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的油画花鸟(三)

具有精神性与现代感的油画

文/孙美兰

80年代初,四川油画以其“乡土写实主义”一领风骚。油画家何哲生虽不直接属于当时那闪光的星群,但他激情跃动的每一笔,都饱含着那同一片土地的温馨。本画集包括油画创作、人体习作两大部分,是何哲生艺术行程20年的结晶。循着他“而立之年”至“天命之年”的求索足迹,我们不期然而会把关注和激赏的眼光投向1990年前后一一个灵感和创造力陡然来潮的峰状突起;一个辐射线颇强的先兆期观念更新和回归自然;把握现代感和追溯传统,是油画实践中棘手的矛盾着的两极。何哲生以中国艺术精神的审美自觉,正在从对立的两极中求和谐;正寻觅着一条拓新现代中国油画的通达之路。

何哲生油画  1993年出版 

以“人与自然相亲和”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何哲生近些年创作的一系列肖像画中。这些肖像画,别出心裁地通过“树木”与“肖像”重构,多角度地处理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展示了油画家自己心中默念的一个母题:“渴求,期盼”。如《尼玛》、《寒雀》、《冬至》,那川边普通的少女,或安然神思、或悸动遐想…春…默默生存在大自然里,似合抱着生命之树,与树木共忧愁同欢乐,经历着数不清的岁月、风霜雨露。—树的柔条嫩枝,树的苍劲巨千,树的凋零红叶,树的矫健风神,或扭曲、或耿直、或舒展、或延伸,艺术家从中悟到“有

何哲生 山林苗女之一      油画  2005年  

一种书法的张力,有一种人格力量的闪现”。于是,这些本来属于自然材料的树,经过艺术家大胆地剪裁,奇妙地重构,美学地提炼,引入一种独特的精神性的符号体系,化为全新的、有意味的形式。于是,就借助这形式,弹奏出心灵深处的和声,音乐般地歌唱出那用语言说不出的情感波涛、心灵渴求和精神期待。艺术上较完美、较成熟的是《白梅》、《竹乡村姑》。一片虚灵、冥暗、深沉的黑色背景上,折枝白梅、翠竹的天然形质、其人文品格和人物意象、人格力量“物我交融”,化为一体,赋与技巧性、可塑性极强的现代油画以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

情思、诗魂、书骨、乐韵和形式构成,由此也丰富了油画语汇,强化了写实主义艺术所欠缺的某些抽象精神和表现性。“人类思索自然及自身,并反思历史、渴求文明,这是人们普遍共有的心态,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动态的精神性回环中求得发展的”。(摘自何哲生油画随记)。

山林苗女之二  油画 2005年

如果说,《祖母和我》《锅灶前的一家子》、《冬夜》、《母与子》,其形象刻画、景物描写近乎“乡土写实主义”的延伸,那么,《嘎嘎》、《干草地》,则洗净了太多细节的铺陈,过滤了如实描写的杂质,而殚精竭虑,将创造的灵性奉献给了一种精神境界—在川娃和牛、少年和马、人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中,通过“悟对通神”、“遥远联想”的感悟方式,展开大地慈母的怀抱,展开相亲相依的生命的摇篮,同时也展开一页人生、一页历史。

把现实作为远古的回声来体验,感情向原始的故土大野倾斜,是近几年的艺术潮动形态之一。何哲生的第二类独创性油画一“文物”与“肖像”重构,却仿佛是“古今中国两面神”。她的一面回望着过去的辉煌,她的另一面,浸沉于未来世界精神文明的神秘追踪与遐想。硕大巨型的铜人、汉马,转化为远古时空的像形符号,沉思冥想的现代少女与之相对比,共感应,异质同构,产生一种非物质的、充溢着美学精神的时空运动。

山林苗女之三    油画 2005年

此类众多探索性的油画作品中,进入最佳境界的是《巴蜀遗韵》。竖幅与横幅的同名之作相比,竖幅一一《巴蜀遗韵》之二,更高一筹。其语言形式愈益简化单在纯,意象凝聚力更强,其精神意蕴深化,表现性也更充分。黑色上空,两个发光的圆”体,借助高耸竖立的铜人手臂回旋线,造成类似空中太极运转的幻觉;少女手中直立的箫管和指尖舞动的回旋线,也就在形式构成中,遥遥相对应、相错综、相反复,将音韵联觉唤到神秘无边的悠远之国…这样一种寓含神秘感和思维运动的形式构成,看似容易实则艰辛。何哲生总结说:“我长期从事文博工作,对文物有一种厚爱,文物与肖像重构,是人们也是我对远古时空与现代文明的思索。”

这里近80幅作品,表明何哲生的油画造诣和全面修养:他的艺术才能、创造思维、油画功力和相应的专业技巧,以及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专注和探究。在他持之以恒、勤奋多产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是在不断吸收,也是在不断筛选,从而得以保持深具潜能量的“乡土写实主义”特有的真实和纯朴的魅力,又同时借鉴了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精微、严谨和典雅,进而追求植根川乡沃土;精神性与现代感合一的现实主义之路。他的锐进意向和丰硕成果,无疑地将为中国油画向深广拓展注入磅礴的活力;也将为广大欣赏群提供现代名贵之美的东方油画艺术珍品。

  山林苗女之四 油画 2007年

注:文中所用“写实主义”、“现实主义二词,虽原本译自英文“ Realism”一词,现已分别发展,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一般说,写实主义所指较窄,现实主义所指较宽。前者侧重客观再现、写实技巧;后者包括“再现”、“写实”在内的一种新的艺术方法,更注重主体意识的表现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通于傅统绘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两个词也往往混用。本文用意有所区分

山林苗女之五 油画 2007年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