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跨界画家易柯(1)

最近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成都的画家,说如果我有兴趣,这是一位值得介绍的画家。因为这位本来是一个颇有成就的作曲家,退休以后才开始画画,一画而不可收。当时朋友说:他到现在画了八年4个月了。昨天刚画完了第1850幅画。我算了算,不到两天一幅!不说数量,任何人一心一意画八年,哪怕就是坚持八年每天画几笔速写,那都需要全身心的热爱才做得到。所以我马上就好奇起来。一个作曲家突然全身心的投入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表达世界里,不会只是”兴趣“或者”爱好“那么简单。

我有很多画画的朋友,也有很铁的哥们是有名的作曲家。却没有画画的作曲家朋友或者作曲的画家朋友。我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民乐,出国以后有十几年接触不到什么民乐,就一直听西方古典音乐。如果有时间偶尔画几笔,我一般都会听着音乐去感受营造画面里的运动。而听音乐的时候,常常脑子里出现的是空间中运动变化的形体、结构和机理。所以我真的很好奇这位作曲家会画什么、又怎么画。

这位跨界的画家就是前四川音乐学院的院长易柯。

易柯

朋友给我转来了很多他的画。大概看了一遍以后,我告诉朋友,“信息量”太大了,我得消化消化。然后我去听了一些易柯以前创作的音乐作品。粗听以后我又有些不淡定了。因为他这些作品都是民乐作品,和我在他的画上感受到的印象非常不同。所以我又回头再来看他的画,听他的音乐。再后来,我看到有文字介绍易柯在学作曲之前是拉小提琴的。

慢慢的,我好像有些能够把他、他的音乐、他的画联系起来了。我感觉他的画不是简单的他的音乐的视觉投影,或者他的音乐作品已经暗示引导了他的画,或者仅仅用绘画给音乐新的表达。一个作曲家画出来的画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是很正常和自然的。我感到的是在他的画和音乐的空间以外,有一个更广阔深邃的情感和旋律的空间,蕴含了强大而未知的暗示。他好像一直想要挣脱音和形的束缚,把那个空间中蕴藏的力量和情感表达出来。他可能觉得视觉上的饱和冲击正是他表达自己现在的领悟最合适的形式。这也许就是他退休以后如此投入画画的一个原因。我在想,他会不会某一天又从新把音乐带进他的绘画世界,让视觉和听觉的叠加给大家更强劲的体验。

下面是他的一些人物画。仿佛都是情感和力量冲撞的产物。

《心理学家弗洛姆 Psychologist Erich Fromm》

 

《勋伯格   Schoenberg》

《拉威尔 Ravel》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Rimsky·Korsakov》

 

《托斯卡尼尼 Toscanini》
《斯特拉文斯基 Stravinsky》
《凝视》
《席勒》
《霍金的星空之二》
《作曲家瓦雷兹》
《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
《指挥家》
《索尔仁尼琴》
《拉赫马尼诺夫》
《小提琴家柯岗》
《影子与台兰泰拉》
《沉思》
《傅雷的微笑》
《张爱玲》
《诗人张新泉》
《作曲家普罗科夫耶夫》
《叙事曲》
《小夜曲》
《斯特拉文斯基》
《德彪西》
《贝多芬》
《冷军》
《列宾》
《吹口琴的老者》
《马未都》
– 《自画像》 

(未完待续)


1 2 3

1人评论了“成都跨界画家易柯(1)”

  1. 乐韵的潜流————读易柯先生画作悟乐
    易柯先生的人物画每一幅像一段旋律潜流,汇合一曲交响的感。七彩七音,七色七韵。但汇流入我心灵的交响潜流,有沉稳的,有飘逸的;有厚重的,有合声的。形像突兀的起伏迭逽,像D大调,如E小调;尤如莫扎持的四重奏,又像舒伯特的小夜曲……妙趣横生,乐韵在心灵波涌。(未完)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