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回家以后头绪有点多,很久没有继续写这个系列,已经有朋友在问还有没有下文。当时写这个小系列是因为在那小城里有时间。虽然没有打算像写游记一样报流水账,觉得还是要写完,有始有终。虽然一时顾不过来,但今天看到太太在她的朋友圈里分享了几张照片,觉得覆盖了一些我没有提到的,就干脆先“搬”过来一用,补充些照片文字给大家交一个迟到的作业😊
下面是太太分享的朋友圈内容:
温泉小镇Acqui Terme⛲️
几十年来游玩了世界很多地方,从来还没有在一个地方呆过这么久。托丫丫夏令营的福,过了两周沉浸式的意大利小镇生活。每日三餐由酒店的一帮厨师们精心制作(可惜整天陪丫头四处奔忙没有拍照,只有先生拍了一次)。地道当地风味(Northern Italy with French influence)口味细腻清淡极其美味、食材非常新鲜!菜肉蛋奶水果味道都鲜美无比。刚刚采摘自然成熟的水果味道在美国很少吃到,一口咬下去蜜汁外溢,让我忍不住惊叹连连。吃的太开心都不想离开了。我跟丫丫说要不然我们就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吧,你可以上online school。但是丫丫不肯,喜欢学校的小伙伴们。
很庆幸得以访问这个非主流的美丽小镇。古老建筑和教堂很多。还经历了一次地地道道热闹非凡的传统意大利宗教大仪式。教堂门外走道边整齐排列著一个打击乐管乐队,圣体游行和开场退场时人们在喧闹的乐曲中进行。
小镇上三天两头各种集市名目繁多,衣食住行的东西都有,价格非常便宜令人惊奇。我买了一条15欧元的挺漂亮的全棉花布裙子。后面秀出来给大家看看[呲牙]
下面我顺着她的内容再添加一些照片和小视频。
这里的硫磺温泉从古罗马时代就有名。这是19世纪城中心重新建的泉水纪念庭下面的泉水出口之一。水温常年摄氏70几度。
这个小城人口虽然少,也有好几个3星4星的酒店。最大的4星酒店就有温泉浴场。但是这次因为疫情还没有重开,我们也就没能去浴场泡泡。
旅游在外,常常代入自己去感受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体会如果自己是个本地人,会在做什么,是什么样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特意来享乐观光的过客和一个长期在此平平淡淡生活的人是没有可比性的。
以前提过,奇怪的是在欧洲我经常能找到少年时代在国内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们保留了很多老街老房子。很多生活环境和细节与我们以前有相似之处。反而是回国不大能够体会到类似的感觉。可能是国内太热衷于推倒新建了。比如那么大的成都,没有留下几栋历史性的建筑和街道。走在外面,不但人非,物也不是了。宽窄巷子虽然现在搞得很有意思,但那不是真正的老成都。那里的很多门面风格和设计都不是以前老成都有过的,太过精致做作了。春熙路现在就是个四不像,完全没了以前温润闲静的韵味。除了锦江大桥,成都以前的几个主要大桥和周边全都没了。川大九眼桥望江公园对老成都就是一体的回忆。但现在九眼桥名字虽然还在,却是在其它地方新建的,很有创意的做法。还好的是几个公园留下了。武侯寺草堂望江公园等地方还有几十年前的样子。
城市建筑很多时候对旁人虽然只是个表象,但承载历史和文化的感染力却可以很大。人们很多过往埋在记忆深处,要特殊的环境和情景才能唤醒。一个城市把自己全部翻新,虽然能展示进步和财力,但是也把自己的历史斩断埋葬了。大家都爱说怀旧是衰老的象征。其实是时间和经历到了一定程度,留下的丢下的错过的失去的完成的获取的在脑子深处积累多了,很容易被外界的各种信息激发起相关相似的记忆。年青时空空一个脑袋,再多的信息也没有什么可激发的。人的感情和对美的欣赏都是伴随大脑被激发的信息流动过程中大脑活动的生理反应。新城市和我们的过去没多大关系,脑子里存储的信息也就和它没什么关系,走在大街上和到任何其它城市旅游几乎一个感觉。满街的现代建筑没有任何地域历史文化的成份,简单的说是有设计有新奇有技术,却没什么文化。它们带不起多少特殊的感情和享受也就很自然。虽然国人喜欢说五千年的历史,现在回成都如果不刻意去找,基本上连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短短的历史都无迹可寻。所以回国几次以后,就没有多少“回乡”的向往和感受了。想回去也只是因为还健在的亲人和朋友。“故乡”这个概念,只是一个自己记忆里独自品味的存在,和我们在哪里都没什么关系了。从文化和人情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一种失败。
阿奎泰尔梅的傍晚是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时候。无它,就是这些街上玩耍的小孩和半大小子们,这些餐桌旁闲聊的人们,那些昏暗路灯下外表陈旧的小街小巷,那些打开的门窗里传出来的各种家的声音。晚饭后在这城里游荡,经常有青少年时代在国内时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很温馨,有的时候又会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让你想逃避。毕竟过去的岁月是回不去了。但那些场景总少不了亲人和朋友,而其中一些已经离开了。
阿奎泰尔梅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工业。周围地区以农业和酿酒业为主。所谓的工业也是给农业和后续加工服务的。所以城里除了一些餐馆商店大小超市银行保险等服务业,基本没有什么其它的工作机会。年轻人不多。生活节奏明显很像成都,逍遥自在,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多是泡在餐桌上,酒杯里。
这个地区属于意大利北部,食物和我以前认为的典型意大利食物很有些不同。当然菜名听起来差不多,好像都是各类面食米饭肉类海鲜等。但是这个地区受法国的影响比较深。食物味道比南部要淡一些、细腻一些。更讲究黄油、奶酪和野生菇菌的配合,很和我们的口味。
法国味对意大利北部的影响,类似阿拉伯食物对意大利南部的影响。人们常常说法国人是高卢人。其实只是一部分法国人的祖先算是高卢人。高卢人在罗马时期是蛮族。阿奎泰尔梅这里在公元前5-6世纪就是高卢人的一个聚集地。意大利有长期被外国殖民和侵占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时代。阿奎泰尔梅属于皮埃蒙特省。在古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征服以后,高卢人被杀被卖做奴隶,最后残存下来的基本都被罗马人同化了。再后来这个地区经常被法国和西班牙等其它国家争夺。18世纪末还被法国占领。这个地方的方言甚至都和法语有相似之处。这些大概也体现在了盘子里。
我们在那里的两周里酒店准备的食物中午晚上都是大餐。虽然有时候中午也有让你自己配三明治的料,每餐都有两三种主食可选。意大利面和烩饭也是每天变着花样来。我们是比较嘴馋的。各种都要取一些尝一尝。我从来不是一个好的拍美食的人。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想起来忘了拍几张照片了。不过现在有网络,我按照回忆在网上找了一些吃过的菜式放在下面。希望给大家一个意大利北部菜肴的大致印象。
这个地区比较特别的农作物除了酿酒的葡萄,也包括特别的大米、向日葵等。我这次在这里就被他们勾起了对Risotto(意大利烩饭)的兴趣。上面照片里就有些Risotto。回家后我自己做了一次,觉得还比较成功,可以继续努力。这种烩饭不是把大米蒸煮熟了再来烩,而是从生米就开始在锅里一边搅拌一边加肉汤菜汤鱼汤等,米饭是“炒”熟的。炒的时候米表面的淀粉溶入汤里,最后就有些粘稠状。他们“特别的米”就是淀粉含量特高,做出的饭就特别“creamy”,成奶状,特稠特粘。意大利人一般做 Risotto 用Arborio 或者Carnaroli这两种米。Ariborio 我们这超市也有,7-8美元两斤左右。Risotto一般炒到八成熟就停,有点夹生,但有“嚼头”。另外一般放些奶酪、黄油、白酒等调味,所以特别香。很有点类似广东瘦肉粥的味道。但是口感很不一样。西餐不仅讲究味色形,也讲究口感。这一点在很多日常的萨拉里面就可以看到,比如配的一些果脯,核桃、松子、面包粒、烤火腿末等,不仅有了味道的对比,也有了丰富的口感,像画画构图配色一样的考虑。
下面是我根据我们自己的的口味配的菜。牛肉馅、白菜、蘑菇、洋葱,胡萝卜等。这个变化多,不同的餐馆的risotto都有些不同。自己可以随意发挥。肉馅炒好以后把洋葱和米放下去炒一炒,然后就开始加Costco的有机鸡骨汤。我们还是习惯不要太生,所以炒得熟一点。我也没有去买专门的米,就用的加州国宝米,口感也还比较接近。不过让我一发挥,就有点像中餐的炒饭了:)当然口感和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
(未完待续)
No post found!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2)19X5年 - 01/16/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1)二十世纪 - 01/13/25
- 从远古到星际:人类文明亿万年之旅(10)18至19世纪 - 01/12/25