住家在城中的光华街,作为城市平民我母亲在那里自己生产拖把自产自销,每次要去罗家做客时,作普通劳动者的母亲都要梳妆打扮一番,穿上平时基本不穿的旗袍,叫上一辆黄包车前住,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到罗家做客的珍重。罗先生的家是四川音乐学院旁一个很大的别墅或者叫院落吧,除了那栋两层的小洋楼外,有相当大一片土地种了很多果树,这个院落与四川音乐学院紧邻,有一道小门可以直接进入到学校,这是我认识大学的开始。
后来得知罗先生是我父亲做学徒和店员的丝绸店的老板,我的外婆曾在这个院落中为罗家做过佣人,当时称作“老妈子”,因为这个原因,我母亲早年就经常到罗家玩耍,因为年龄相差不大,那三位我觉得应称住哥哥姐姐的称我的母亲为“惠姐”,因为我母亲名叫张惠兰,这好像辈分有些乱了,主要是我的母亲18岁就生了我,从年龄上她也比那三位哥哥姐姐大不了多少。后来便是这位罗家长者介绍其实是作主让我的母亲嫁给了抗战期间从安徽逃难到四川的我的父親,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母亲每年总有几次到罗家做客。
我印象中的罗家长者完全没有后来被称作“资本家”的概念,他肯定是一位知识分子,一副慈祥善良的面容让人觉得可亲可近,因为当年年龄太小对他的专业竞毫无所知。那三位哥哥姐姐便一直是我所崇拜的楷模,家庭的教养使他们温文尔雅举止得体,每次我去时他们都会带着我这个小孩在他们很大的院落中游玩,有时也穿过小门到四川音乐学院看看,在那里他们会给我讲述音乐学院是干什么的,还会进入到琴房去看大学生们弹钢琴拉小提琴,这应该是他们对我认识大学的启蒙吧。
应该说在我十岁之前的少年阶段,到罗家做客还是我很期盼的,每一次去都会从罗家长者和那三位哥哥姐姐们处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启示,更多的是接触和认识到了他们的那个世界,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友谊有善良的所在。罗家长者和三兄
妹每年也会到我家做客一两次,一般是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因为我家位于光华街的房子二楼上可以看到庆祝节日的游行队伍经过。
(未完待续)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生活中的繁琐小事(268)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58)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80)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6)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5)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4)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3)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2)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1)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 (7)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衣食住行(250)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67)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66)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65)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64)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我生活中的繁锁小事(263)
-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人生回忆(前言) - 01/28/25
- 欧州旅游:中东欧(三) - 01/27/25
- 许仁忠: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我的“城南纪事”(202) - 0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